top of page

如果有一门课,孩子学好了竟能获得无价的智慧,你会怎么做?

除了打听是哪门课之外,猜你也会想要攻略吧……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14篇原创分享,全文约6400字。


 


01 为什么要带海外娃入中国历史的门?

 

还记得我小时候翻看家里的《中国通史》,每次翻完上古神话传说,看到商纣王的暴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觉得太残忍,无法承受。

在学校里上历史课,我几乎每次都是考试前两天,把课本讲义习题册整本背出来,记忆也就维持到考试结束。那时候的历史课,我纯粹为了应试而学,内心里是一点都不喜欢,觉得太血腥,太可怕,也觉得离生活很遥远,甚至觉得都什么年代了,还学那些东西干嘛。

转折发生在工作后。上学时最不受我待见的两门课,语文和历史,我却突然发现它们的好。

语文好,我是说真正的好,只会应试的不算,真正的好,那都是有大量阅读做支撑的。而历史好的人,不仅爱阅读,读那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大部头,而且还爱琢磨。琢磨人,以及人类社会运转的规律。语文好、历史好的人,无论是在日常为人处世,还是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口,都常常能从读过的书中,从过去发生的事里,找到思路、判断的依据、甚至是人生的方向。因为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总之,工作后我发现语文和历史才是最有价值的两门课。既然觉得好,那就开始行动!人这一辈子,做想做的和正确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谁也没说一定要从商纣王那段看起才是看历史,所以暴力血腥令人发指的部分,我就跳过。主要看人遇事如何应对,人与人之间如何往来,国与国之间如何博弈那些事。

我看的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是《贞观长歌》,这是我当年看的那本,这些年来一直带在身边。自那之后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


人为什么要了解历史呢?

就像孙权对吕蒙说的那样:不是要做学究,而是要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历史好比棋谱。很多事怎样发生,又是怎样的结局,都在那里摆着呢。看了,学了,功力值就涨上去了,遇事如果分析一下,运用一下,对自己大有裨益。

因为汉语实际上由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组成,前者书面,后者口语,语言跟随社会发展进程并反应社会生活,因此口语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巨大,而用作书面语的文言文几千年来基本保留了原貌。

很多历史典故以成语谚语等形式自然地点缀在现代文表达中,稍加留意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说话时引用历史典故的比例远远高于西方社会。因为在西方社会,古典语言几乎都已被尘封,除非是学者才能读懂古书典籍。

这也是汉语博大精深之所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很多能读古文经典,仿佛直接与古代先贤对话,汲取智慧和力量。

后来有了小小鸟,我们期待小小鸟把中文作为母语掌握,和我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结。

历史,作为中文母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小鸟自然要好好了解。

读史可以明智。

但是,怎样把历史这样大的课题,引入到孩子的中文教育中来?

方法可以有很多,有的孩子以汉字为切入点,从《汉字思维》开始接触历史;有的孩子则是直接从听读《三国演义》故事开始。

不过大部分海外孩子小时候都对历史有距离感。我以前拿长方形打过比方,一条边代表东西方的空间距离,相邻的另一边代表现代与古代的时间跨度。我们的孩子身处现代的西方,与古代中国有着一条对角线的距离,何其远也!正因为此,大部分海外孩子难以做到一上来就接受中国历史书。

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事情,因为“曝光效应”的作用(心理学上的概念,就是潜移默化接触得多了,因熟悉而生亲近感),可能等一等,待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孩子的确会更容易接受。但像历史题材,尤其是远在东方的中国历史,如果只是干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再看历史书,距离感依然在,而且这时候很可能孩子已经有自己的阅读倾向,两者一对比,更加没有意愿接受中国历史题材。

我们的做法是:不是干等,而是在小小鸟两岁多能听故事起,就开始做铺垫,过去八年中,分三个步骤,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带她走进了中国历史宝库的大门。

下面具体说。

 


02 打历史的擦边球,了解事物的前世今生

 

咱们带孩子读历史,一开始不要太在意时间脉络是否理清了,就是说不要太在意那些具体的年份以及对应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孩子们不需要参加历史考试。我们希望孩子真正可以在读史的时候有所感悟,所以要从最能够触发他们的部分开始。

以前群里有位妈妈说他每次带孩子看历史故事,孩子完全不明白成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但是他对描绘兵器、打仗、服饰的插图很感兴趣,总问些脱离故事主线的问题。其实这是非常好的契机,孩子喜欢什么,就从这些内容入手。

历史讲的就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来世今生,每一件事都不是从零,突然就有了今天的样子,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我们平时一说到历史,往往指以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这离孩子太遥远了。在国内中文大环境下,孩子们有机会耳濡目染、接触了解中国历史,但是在海外非中文大环境下,就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帮孩子们铺垫。我们先不讲那些与孩子生活太遥远的大事件,而是从孩子生活中他们熟悉的事情物件开始,和孩子们聊聊:以前的人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人有祖先,那么这些东西也有“祖先”吗?它们以前会不会不一样呢?

简单举几个例子。

可以从最简单的吃饭睡觉讲起,以前的人吃什么?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从超市买食物吗?他们怎样做饭?古人睡在哪里?古代的床和被子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我们住在房子里,最早的人类又住在哪里呢?以前的房子什么样?

当我们舒舒服服淋浴或者在浴缸里洗澡时,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古人是怎样洗澡的?

看书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聊聊,纸还没出现的时候,书是什么样的?古人是怎样写书看书的?

再比如以前人穿什么?那些衣服是用什么做的?古时候小孩子的玩具是什么?以前也有幼儿园吗?古人出行用什么交通工具?

毫不夸张地讲,孩子看见的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和他们聊聊很久以前这些事物存在吗?如果存在,有什么不同吗?

除了口头聊,也可以找些讲历史发展进程的绘本童书和孩子一起看,这类书很多,下面1本+4套是小小鸟小时候看过的,给大家提供点思路。类似的书很多,不必非买一样的。(更多适合0-6岁亲子共读的书单,点这里阅读;6-12岁共读或自读书单,点这里阅读

《洗来洗去》,儿童时代丛书,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果壳阅读ž生活习惯简史系列,小小鸟那会儿还只有7册,现在完整版是11册



亲爱的古代朋友系列,共5册



穿越时空看文明系列,衣食住行4册



漫画中国古代科技4册



像这类讲各种事物发展进程,而不是一上来就讲大事件的书,我把它们归为“打历史的擦边球”系列。孩子小时候就可以亲子共读这类书,渐渐地他们会明白,凡事都有古往今来,凡事都有一个从无到有,而后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03 与古人共情,由点及线地覆盖整个历史脉络

 

上面第一步主要是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都有过去,都是由过去发展到今天。

接下来第二步就是在平时生活中,创造各种让历史元素在孩子面前曝光的机会。

比如读《论语》、《诗经》和古诗词的时候(用1500天,我们品鉴出的2.5部不能错过的经典,点这里阅读;《论语》怎么读?,点这里阅读;《诗经》怎么读?点这里阅读;古诗怎么读?点这里阅读),

或者是给孩子讲古代寓言、成语故事的时候。

一段古文、一首诗、一个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描绘了一些人,讲述了发生的事。虽然这些事情发生在以前,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可能很不同,但其中许多情感是共通的。

孩子们可能对思乡的感觉还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但对于和好朋友说再见时不舍的心情应该不陌生,咱们就可以和孩子说说,古人和好朋友分开的时候也会依依不舍。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必须得分开了,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相见,那就发自内心地祝福好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孩子得了夸奖,或者取得了好成绩,心中得意之时,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读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句,体会孟郊勤奋刻苦努力,好不容易进士及第之后,写下了当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再比如,古人见到美丽的景色会感慨,就和我们一样。千百年前的古人见到的月亮和我们现在见到的月亮可是同一个。古人感慨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古人见到月亮时有怎样的情思?我们今天见到月亮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当一些诗人的作品经常出现,孩子读得多了,也就越来越熟悉。我们就带孩子了解这些诗人,了解他们小时候是怎样的,长大后又做了什么,那些诗都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心情下所作。孩子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会觉得这些诗人并不遥远。

有了足够多的积累,再带孩子们看《长安三万里》这样的动画电影,孩子们会觉得非常亲切熟悉。

《论语》中和孩子生活联系紧密的句子段落就更多了。“食不语,寝不言”,“过犹不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简直太多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对这些句子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和孩子切磋讨论这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总结归纳出来的精髓。

小时候熟读,建立起亲近感,此时孩子不一定太明白,但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和孩子有关的事情讲给他们听。比如吃糖这件事,小小鸟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糖不能多吃,吃多了糖会影响吃饭,饭吃不好,就容易得各种病,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吃,那样会不开心,所以如果午饭正餐吃得好,可以适当吃一点糖当甜点,她知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孩子们逐渐成长,他们在一轮一轮读《论语》的过程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面放几页我们学堂16级孩子们这个学期在课上给大家做的《论语》句子解析,大家可以感受下。孩子们每次课前写书面稿,课上脱稿讲,课后交书面稿。(2023秋冬学期开始,由孩子们分享“历史上的今天”,讲解《论语》句子,详情点这里阅读



除了读文言文和古诗词,我们也随着孩子听力理解力的发展,引导孩子们听书(海外娃为什么要听书?点这里阅读

小小鸟听了钱儿爸讲的超级故事系列

《西游记》(家有对西游记无感的娃,可以参考这篇:前后花了近四年半,小小鸟怎样入的“西游”的门?点这里阅读)、

《封神榜》、《水浒传》(哪些听书资源不应错过?点这里阅读

《三国演义》(家有对“三国”无感的娃,可以参考这篇:前后尝试五次,花了近五年时间,小小鸟怎样入了“三国”的门?点这里阅读)。

还记得小小鸟最早听“桃源三结义”,后来看到米小圈和铁哥们儿“三结义”,瞬间就对这个桥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见,听过的内容,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知识点,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关联,就会瞬间打通,联系起来。

听完书,小小鸟和小伙伴们也共读了西游、水浒和三国中华古典名著的青少版(共读所用的版本和内页,点这里阅读)。

小小鸟现在正在听钱儿爸讲的《隋唐英雄传》,今年年初开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共读《射雕英雄传》,同时也在学堂整本书阅读环节读《秦始皇》,这些历史故事、小说和人物传记各有不同的朝代背景。

以前我在学堂里教孩子们《朝代歌》,我们家里也贴着一张中国史朝代纪年图



小小鸟听到读到什么历史故事或名人传,就会去朝代纪年图上找一找。

有一天,小小鸟惊喜地发现,差不多每个朝代,她都有所了解,要么是有熟悉的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留下的作品,要么是听过读过发生在那个朝代的故事,要么是生活着自己喜爱的钦佩的人物。就这样,有点及线地,历史被串了起来。

当孩子已经对几乎每个朝代都不再陌生,就可以考虑用连续性的历史故事书,帮孩子们做个梳理,并加以丰富。

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用孩子能懂的语言,简要地把中国历史讲给孩子听。



网上推荐阅读年龄是7-10岁,参考一下就好,能不能读,还得看孩子的积累到没到位。

如果读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多变的朝代,孩子有些不知所措,读不下去,停下就好,继续回到前面做“点”的积累,过段时间再来尝试。只要一直在积累,总有一天孩子能读懂这套书。这套书较为简略,可以拿来入门。

当孩子读进去之后,可以看更详细的《漫画历史故事》,红马童书出版,



这套书的语言文字和插图都蛮搞笑,经常用现代词汇讲古代故事,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积累,粗略估计适合10岁以上的孩子。

或者看纯文字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林汉达著。这套经典之作也是适合有基础的孩子看。



钱儿爸除了讲给孩子们听中国历史之外,也出了书:《少年读中国史》(下图左10册)。《我们是历史》则是从国宝的角度切入给讲历史(下图中间4册)。

总之,这第二步,是从上述的各类古代经典作品中去找到古人和我们现代人共有的那些情感,换言之,与古人共情,并以此为桥梁,把古代的人和事跟我们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一点点积累,并由点及线地,逐渐覆盖整条历史脉络。

虽然这篇讲的是带娃入中国历史的门,但是读世界历史也一样,而且将同一时期在世界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横向对比来看,或是把一些事情关联起来看,会相得益彰。

以前有段时间,我和小小鸟共读《写给孩子的世界历史》(陈卫平著),她了解到释迦王子创造了佛教,我跟她说,唐玄奘去西天,取的就是佛教的经。她当时听钱儿爸讲《西游记》正听得兴起,一听和玄奘取经有关,立马来了精神。于是我们聊了《西游记》,又一起找了当年玄奘真实的取经路线图。看到玄奘从长安出发,娃想起前一年我们回国时去了西安。我提醒她大雁塔里就供奉着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来的佛经。她一下子就把世界历史这部分、中国历史、神话小说、以及游览时看到的真实文物联系了起来。



尽管用这样的方式为孩子建构对历史的感知是个漫长的过程,但结合生活,带孩子了解过往,引导孩子和古人共情,跨越时空,把片段式的认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很有意义,而当有一天,整个框架轮廓清晰可辨时,孩子和我们都会很有成就感。

 

 

04 深度思考和讨论,让历史真正为孩子所用

 

到这里应该说历史的普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到了该深挖的阶段。要让历史能够对孩子们的人生真的能起到一些帮助,就需要深入地挖掘。

如何深挖呢?

《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不朽之作,如何带孩子读呢?

这些中国历史巨著,让十来岁的孩子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去读原文、翻译成现代文,我不会那样做。我会选择摘录和孩子生活联系紧密的部分,以专题讨论方式,先和孩子们一起读这些内容,再结合其他材料,让孩子们思考、比较、讨论,说自己的看法,再讲讲自己得到的启示。

读这样的历史巨著,我认为不应当是简单的阅读或者说输入,而是一定要结合有质量的输出,孩子经过思辨,再用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方式梳理,才能真的把历史读到心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历史中的养分。关于输出、运用,我专门写过一篇,点这里阅读

古代史我打算参考上文图中《少年读史记》、以及下图中的经典译林青少版、国文史出版社青少版和中华书局全译本带孩子们选读并做专题讨论。







近代史我打算自己先读一些书,然后再和小朋友选读和讨论。



 

 

05 总结


  • 了解历史非常重要,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带孩子学好中文,也带他们用中文了解中国历史。

  • 带海外娃读历史不能一蹴而就,因为没有中文大环境的潜移默化,我们需要有意识有步骤地为孩子做好铺垫。

  • 凡事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可以和他们亲子共读讲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发展进程的书,“打历史的擦边球”,带孩子追溯生活中各种事情物件的前世今生。

  • 古人和我们拥有很多相同的情感,以此为链接,读经典文言作品,和古人共情,再由点及线地覆盖整条历史脉络。

  • 对整条历史脉络都有了接触,不再感到陌生之后,进入深挖的阶段。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从历史巨著中选取合适的部分,带孩子阅读、思考、讨论,说自己的观点,分享得到的启示,用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方式梳理,消化吸收养分,让历史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所用。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7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