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听书在海外中文教育中该占据什么位置?不比不知道!

Updated: Feb 7, 2023

不修?选修?还是必修?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48篇原创分享,于2021年2月21日首次发布,全文约5500字。



刚开公号没多久,我写过一篇文章,探讨0-2岁婴儿用“磨耳朵”或“浸润式”音频进行母语启蒙到底有多大效果。结论简单说就是:从语言内容输入方面来看,为婴儿播放“磨耳朵”音频属无效输入。婴儿阶段的母语启蒙,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人互动”。更多原因和具体分析此处不作展开,想了解的朋友点这里阅读

今天接着这个话题说说2岁之后,随着娃知识面和理解力突飞猛进,在需要父母陪伴的亲子共读和中文学习之外,在无需父母陪同的课外阅读之余,我们是否有必要将“听书”的方式介绍给娃,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听书”的习惯呢?

可能你家娃本来就爱听书,抱着播放器能听得茶饭不思。

  • 这份对听书的热情,是否该呵护和鼓励?

  • 听完之后,娃对于故事情节、人物细节能不能说得上来,是不是也该有所考量?

  • 在听书与阅读之间,如何平衡才能相得益彰?

  • 在这其中,我们父母能做些什么?

  • 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也有可能你家娃和我家小小鸟一样,天生不爱听书。见别人家娃抱着播放器听得热火朝天,自家娃却只愿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和主播不同频,人家演播人家的,咱娃神游他自己的。遇到这种情况,娃妈娃爸难免会想想听书的不足安慰下自己,比方说:“亲子共读时娃可以随时提问,相比之下,听书作为单向输出的渠道,无法满足娃的各种互动需求。”话虽这么说,很多父母还是想搞明白:

  • 到底该顺着娃,不听也罢?

  • 还是有必要引导一下,领娃进入“听书”的大门呢?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我们能怎么做,可以说基本取决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1. 听书与自己阅读、亲子共读以及视听多媒体等中文输入方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彼此替代?还是互为补充?

  2. 听书在海外中文教育中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还是不可或缺?

先说第一个问题。



01 听书和自己阅读(看书)


听书和看书相比,优势挺多。我给大家归总归总。


1)听书是十分重要的中文词汇输入渠道,能持续锻炼和提升听力理解力。

听书和看书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听书靠“听”,看书主要靠“看”。这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是从能力培养角度看,还是有必要一提。

听书过程中,既没有文字也没有图像输入,听觉系统是唯一的信息接收渠道。听书是不折不扣的针对听力能力的训练。

而看书的过程中,除非读出来让耳朵听到,否则还是以视觉刺激为主。

语言的学习无外乎“听说读写”,“听”排在最前面自有它的道理。先大量地听,听得足够多了才会转化成别人能懂的语言说出来,就好比往池子里蓄水,水够多了才会溢出来一样。

孩子学语言,仅仅靠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中文母语听力理解力与年龄认知同步发展,离不开持续进阶的听力语言输入

对生活在海外的孩子来说,大环境无法满足他们对此类中文听力输入的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不刻意创造机会,语言习得中排在首位的“听”都无法持续得到锻炼,更别提“说”、“读”和“写”了。如此一来,中文水平想要维持并提高,很难!

听书恰好能弥补大环境的不足,有效地提供了持续进阶中文听力输入的可能性

不过,光从听力输入这一点来看,父母为孩子朗读似乎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关于这一点,第二部分咱们详细聊。此处先继续比较听书和看书。


2)听书能在提升听力理解力的同时,促进视力保护。

保护视力,从娃娃做起,因为眼睛是要用一辈子的耗材,能省则省。

听书比看书省眼睛!这一点不言而喻。

关于视力保护,网上不缺各类攻略与总结。有些人眼睛先天皮实耐用,怎么折腾也不近视,这类老天爷的恩赐可遇不可求,我在这里只提两项对绝大多数情况有参考价值的基本操作:

  1. 一是孩子视力定型前每天须保证在自然光下望远(6米以上)两小时,不必是连续俩小时,累计的也算;

  2. 二是遵循广为流传的“20-20-20”护眼法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先眨20下眼睛,然后把视线移到20尺(约6米)开外的地方,保持20秒或更长时间。

能够坚持做到以上两点,视力基本可以维持现状,亲测有效。

所以我们大可让娃一边听书一边透过窗户眺望,一份时间既用来锻炼听力,也用来凑足每天保护视力所需的望远两小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此外,听书在灵活性上也比看书胜出一筹。


3)有些时候不适合看书,却可以听书。

比起听书,看书对环境会有更多要求,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不利于纸质阅读,即使是阅读电子书,在户外或者是晃动的车厢里,也容易让人感到不适。

听书就灵活多了,在汽车上、旅途中,或是在户外享受阳光时,都可以同时进行。

不过,是否因此就建议娃一边玩一边听书,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书,出于保护专注力考虑,我个人不太推荐大家持续这么做。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会找机会和大家探讨。


4)资源多,获取速度快,且不占地儿。

听书资源可谓应有尽有。家长要操心的是如何筛选,如何让娃在有限的中文学习时间里,按照最高效的顺序听最有价值的书,这个话题暂时不做展开,后续我会专文介绍,欢迎关注。

相比从国内购买纸质中文书需要耐心等待的时间,听书资源都立等可取。而且通常还可以试听,喜欢后再买,这样一来,买完后因为不喜欢而想退货的风险也可基本排除。

另外,听书资源在家不占房间,出门不占行李箱的空间,资源调取和携带都很方便。


小结:
  • 母语学习,“听”为先,娃母语能力的发展要与认知发展相匹配,听力能力的持续提升不可或缺。当娃有一定积累之后,听书是对听力理解力最为直接且纯粹的锻炼。听力理解力的发展先于阅读理解力,听书也因此无法被看书取代。

  • 反过来,听书也无法替代看书。阅读的重要性早在开公号第二篇就有分析(点这里阅读),我们的0-12岁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中,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协助孩子们攻克阅读关。

  • 听书和阅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有些书娃直接看有难度,可以先听后看,通过提升听力理解力,带动阅读理解力。当阅读能力上去了,又能为娃听懂更复杂的内容提供稳固的基础。



02 听书和亲子共读


上文提到,单从听力输入角度来看,父母为孩子朗读也是一个选项。这里就来比较一下听书和亲子共读。


1)亲子共读虽在建立情感链接方面无可替代,持续进阶的中文听力输入还需靠听书

亲子共读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中文输入方式之一,不仅在中文母语启蒙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意义深远的亲子陪伴和互动方式。儿时在父母膝上或怀里听故事的美好回忆,将会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从情感需求方面来讲,亲子共读的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只要孩子有亲子共读的需求,哪怕是八九岁、十几岁,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应尽量满足。

不过,伴随孩子迅速成长而来的,还有爆发式的认知需求增长。

亲子共读受限于书面阅读本身所需的各种条件,以及父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全面增长的认知需求。特别是二娃或多娃家庭,父母能分配给每个孩子的亲子共读时间更是精贵。将持续提升孩子听力理解力寄希望于如此有限的亲子共读时间,这不现实。

如上文所说,听力能力的持续提升有利于阅读理解力的进步。听力练习不能断,亲子共读又不足以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听书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担当起持续进阶中文听力输入的重任。


2)专业人员为娃说书的体验,非专业父母很难给予。

从效率角度讲,让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事情做精做好,这样的社会分工下,每个人才有机会在各方面获得最优的资源和体验。

如今海量的听书资源中,有不少高水准的作品。绝大多数情况下,咱们非主播专业的娃妈娃爸既不太可能像专业人员那样花大量时间做功课,挑选合适的演播版本,备好各类难点解释,为孩子搭好脚手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也很难在口音、生动性、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等技术层面达到专业主播的水准。

尤其是文化类书籍,好的主播会适时插播背景知识介绍,加入孩子能懂的类比和简单的评析,这是大部分父母同学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难以做到的。



小结:
  • 亲子共读在建立和巩固情感链接方面无可替代。

  • 不过,随着孩子认知和中文能力的发展,亲子共读在母语启蒙早期阶段之后作为最主要中文输入方式的意义必然会减小。

  • 听书无法取代亲子共读中提供情感链接的部分,却是听力能力培养方面的高效补充。

  • 因此,听书和亲子共读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听书能为孩子提供的养分越来越多,与亲子共读相比,在中文输入上所占比重也应越来越高。


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领域的迅猛发展,网上涌现出海量视频资源。无数专业团队通过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向孩子们生动传播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各类知识。

在动画的包装下,一些难懂的知识点仿佛变得更好理解。原本枯燥的学习任务在孩子们眼里也豁然妙趣横生。

那么,视频资源与听书相比,又有何利弊?下面接着说。



03 听书和视频资源


1)视频通过画面来传递信息,更富娱乐性。

前文已经说过,听书是完全针对听力的训练。孩子需要把接收到的语音信息解码,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脑补画面。这对孩子的语言积累有一定要求,想想咱们自己在上学时初学英语阶段听原声带时的感受,就不难理解,娃在能够轻松听懂之前,听书的娱乐功能是谈不上的。

视频则不同。虽然视频也会配有语音解释,有些还会配有字幕,但对娃来说,主要还是通过图像接收信息。孩子们看着直观的画面,就算对语言文字不太理解,也能对情节发展有大致了解,娱乐性自然强得多。


不过,我们在此更关注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视频是否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观看视频的兴趣往往难以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语言学习和阅读上。

关于“看书是主动学习,看视频是被动学习”的说法,估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里不深入探讨。我想说的是,很多工具,是否能帮到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还是看我们怎么用它们

在上一篇讲“中文兴趣”的文章里,我打过一个比方,兴趣就好比易燃的引火物,点火时用上一些,能让生火过程更顺利。

如果通过适量文化类小视频激发孩子求知欲,让他们从此愿意“啃”之前不愿意尝试的文化类书籍,最终顺利踏入文化宝库大门,那么,这个小视频就可视为非常有效的“引火物”。

不过,现实中大部分情况是:孩子看完视频去看书,在视频绚丽画面的强烈对比下,白纸黑字的书本显得平淡如水。孩子由于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尚无法读懂书中内容,受挫之余顿觉书本面目可憎,于是转而继续去看更多视频。视频作为语言学习“引火物”的作用在此显然未能实现。


3)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听书比看视频更胜一筹。

上文提到,视频主要通过图像传递信息,图像弱化了视屏中语音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作用。

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孩子分别看一段符合认知水平的视频,和听一段内容相当的音频资源。你会发现,看完视频后让孩子用语言描述看到的图像,难度会比复述音频的内容更大。孩子描述视频使用的词汇也难与复述音频时相媲美。

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孩子无法直接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语句。

但是听书不同,听书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语言输入过程。在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浸润之后,他们只要将听到的部分语句略加重复,就是很好的复述。难怪听书的孩子嘴里时常会蹦出从未专门学习过的高端词句,令父母惊喜不已。

另外,听书时,专业的主播一般会为关键词句配上合适的语气和感情,从而让它们在上下文中显得格外突出。在这类特别提示的帮助下,孩子自然能听懂更多内容。

所以说,从语言学习角度来讲,与其让孩子看视频,却要求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文字而不是图像上,不如直接提供合适的听书资源,让孩子们习惯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接收纯粹的语言信息。


除此之外,视频看多了费眼睛,且会不可逆地提高孩子的兴奋阈值,这两点显而易见,此处不再赘述。



小结:
  • 视频的娱乐功能,听书难以企及。尤其在孩子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听书谈不上娱乐。

  • 把视频作为引领孩子进入正式中文学习的“引火物”,初衷很好,但现实中并不容易如愿。

  • 单纯从语言学习角度出发,无论是语言输入的效率和效果,观看视频都无法与听书相提并论。

  • 海外中文学习,黄金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效率,效率,效率!偶尔带娃看看视频作为调剂,完全没问题!但若想将其作为主要中文输入方式,则弊大于利。



04 听书在海外中文教育中的位置


比较了听书与自己阅读、亲子共读及视频多媒体等几种主要中文输入方式之后,现在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听书在海外中文教育中到底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看完上述比较,你心里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随着娃中文能力的快速发展,亲子共读作为曾经的中文输入主力,将逐渐让位给娃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主要保留作为情感链接的功能。

娃的中文能否保持与认知相匹配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是否有持续进阶的视听输入。视觉输入应通过持续阅读实现。至于听力输入,由于海外缺少语言大环境,咱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为娃创造听力输入的机会,尤为必要。

听书作为进阶听力输入的有效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听书和阅读之间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听力理解力超前于阅读理解力,可以通过听书提升听力理解力,再带动阅读理解力发展。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又能为娃接触更复杂的听力内容打下稳固的基础。

看完文章后,你对听书的看法是不是与之前有所不同?

坦白说,我以前也没觉得听书有如此重要。所以,当意识到其重要性时,我决定把思考过程写出来,第一时间分享给各位新老朋友。

既然听书在海外中文教育中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也不是锦上添花的加试卷,而是一门必修课,那么问题来了:


家有天生不爱听书的娃,该怎么办?

我们家小小鸟碰巧就是这一款!不过,我们还是想出了办法让她在7岁生日前后,有滋有味地听完了同一部经典小说的两个不同版本。听完之后,她竟然开始主动阅读语言接近原著的同名小说删减版,且读得津津有味。这在听书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究竟是怎么带娃入坑“听书”的?听哪些书?怎么听?

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64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