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用1500天,我们品鉴出的这2.5部经典,你读过吗?

Updated: Jul 17, 2022

适合年龄2-99岁




上一篇文章里,我主要写了培养20年后具备国际视野的跨文化双语人才,不能不做的那件事:学文言文戳这里看上篇)

这篇接着说,我们是怎么帮娃打文言文基础的。娃学文言文,究竟学什么?怎么学?

本文围绕“学什么”,分两部分展开。

一、给娃读什么?——文言文的选择标准

二、值得精读的文言精品有哪些?——我们的读后感+星级评分供参考



一、给娃读什么?——文言文的选择标准


关于给娃读什么,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出来很多建议,相信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里我主要说说我们给娃选文言文的标准。

在说标准前先说一下:我们对娃学文言文的目标是什么?

1. 我们希望从小帮娃建立起对文言文的亲近感,让娃以后看到文言表达不仅不犯怵,而且觉得亲切。这是第一个目标,也是后续文言文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2. 娃能从文言精品中了解到几千年来,古人向外如何看世界,向内如何感知自己;并能逐步体会汉语言之美。

3. 娃能把读过的文言精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文化储备,将来能轻松阅读各种汉语书籍;能在与人沟通时准确理解别人提到的成语典故;在表达时能适时地引经据典,简练生动又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我们为娃选择文言文的标准是什么呢?

适合精读的文言精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它自带韵律和美感,适合诵读

2. 它内涵丰富,能够为娃提供多维度的养分,让娃了解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感受山川草木自然之美,体会人间万象情感心绪,领悟修身为人处世之道,思考为学做事应有的态度

3. 主题思想具普世价值,千古流传的经典词句至今仍被人们频繁引用,能在娃未来阅读和与人沟通时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满足第一点并不难,因为文言本身就具备言简意赅、浓缩精炼的特点,不少文言作品自带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是究竟哪些文言精品才算得上囊括了以上三个特点呢?


二、适合精读的文言精品有哪些?——与你分享我们的读后感


过去四年(小小鸟2岁-6岁),我们读了一批文言文,下面我和大家一一说来。为了让大家能一目了然,我也会在后面给出星级评分,供参考。一颗星表示不值得精读,两颗星表示部分值得精读或者适合部分读者精读,三颗星表示不可不读并且值得精读。

下面分三组介绍。


第一组

蒙学读物中目前市场上炒得最为火热的大概要数《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和《千字文》了。

这些作品我们都读过。

从语言上来讲,《三字经》和《弟子规》三字一句,《千字文》四字一句,把本来有血有肉的内容压得只剩骨头,干巴巴、硬邦邦,毫无美感可言

再加上量的堆砌,《三字经》有574句、1722字,《弟子规》有360句、1080字,《千字文》有250句、1000字。读前面几句的时候觉得挺齐整,还行;读上几十句,开始感到麻木;读到后面,同一个节奏反复刺激几百遍以后,已经形成一种白噪音式的背景效果,很容易让人从大脑到内心本能地开启待机模式,用以应付枯燥的外部干扰。

从内容上来讲,《三字经》和《千字文》都是把前人作品进行提炼,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历史科学,什么都要沾一下,以显示内容丰富。有点像目录册,一个短句子,查阅起来,背后的内容一长串,又深又远,要解释给娃听,往往需要娃们先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支撑,否则只会是越讲越复杂。而且不少内容并无生活价值(何为生活价值?之前一篇文章里有详细阐述,链接在此)。讲了也没机会用。这样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和信息,是死的。

有人说,可是《千字文》里还是出了不少常用成语的,有实用价值。

据统计,《千字文》里有15个成语,不过我查过了,这15个成语全部是从历代文言作品里来的。有些是直接拿来用,有些则是压制而成。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开篇“天地玄黄”,出自《易经》,原文为“天玄而地黄”,千字文的作者为了让它与“宇宙洪荒”对应,把“天玄地黄”改了顺序。

有些压缩得太厉害,成了电报语言。比起“临深履薄”,出自《诗经·小雅·小旻》的原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顷刻间就让人感受到那种危险境地,必须极为谨慎小心。两者一对比,后者是生动的,让人感同身受,更有渲染力。哪种表达娃可能会更愿意听?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是后者。

再比如“假途灭”这个典故,没读过《千字文》的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在讲什么吗?(说实话,陪伴小小鸟读《千字文》之前,我也说不上来)

引经据典本来就是为了让表达更有味儿,说“假途灭”的效果,离“唇亡齿寒”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虽说表达的意思一致,但后者非常形象,区区四个字就把想说的表达清楚了,嘴唇都没了,牙齿不冷才怪,谁都能明白。而前者呢?是明明只有四个字,但若要让大部分听者明白,得配上至少40个字的解释。我试一下啊,“假途灭”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年》,讲了春秋初期,晋国大夫荀息用良马和美玉贿赂虞国,让虞国借路给自己攻打虢国,虢国灭亡后,晋国军队凯旋途径虞国时,顺道将虞国也一举消灭的故事。

有人说,用《千字文》指读来识字挺好的。让娃先把一千个字读熟,记住顺序,之后再把发音和字形一个个对上。

凭娃的记忆能力,只要父母肯花力气,让娃把这一千个字背诵下来应该不是难事。但是识字不是说把字形和发音对上就完了。脱离阅读的识字走不远(关于识字,我之前写过三篇文章,为什么读经识字很难,戳这里阅读

我们一直强调,识字要结合阅读。让娃在大量阅读中反复接触汉字,根据上下文加深对汉字的理解,逐渐形成对汉字的全面了解,识字的关键不是用什么字卡(千字文就好比一套按一定顺序四四组合排列的字卡),而是要在阅读中加深印象、拓宽理解、不断巩固。

所以用千字文来识字,还是用另外一套字卡来识字,我觉得没有太大区别。都不如找一套学了几十个字就能开始阅读的的系统性识字教材,结合阅读来识字。

所以说,别看《三字经》和《千字文》内容上天入地,貌似很是神武,但是同一个内容,历史上早已有语言内容兼备的精品摆在那里。在语言内容兼备的文言精品和文字压缩机压制产品之间选择,就好比在营养丰富的饭菜和快餐之间选择一样。

我相信,任何一位经过思考的父亲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真正对娃有益的选择:长身体的时候要保证吃足够有营养的饭菜,快餐嘛,只能说是偶尔吃吃无妨。

《弟子规》无疑是快餐中的快餐,事实上,通篇360句就是从《论语》里的一个句子扩展而来。原句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作者的扩句能力绝对史上一流。本来,《论语》好似一位长者,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孩子啊,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说话要谨慎,说到要做到;对人友善,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可是扩句之后,有很多内容跑偏了,过了。

声律启蒙》我们读了“上平生”的十五篇。语言上,虽然句子看着有些变化了,但其实读几段下来,发现也是机器制造——都是一个样。

有人说,唐诗不也讲究对仗,不也有固定的长短和格式吗?

唐诗虽然结构齐整,但好的唐诗或者其他朝代的诗词,读起来是让人意犹未尽的,因为有真实的人在后面,有故事在里面,有感情流出来。而《声律》不同,它极尽华丽的词藻,对仗而堆砌,但那后面并没有人,是空洞的,没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山和水。一个是“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读完后,脑袋里留下敲梆子的节奏感。而另一种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屹立在泰山顶上将一切尽收眼底的浩然大气,是看到庐山瀑布像银河一样从天上飞倾下来的磅礴气势。

那些真正流传千古、拨动我们心弦、散发无穷无尽魅力的诗篇,有哪个是按照刻板的“云对雨,雪对风”制造出来的?有感而发和真情流露才是关键所在。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知名汉学家叶嘉莹先生对诗歌有这样的感悟:读诗,讲求兴发兴起,读诗是让读者先兴发一种内心的感动,要从诗里感到真正的感发兴起。我很赞同。

所以说,我们要挑选那些能让我们“兴发兴起”的古诗文来精读。

那些描绘自然之美、或抒情感怀、或感物咏志的优秀诗词曲赋文值得细细品味。它们历经千百年,还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传达的精神依然对我们每个人有积极意义,依然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

第二组

老子》又称《道德经》,37章道经,38章德经,共计81章,约5000多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我个人十分喜欢这部作品,所以也曾与娃共读。

但是读着读着,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新生命,娃还没有体会人间种种,就直接跳跃到超脱的修道境界,步子跨得有些太大了。

比如说无为而治这件事吧。绝不是说孩子你从一出生就啥也别努力、别干,不是这样的。其实是讲先尽全力地干了,干了之后发现不能蛮干,很多事情得了解规则、认识现象掩盖下的本质,顺应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去干,才会干得漂亮。纸上得来终觉浅,正是之前无数次的努力尝试、静心思索、调整和再努力,才让人越来越接近“道”。

所以说要能够真正领悟《老子》里所说的哲学思想,不能一上来就给娃读《老子》,这与建空中楼阁无异。要悟出个中道理,需要娃们先入世学习做人、做事,在践行中积累人生阅历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来读《老子》,才会起到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效果

同样,“四书”之一的《大学》,虽然我们在不同阶段读过若干遍,但对娃来讲那些文字还是有距离感的。尽管作为一篇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十分高大上,全文2000多字,文辞大气磅礴、内容精辟深刻,在做人、处事、治国方面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启迪性。但它的立意高于普通日常生活,难以结合日常进行讲解。

第三组

这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细水长流坚持诵读和学习的,是《论语》

每次一说到这里,总会有人问:《论语》也太深了吧,我们成年人都没读懂,娃怎么能懂?而且我们自己小时候都没学过,现在让海外娃学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其实还是看选择文言文的标准,挑选一部适合精读的文言作品,我们主要不是看它的句子够不够短以及在成人眼中看起来是不是够容易。

关于句子的长短,两三岁的娃对音律的感知能力比成年后要强很多,如果能在生命最初两三年里用美好的文言文“喂”给娃的听觉系统,会让娃大脑中更多的神经突触得到有效刺激而被保留下来,为将来各方面的学习提供更强大的硬件支持(婴儿大脑发育特点,详细分析戳这里阅读娃通过每日几分钟的练习,一段时日之后,要将《论语》里的大部分句子诵读出来是没有问题的;少部分长句适当拆分后诵读,熟悉之后要想整句诵读也不成问题。

反而是三四岁之后,娃们理解力迅速上升,进入试图用理解力帮助记忆的阶段,如果此时才第一次接触《论语》,要直接诵读较长的句子有可能反而会较困难。

而成人眼中的难与易,对于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婴幼儿来说,并无难易之分,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举个例子:世界上不管哪种难学的语言,只要婴儿从出生起就一直接触那种语言,总归是可以学成母语的,区别只是程度高低罢了。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语言的成年人来说,这门语言无疑是难的。

我们不会因为自己小时候没学过德语,觉得德语难,就不让生长在德国的娃们从小学德语。同样,如果我们因为自己小时候没学过《论语》,或者因为我们觉得《论语》很难,就以此为由不让娃们从小接触《论语》,也有失偏颇了。

娃小时候,我们给他们输入什么,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反馈给我们什么。

要不要选《论语》还是要看它能为娃带来什么。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取向。说到儒家经典,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指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在为学方面,《论语》记录了孔子“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致力于求学的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孔子还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不能不动脑子,因为“学而不思则罔”,要“温故而知新”,才能“举一反三”。

在修身方面,《论语》有言:“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并且牢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自我提升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不容易,但努力做一个高尚的有仁德的人。这一路上,看到好的行为,提醒自己也要这样做;看到不好的行为,提醒自己要避免。而且不做传话人,凡事都问几个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为人方面,我们有没有牢记对待别人要有同理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问题,有没有首先想到“君子求诸己”?自己想要的,有没有也帮助别人得到?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

交朋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做到“言而有信”?有没有和正直、诚信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即“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摆正心态,明白“欲速则不达”,深谙“道不同,不相为谋”,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在长远的战略考量下,才来讲战术,是否做到了“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否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日积跬步,终成千里。

《论语》这部书的定位在于人,讲人作为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自我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人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目标而付出执着的努力,尽管《论语》已经有两千多岁那么老了,但贯穿其始终的人性,古今中外,从未有变。它所蕴含的许多精神内涵始终与时俱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论语》里很多句子也因此经常被引用。

《论语》就像一位老者与我们促膝长谈,娓娓道来。那些普世的价值观,对我们以及下一代有着非常积极和深刻的意义。

另一部我们一直在吟诵的作品是《诗经》。

有人说,《诗经》太古老了,而且都是儿女情长的,给孩子读好吗?

《诗经》确实很古老,但是古老不等于不好。

作为中国诗歌的开始、最早的一部诗集、中国文学的总源头,历经2500年,它所体现的中华名族精神仍生生不息。它的美,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说《诗经》只讲儿女情长的,一定是没有真正读过这部作品。

子曰:“兴于诗。”意指《诗经》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经》。孔子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虽然《诗经》有三百首之多,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但却有一种和谐之美。

《诗经》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它将古代生活日常、生命百态、自然之美和百般情愫都融入到诗歌中。

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那样礼尚往来、朴素而美好的人间情谊。

又有“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对子孙满堂、世代兴旺的最质朴的期许。

并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秋日美景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求。

还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的荡气回肠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和平生活向往的刚柔并济。

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指不学《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

《诗经》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有人统计过,出自《诗经》的成语多达300个。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引用时常说‘如隔三秋’)”用来形容思念的殷切,极为生动;再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逃之夭夭”、“巧舌如簧”……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并不为过。

此外,不少名人的名字取自《诗经》。来看几例熟悉的名字便知:今有琼瑶、屠呦呦、林徽因,古有吴敬梓、杜如晦、诸葛孔明。

吟诵《诗经》是一种美的享受,希望我们的后代都能有机会感受其中之美。

以上为过去四年我们所读主要文言作品的小结。


下面是星级评分,供各位参考。

一颗星表示不值得精读,

两颗星表示部分值得精读或者适合部分读者精读,

三颗星表示不可不读并且值得精读。

《三字经》★

文字无美感,内容多杂而堆砌,很多并无生活价值

《弟子规》★

文字无美感,内容无甚含金量

《声律启蒙》★

词句华丽,对仗单一,内容堆砌,无情感、无精神、无灵魂。

《千字文》★

用1000个不重复的字写成,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可以赏玩,但不值得精读。

唐诗宋词★★

需精选,那些描绘自然之美、或抒情感怀、或感物咏志的优秀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老子》,即《道德经》★★

不是不读,而是时候未到。

《大学》★★

有一定人生阅历和高度之后再来读,会更合适。

《论语》★★★

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传达的精神对我们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诗经》★★★

作为中国古诗开山鼻祖,内容包罗万象,文辞生动感人;历经2500多年,依然拥有蓬勃生机。

结语:


在过去4年多1500个日子里,我们泛读了一批文言作品,亲身品鉴出这2.5部完美涵盖三大特点的文言经典。

它们自带韵律和美感;

它们博大精深,能为娃们提供多维度的养分;

它们具普世价值、充满生机,能辅助娃深度阅读、促进高质量沟通。

这个组合就是:以《论语》为主,辅以《诗经》和其他精选古诗词(精选,不是全部,所以算半部)。

文章很长,近7000字,皆出肺腑。忠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识到《论语》、《诗经》等文言经典的价值,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下一篇接着说,这些文言经典,我们该怎么读?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41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