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娃入坑《西游记》?真经在此!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53篇原创分享,于2021年5月15日首次发布,全文约8100字。
01 母语的内涵是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为母语人士,我们判断一个人中文是不是母语,既不需要询问对方有多少识字量,也不需要看对方拥有几张汉语水平证书,而是聊会儿天就心知肚明了呢?
很简单,母语人士约定俗成的那些表达,对方说起来熟练自然;母语人士知道的人和事,对方也都一一知晓;母语人士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对方也都心中有数。那对方肯定是中文母语者无疑了。
其实,我们下意识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将中文作为母语掌握的标准,细细想来,都从“文化”中来。
如果说母语的内涵是文化,那么母语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实为文化输入。
文化从大里说,包含国家民族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往小里讲,体现在每个人看待自己、他人、及世界的视角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共同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有共同话题的基础;而文化共识,则是深层沟通得以顺畅进行的前提。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无论词汇量多高,还是很难捕捉这门语言的母语人士在脱口秀中抛出的每一个包袱。反之亦然,学习中文多年的外国友人也很难对相声小品产生真正的兴趣。
我们常说,语言承载文化,在国内中文语言大环境下,处处皆文化。但是在海外非中文母语环境下,对孩子中文水平有高要求的华裔家庭,中方父母除了带孩子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本身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文化之门。
那么,大门的钥匙何处寻找呢?
02 一部书,一个中华文化博物馆
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或通过代代口耳相传,或通过文字记载,历经岁月淘洗而流传至今。每一段故事,每一册典籍,犹如粒粒水滴,最终汇聚成中华文化的滚滚洪流。
如此深厚的文化,即便对从小生长在中华大地上,日夜浸润于其中的年轻一辈,也尚需时日,才能理解吸收,逐步内化。对于远隔重洋,生活在海外的新一代,如果中方父母不是从孩子年幼起即有意识地保持充足的中华文化曝光度,不能在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领其踏入中华文化之门,孩子们身处中华文化宝库之外,大多数情况下中文终究只能学成外语。
那么,对于海外小娃来讲,文化熏陶该从何处着手?
进一步分享前,我想先说明一点:对于“没怎么花力气,也不用专门选书,孩子就已经徜徉在文化海洋中”的自推娃来讲,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何处着手也许并不是什么问题。不过,一直关注“愿者闻之”公号的老朋友都知道,小小鸟“惯性极大”,无论开始做什么新事情,都需要我们花上九牛二虎之力往前推。我们不得不审慎思考,先找好切入点,集中力量做最有必要的事。
所以,接下来我将要分析的关于文化熏陶的思考过程,以及基于此精选出的“文化入门”书作,主要针对非自推娃或刹车娃的情况。希望这份总结分享,能对“小小鸟们”的父母有所启发和帮助。
回到上面的问题,文化熏陶我们究竟该从何处着手?有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助娃顺利开启中华文化之旅呢?
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这部作品要有“普及性”
最先让娃接触的作品,得有极高的晓誉度才行。如果娃学到的文化知识,说出去连母语人士都觉得深奥和偏门,那咱海外娃也没必要在学中文的初级阶段花大量时间去了解。毕竟,掌握中文母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母语人士更好地交流。
2、这部作品要有“包容性”
作为孩子文化入门之选,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包含尽可能多的文化元素,将对他们日后进一步的探索提供足够广阔的天地。
3、这部作品要符合孩子的理解力
考虑到娃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部作品情节的展现方式:假如作品中多条主线同时进行,出场人物繁多难记,人物关系复杂多变,性格特点不是非黑即白,故事情节曲折层叠……这样的作品虽然可能更接近真实世界,但并不适合小娃在文化认知初始阶段接触。
很幸运,能完美符合上述三个要求的作品的确存在,那就是——《西游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游记》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内容上涵盖儒、释、道:天庭的各级设置实则反映了世俗世界君王将相社会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唐僧常挂嘴边的“慈悲为怀”,还是孙悟空心诚志坚、有仁有义的作为,都反映了儒家“仁义为本”的思想;而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修行,则有大量参禅悟道的生动描写。 可以说,《西游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故事篇幅虽长,主线只有一条: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到西天取经。每一回磨难既相似,又不同。总是先遇到困难,再通过各种办法,最终克服困难,继续一路向西;然而每次的劫难各异,遇到的人物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熟悉的模式不断反复,具体的情节却又每每不同,适合孩子理解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新鲜感。 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美猴王孙悟空”既神通广大,又充满正义感,闪光耀眼;而妖怪们祸害百姓、千方百计阻挠取经团队的种种恶行,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样的安排顺理成章,十分符合孩子们的口味。
《西游记》就像一座中华文化博物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展现手法上,对于中文母语教育来讲,它都是一部十分适合海外娃在中文学习初级阶段入门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找到这把文化大门的钥匙之后,开门的正确姿势又如何呢?
03 小小鸟是怎样“入坑”《西游记》的?
我们的开门姿势肯定不是唯一正确的,但是既然把门打开了,至少证明此法可行。我相信,我们的感悟和经验,尤其对家里也有“刹车娃”的父母来说,会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从2岁半至7岁不到,前后花了近四年半时间,小小鸟终于能看懂听懂《西游记》,并真正喜爱上了这部经典。
这段时间里,我们主要通过共读和听书的方式,并且尝试过多个不同版本的书本和音频资源。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
1)小小鸟2岁半,初听《图豆讲故事˙快乐西游》,现实神话懵懂分不清
由于小小鸟天性十分活泼好动,她2岁多时,我们才终于有了固定的睡前故事时间。那时,像白天为她讲故事这种事情,几乎只存在于我的幻想,因为对于小小鸟来说,生命在于运动,白天是要用来探索新奇的周围环境的,怎能用来安静地听故事?!
别说听故事了,就是坐下来吃饭,对她来说都仿佛是件浪费生命的事情。她经常才吃两口饭,觉得肚子里有食儿了,就要从高脚椅上滑下去,溜之大吉。
我在0-6岁共读书单里,说过我对孩子共读书目类型的先后安排原则(详情点这里)。
在小小鸟有限的睡前故事时间里,我们首选像《小兔汤姆》这样贴近生活,情节温馨,适合培养睡眠情绪的童书,而非神怪故事。
文化类内容的输入,只好另找时间。
想来想去,也只有小小鸟吃饭的时候了。我知道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专心吃饭。但是对于一个吃两口就要滑下桌去的娃来说,专心吃饭这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来看,先能老老实实在座位上多吃几口,老母亲就心满意足了。
我发现对小小鸟来讲,听故事能下饭,能将她在高脚椅上多黏住一阵儿,尽管还是需要我每半分钟提醒“嘴别停,嚼啊”。
说干就干,我开始寻找适合3岁娃的《西游记》听书版本。
很快,我在“喜马拉雅听书”上找到了《图豆讲故事˙快乐西游》。
《图豆》版主播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语速较缓、表述规范。并且内容简化、用语简单,遇到可能的新概念,主播都会停下来做出清楚形象的解释。很适合引领小娃初次接触《西游记》。
此外,我还找到另一个颇有知名度的版本《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有的朋友因为自己小时候听过这部广播剧,再听之时颇有怀旧之感。不过,对比上面的《图豆》版,《孙爷爷》版在我个人看来有以下两点不足:
一是孙敬修爷爷讲话时京味儿比较浓,对于国内孩子来说完全无所谓,但是对于本来在海外就缺乏中文环境的娃来说,听书时我认为还是应当尽量多接触标准普通话;
二是《孙爷爷》版大约为了营造爷爷讲故事的真实气氛,有较多语气词和经常重复的口头禅,而我希望娃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起规范表达的语感。
基于这两点,我选择了《图豆》版。
20多天的时间,娃把《图豆西游记》听了一整遍,大概是认知发展还不到位的缘故,我发现她有些分不清现实和神话了,看着洗澡玩具鸭就很认真地告诉我“它是妖怪”,我有些担心,本想再听第二遍的计划也暂且搁置,继续回到共读生活类和科普类童书中来。
2)3岁4个月,再听《图豆˙快乐西游》,未完暂停。
暂停整8个月之后,娃第二次听《图豆西游记》,这次听得更慢更仔细,18天时间听到20几集(总共100多集)。我试着和娃讨论主要情节,娃则是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爱问问题本不是坏事,但如果问的问题只是从故事中一个无关紧要的点不断发散到千里之外,则说明娃其实对故事本身并不理解。
如果把现代和古代之间的距离用正方形的一条边来表示,把海外与国内的距离用正方形的另一条边来表示,那么我们处于现代的海外,则与古代的中国有着一条对角线的距离。何其远也?!
感慨之余,我们暂停了第二次听《西游记》的尝试,继续从生活出发,适当拓展,逐步发展认识。
3、4岁的小娃,除了听不懂情节,还可能因为对妖怪感到害怕,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而抗拒继续听下去。
遇到这些情况,建议先暂停,继续把重心放在多带娃体验现实世界,多和娃聊天,并且多亲子共读娃已经能接受的故事题材。
此外,在娃认知逐步发展、理解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下面第3步的做法。
3)3岁半-4岁半,从单册经典故事着手,共读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既然整部《西游记》是个庞大的体系,涉及的文化知识点和新概念对小娃来讲太多太深,有些情节还可能引起小娃内心的恐惧。那咱们就转换思路,暂时不求大而全,而是从主要突出人物形象的单册经典故事着手。
下面这本《猪八戒吃西瓜》(贵州人民出版社),内容轻松愉快,画风非常有特色,语言内容也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娃。
上美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人参果》堪称上世纪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我自己儿时百看不厌,现在有了娃,便毫不犹豫地收了上美的绘本。这些绘本也很适合与小娃共读,让他们对取经团队的主要人物有个大致的印象。
4)4岁半-6岁半,共读套装《绘本中华故事˙西游记之孙悟空》
当小小鸟对书中主要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受到学堂里小伙伴们都在看西游记的影响,从4岁半开始,我尝试带她共读成套的《西游记》。
下面主要分享四个版本:
1.《绘本中华故事˙西游记之孙悟空》北京联合出版社,5册10个故事
我曾多次在咱们『愿者闻之』交流群里推荐过这个版本,这套书将整个取经过程中最为经典的内容摘录出来,浓缩至10个故事,分5册出版。每册书50多页,收录两个故事。虽说只有5册10个故事,但因为编者在改写时将一些模式较为重复的情节一笔带过,在相邻故事之间也会辅以自然的衔接,整套书读起来感觉颇为连贯。
从语言文字方面看,编者既在重要的概念和表述上保留了原著文白参半的风格,又将故事改写得十分生动,适合父母朗读给孩子听。
全书插图中透着浓浓的中国风,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绘画笔法充满童真,颜色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每册书最后一页是编者整理的知识卡片,有地点卡、人物卡和法宝卡等,用于将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内容一一概括提炼。
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推荐这套书的适读年龄为3-9岁。
这套书是我们读得最多的《西游记》套装绘本。
如果只打算给小娃买一套《西游记》的绘本,可首选这套。
2.《绘本西游记》江西高校出版社,10册16个故事
这套书的画风相比上面的《绘本中华故事》更加写实。大页横开的版式,也让一些场景展示得更为气势磅礴,令人赞叹。
这套书的语言保留了原作的精炼风格。共读时,父母直接朗读之外,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和扩展,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这套书每一本都很薄,20页出头,各收录1-2个故事不等。
这套书小小鸟会翻看插画。而文字,我一般还是读上面那套给她听。
以上这两套总体来讲都很赞。
3.《美猴王丛书》朝华出版社,32册
这套书名声很大,经常有群友来我们的交流群里询问。
我的看法是:它看上去比较全,但其实作为小娃入门西游记的选择并不是很理想。
第一,因为语言比较深,照着读的话,小娃会不知所云。
第二,相比上面两套绘本,《美猴王》每一本内容都要长好多。因为内容很细,小小鸟的问题多到按箩筐计,我们当时读这套书,总是没读多久就要停下来讨论,往往一本要读好几天,没读几本就进行不下去了。虽然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尝试一下,但差不多都会卡在某个地方。
第三,这套书的插画由32位插画师完成,插画前后不一致,有几本插画功力深厚,有些却是粗制滥造,整套书的画质看下来良莠不齐。
当然,这只是我家的共读体验,每家侧重点不同,小朋友的性格不一样,初读时的认知情况和知识储备也有差别,因此到底要不要买,还是请大家结合自家娃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
4.《西游记》连环画(上海人美版)(20册)
这套书大概是我们80后特有的回忆。小时候翻看连环画时的美好感受,至今还历历在目,因此我收藏了这套上美版的《西游记》连环画,共20册。黑白插画配上从右往左的竖版文字,精炼又经典。
娃目前还没看过这套书,因为若要看纯文字版,有下面第7步那两本;要看图画,则有《绘本中华》和《江西高校》那两套。所以,《连环画》版,其实我是给自己买的。
5)6岁半,自读绘本《绘本中华故事˙西游记之孙悟空》并练习表达
6岁半的小小鸟,刚进入四年级语文书的学习,现代文的阅读正逐步上道,表达练习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因为孩子的听力理解力总是比阅读理解力超前不少,这套西游记绘本,小小鸟虽然能听懂,但是比起该阶段自读的那些书目,包含更多的文化元素,她读起来并不轻松。
尽管书中概念我都解释过给小小鸟听,但她自己读出来之后,还需略加思索才能对应上。在这段时间里,这套书她每天都会读一点,先复习之前的老内容,再读几个新段落,反复练习,细水长流。
除了朗读,我也会鼓励小小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从输入到输出,除了理解,还需娃将书中内容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高一级的要求,更加不易。所以当时阅读进度持续往前推进,而表达方面却总在最前面那几个熟悉的故事上反复练习。
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的“反复咀嚼”,对于小小鸟后来正式“入坑”《西游记》,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6岁10个月-7岁 听钱儿爸讲《超级西游记》,“入坑”《西游记》
重新开始考虑听书,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听力理解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专门培养。具体分析点这里阅读;
二、提升娃的阅读能力。尊重听力先行的普遍认知特点,让娃先听熟,应当会对后续阅读《西游记》进阶版和纯文字版提供助力;
三、与朗读绘本和现代文小说故事书不同,专业人士在为《西游记》这类经典著作录制听书版本时,一般会依据原著精心改编剧本,演播时还会适时加入符合娃认知的解释和拓展。这比大部分非专业父母同学自己直接朗读原著,效果会好很多,也更能读到孩子的心里去。
四、考虑到娃开始上小学后,用眼睛的地方会越来越多。用眼能省则省,这也是听书相较看书不可忽视的优点。
因此,我再次开始搜罗和比较适合六七岁娃的《西游记》听书版本。下面主要分享三个版本:
1.《凯叔西游记》
《凯叔》特别会做市场,讲得也专业,还会将诗词等知识点融合到故事里,独具特色。我们学堂有小伙伴听的就是《凯叔》版。据小伙伴点评:《凯叔》版在尊重故事原有情节先后顺序和框架的基础上,对细节做了较大的改动,剔除了很多有关鬼怪魂灵、死而复生、投胎转世之类的内容,代之以更适合孩子理解的情节。
2.钱儿爸的《超级西游记》
让小小鸟最终“入坑”《西游记》的,正是钱儿爸的版本。该版本对故事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之更吸引小朋友。语言的难度、风格、语速,也都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小小鸟。她每天会主动要求听,因为能听懂,并且听进去了。
从听钱儿爸的《西游记》开始,小小鸟真正喜爱上了这部文化巨著!看到这四年半不断尝试和努力带来的成效,我倍感欣慰。
3单田芳的《西游记》(残本100集)
单老是说书界响当当的人物,他演播的《西游记》,虽然选取的内容不如钱儿爸的完整,但是就选取的那些章节来说,讲得十分细致生动,别有一番风格。
小小鸟用一个月又一个星期听完4季共123集钱儿爸的《超级西游记》之后,又用一个半月听完了单老的《西游记》残本100集。
可惜录制当年由于《西游记》电视剧横空出世带来的巨大冲击,考虑到收听率,单老不得不停播了评书版《西游记》。网上能找到的也就只有前100集,嘎然而止在取经半道上,感觉有些遗憾。
7)7岁3个月-至今(7岁半),自读纯文字版
听完钱儿爸和单老的《西游记》,一日,小小鸟偶然看到家里的《西游记˙世德堂本》原著,蹲坐在地上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看她翻得起劲,我就递给小家伙《西游记青少版》(中国文史出版社),建议她先试试这本。
红皮纯文字版在原作基础上做了删减,语言更白话,小小鸟如获至宝,每天看一点,用一个月时间通读了一遍。
之后因为在学语文书五年级下册四大名著单元时读到《西游记》原著节选,小小鸟再次要求看原著,这次我推荐给她一本内容上仍有删减,但语言更接近原著的《西游记译林青少版》(译林出版社)
目前小小鸟正在阅读《译林》版。看她读得津津有味的模样,想想刹车娃也有今天,我百感交集。
8)补充及后续:桥梁书版、原著、解读版、德语版
大家可能注意到,小小鸟跳过了自读桥梁书版的阶段,直接从听书过渡到了纯文字版的阅读。
为了推荐的连贯性,我把学堂小伙伴读过的桥梁书版分享在下面,供各位参考。大家可根据自家娃情况从本文中选取最适合的输入类型和版本。
《少年读西游记》青岛出版社(全3册)
原著的阅读,需要更多的文化积累,待小小鸟读完并读懂《译林》版,会在合适的时候开始阅读原著《西游记˙世德堂本(上下册)》中华书局
此外,李天飞所著《为孩子解读<西游记>》,对很多有趣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如:“为什么孙悟空会翻筋斗云,却不能背着唐僧道西天?”待小小鸟再大些,我们会引导她和学堂小伙伴们一起读这本书并做主题讨论。
最后分享一本砖头般厚的德语版《西游记》,作者是瑞士人林小发(Eva Lüdi Kong),她自1999年开始,历经17年,终于将这部东方巨著的德语版呈现在德语区读者面前。这份不亚于取经团队的执着,着实令人感动。
我想,有一天,我会和娃一起读这本德语版《西游记》。将来,娃和她的学堂小伙伴也许也会向他们的德国朋友们分享这个史诗般的故事,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饺子”和“扇子舞”以外的东方文化。不过,在此之前,小小鸟和她的学堂小伙伴要首先把中文真正学好,自己先踏入中华文化的宝库。
04 总结
如果说母语的内涵是文化,那么母语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乃文化输入。
《西游记》既是一部书,也是一座中华文化博物馆。既广为中文母语人士所知,又较为全面地覆盖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主线清晰,人物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很适合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因此十分适合引领海外娃入门中华文化。
自2岁半至7岁,我和小小鸟共读过若干版本的《西游记》绘本,也尝试过听书。在听钱儿爸的《超级西游记》时,娃成功喜爱上《西游记》这部巨著,之后趁热打铁听了单田芳版《西游记》,并阅读纯文字《西游记青少版》
优质听书版本分享如下:
《图豆讲故事˙快乐西游》适合3-5岁
《凯叔西游记》5岁以上
钱儿爸《超级西游记》6、7岁及以上
单田芳《西游记》6、7岁及以上
优质书籍版本由浅入深排列如下:
绘本:
单册经典桥段绘本:《大闹天宫》、《人参果》、《猪八戒吃西瓜》
《绘本中华故事˙西游记之孙悟空》北京联合出版社(5册10个故事)
《绘本西游记》江西高校出版社(10册16个故事)
桥梁书:
《少年读西游记》青岛出版社(全3册)
纯文字青少版:
《西游记青少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西游记译林青少版》译林出版社
原著:
《西游记˙世德堂本(上下册)》
连环画珍藏版:
《西游记》连环画(上海人美版)(20册)
解读版:
《为孩子解读<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德语版:
《西游记》Die Reise in den Westen, 出版社:Reclam, 译者:(瑞士)Eva Lüdi Kong
这篇文章是我对自己过去4年半带小小鸟“入坑”《西游记》的总结,有尝试,有等待,更有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实践。
每一位下定决心的父母,只要找对方向,哪怕脚步再小,也总有一天可以带娃走进《西游记》的世界,踏入中华文化之门。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