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外中文教育世纪难题:“娃对中文没兴趣”怎么解?

Updated: Mar 28, 2023


再想想,到底是谁“没兴趣”?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47篇原创分享,于2021年2月7日首次发布,全文约6400字。



『愿者闻之』交流群里不少娃妈娃爸,在带娃学中文的不同阶段,经常在群里说着说着就慨然叹曰:“娃没兴趣啊!” 这篇我们就来聊聊“中文兴趣”这个话题。

写文章之前,我在群聊天记录里搜“兴趣”二字,把搜索结果归好类,就发现最小从1岁多的宝宝开始,直到十几岁的大娃,在娃妈娃爸眼里都会表现出各种对中文的“没兴趣”。

我简单列举一些在下面。括号里的年龄范围仅代表咱群里出现过此类“没兴趣”的娃,样本有限,不具统计学价值,只为帮助大家建立直观印象。


  • “对认字没兴趣。”(1岁+)

  • “对听故事没兴趣”,“对新故事没兴趣”。(2岁+)

  • “对听书没兴趣。”(3岁+)

  • “喜欢听故事,但是对古文古诗没兴趣,我一读,娃就跑掉了。”(3岁+)

  • “对《高山流水》这样的文化类绘本不感兴趣。”(4-9岁)

  • “给娃读历史故事、《三国演义》这类书,娃不感兴趣。”(5岁+)

  • “我觉得好的书,孩子没兴趣。我觉得没啥营养的书,孩子爱读。”(6岁+)

  • “我希望将来孩子能有兴趣看中文书,不过我不打算弄古文,孩子大了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感兴趣的内容是推不动的。”(7岁+)

  • “当地语言已成强势,对中文学习没兴趣,有逆反心理,很费劲,每次让读中文书都不开心。”(8-10岁)

  • “这么多年中文学下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对中文的兴趣,否则没法坚持。”(娃10岁+)


“兴趣”这个关键词一旦在群里出现,几乎每次都会有群友回应:“没兴趣那就想各种招儿让娃有兴趣咯!”或者是“还是得想办法找到娃的兴趣所在。”

在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寻找和培养娃“中文兴趣”之前,咱们先一起来理理清楚,兴趣到底是什么?


01 我们说的兴趣到底是什么?


兴趣说白了就是感到好奇、被吸引。它首先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既和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相关,也和周遭的环境和社会相呼应。

既然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无时不刻不在变化,实际上也没有哪种情绪或心理状态会一直保持不变。

我们平时所说的兴趣,有时是对事物本身产生的新奇感,有时是对别人能驾驭某事物的羡慕和代入感所致。

对同一事物的新奇感不可能持续存在,羡慕和代入感带来的触动也是转瞬即逝。

简言之,兴趣是短暂的。

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事情靠着短暂的兴趣就成了。但是人生中更多的事,在产生兴趣之时,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中文学习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无论孩子最初对中文有多少新奇感,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动力。

我拿“生火”打个比方。

为了让火更容易生起来,人们都知道使用易燃物来引火;等燃起一把火后,再加入合适的燃料,小心呵护着;待火势稳定之后,加入大块燃料,火就能烧上好一阵了。

兴趣就好比用来引火的易燃物。

火能不能生起来,最关键的第一点是要看人想不想生火,而不是看手头有没有适合引火的易燃物。想生火的人总能找到办法。哪怕是得不到现成的火源也无法阻挡他们行动的决心。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寻找发明各种引火方式,就是为生火提供助力。引火物一点就着,生火时用上一些自然多快好省。但引火物本身并不耐烧,要想获得稳定的烈火,持续的燃料补给不可或缺。

所以后续火焰能不能一直闪耀,关键因素在于燃料,而并没有引火物什么事儿了。

从整个中文学习的过程来看,兴趣能起的作用,与引火物十分相似。兴趣有用,可以锦上添花,但绝非关键因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娃对中文的所谓兴趣,其实只是能够熟练使用中文后的自然结果。

人往往会对自己所擅长的,以及潜意识里认为不那么容易但自己却能够驾驭的事情感到有“兴趣”。举个例子,以前,当小小鸟因为学中文受挫的时候,她总觉得眼下这本书是最难和最讨厌的。但有意思的是,我每次问她最喜欢哪本书时,她永远都会很认真地拿出上一本她刚学完的书。


因此,说有否兴趣是决定中文学习成败的关键,实则夸大了兴趣的作用。



02 兴趣的作用被夸大


生活在国内的十几亿同胞,中文都是母语。十几亿人都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概率就算不是零,也接近无穷小。

如果国内有父母发现自己孩子对中文没“兴趣”,而后任由孩子放弃中文,且认为这样做顺乎孩子内心,合理无比,这样的事情怕是要上新闻了。

这种假设之所以听起来比较奇怪,是因为在国内不会有人怀疑中文母语这件事。

既然在国内,中文母语是每个人认知发展的必备能力,是与所有人沟通的唯一工具,谁也不会去把它跟兴趣扯上任何干系。生活中,也只有对待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人们才会拿兴趣来说事儿。

在国内的语言大环境中,父母坚持和娃用自己的母语中文交流,学校以中文为载体传授各学科知识,娃与小伙伴说着中文一起成长——这些,才是中文这门公认的难以掌握的语言自然而然成为每个国人母语的关键

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父母,既不会先确定刚出生的小婴儿对语言有兴趣之后才跟他们说话,也不会让小婴儿听听不同语言,测试他们对哪门语言最感兴趣,再决定教他们哪一门。

为人父母,看着眼前有一半基因源于自己的小婴儿,怎能不希望将来孩子至少有一半的精神世界能与自己深度联结呢?

既如此,还有什么理由让人不去用早已融入自己血脉的母语,为娃认知的发展打下尽可能厚实的地基呢?

可现实是,到了我们很多海外华人父母这里,在海外中文教育长久以来低目标低水平的大环境中,这点最本能的需求和正常无比的期望都已大打折扣,甚至被消磨殆尽。以至于连学习我们自己母语这样原本天经地义的事情,都变得要先看孩子有没有所谓的“兴趣”。

说到这里,觉得有必要重提一下我自己对孩子学中文的目标。我的老文章“海外带娃学中文的11种态度”里已经有过详细的描述,新老朋友可以点这里阅读回顾

对待中文教育的态度,说到底,源自我们各自对未来与孩子心灵联结程度的期待,以及自己所能接受的底线。

此处引用老文章“目标与优先级”(点这里阅读)里的一段话:“二三十年后,我们与下一代是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彼此成为对方最坚实的后盾和永远的港湾?还是见面时发现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用中文交流只能止步于最简单日常对话?再或是只能用当地语言聊聊天气和度假,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思考这个问题无人可以代劳,我们只能扪心自问。

我们认为,相较所谓的“兴趣”,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决定娃能否学好中文的关键。

当然,攀登“汉语峰”这一路道阻且长,谁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

在娃的确打不起精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03 娃不愿意学习,是“不感兴趣”,还是“没有动力”?


看到娃打不起精神,咱们父母同学很容易习惯性地认为娃对这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这个提法是从娃的角度出发,强调娃的主观感受。

就像我们无法直接要求别人开心、悲伤、生气、愤怒,而只能通过改变外在条件促成对方情绪发生变化一样,父母也无法要求孩子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而只能想办法通过改变学习内容来试图让娃有兴趣(打起精神)。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不感兴趣”这种提法容易让人忽视内因,而将注意力放在外因上。

无论是变着花样让学习看上去更像做游戏,或是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还是力图找到更经典的教材,更有趣的学习小程序,或者更火爆的网课……

所有这些做法都是试图通过改变外在条件,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寻找和尝试各种易燃物来引火。

但后果也很明显,火势来得猛,去得也快。父母疲于奔命,但仅靠引火物,终归还是无法让火烧得稳定。在把所有能找到的引火物都用过一遍之后,火终究还是熄灭了。

其实换个提法,就会看到转机。

看到娃打不起精神,比起“娃不感兴趣”更有建设性的提法可以是“娃没有动力”

就像汽车快没油了,你会给车加个油那样,娃没动力了,你很自然就会想到给娃补充点动力嘛。简单的提法转换,就能让我们成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因上,从而有机会在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别小看了这个提法,下次再看到娃受挫的时候,不妨试着告诉自己:“娃没有了动力。”紧接着问自己:

我该怎样帮娃获得内在动力呢?


04 从习惯和能力两方面着手帮娃“获得动力”


帮娃获得动力,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 一是把学中文这件事,当作习惯来养成。

  • 二是具体到每项中文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培养能力,及时给予正反馈。

  • 下面具体说。


1)养成学习中文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的本质离不开设立边界和底线。如果你和我们一样,也将中文教育划归为家庭教育中的必修核心内容之一,那就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像关心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睡觉和刷牙那样,在意孩子有没有学好中文了。

孩子学好我们的母语中文,在我们眼里,就像养成其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样稀松平常、顺理成章。

拿吃饭打个比方,虽然娃与娃胃口大小不同,吃饭快慢不一,口味也大相径庭,但是对于何为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数人还是有基本共识的,如:准点吃饭,专心按自己的速度和胃口吃饱吃好,各种菜都得吃点儿以保证营养均衡等。

学中文也一样,尽管娃性格天资不同,学习节奏不一,对内容题材也各有偏好,但是我们每天都应保证专门的中文学习时间,让娃可以专心按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学习内容的安排也应当尽可能全面,以确保他们各项能力都能得到良好平衡的发展。

娃的胃口不会一直相同,生病时肯定不能按平时的量进食,以免超过身体的负荷。而到了猛长期,各方面营养都要酌情加量。

同样,在娃中文学习状态不佳时,我们也要帮他们适时调整,提供些“好消化”的内容。而娃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敏感期,则需要我们悉心感知,及时“增大供给、补充养分”

口味方面,美味的食物往往营养不够全面,甚至都不一定有营养。对娃健康上心的父母肯定不会允许娃们只吃可口的甜食,只有看到娃吃下足够量的瓜果蔬菜、鱼肉蛋奶和米饭,才会安心。

同样,中文学习上,为了促进娃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咱们肯定也不能让娃长期沉湎于舒适地带不能自拔,而是会希望他们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上述这些对待中文学习的态度,就像对待吃饭一样,需要我们帮娃当作习惯来养成。


2)锻炼驾驭各项学习内容的能力,及时给娃正反馈

本文开头第一部分里提到的诸多现象,可以在这一部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


对于担忧一岁多的娃识字动力不足的朋友,我的建议:婴儿期系统识字为时尚早,多和娃聊天说话,多与娃亲子共读,多带娃看世界,才是此阶段的重心。

2-7岁娃,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识字系列”三篇文章,为方便大家,我贴在下面:

  1. 各种常见识字法点这里阅读

  2. 0-2、2-4、4-7分阶段识字法在这里

  3. 4-7岁系统识字法看这里

7岁以上娃识字,用的教材也许不同,但是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思路、快速记忆汉字之后即在阅读中巩固的原则、以及借助字词卡复习软件根据遗忘曲线高效复习这样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参考上面第三篇介绍4-7岁系统识字法的文章。


对于启动古诗古文动力不足的娃,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自己对待文言文的态度往往还摇摆不定。关于海外娃学中文到底要不要学文言,我也尽心总结过一篇,想了解的读者朋友可以点这里阅读

如果父母已经很坚定地要开展文言文的学习,而娃还表现得“动力不足”,那很有可能是因为文言文在娃面前的有效“曝光度”不够

汉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差别非常大,大到几乎可以说是两套语言体系,但却又共同支撑起汉语这门语言。稍有深度或者文采的文章书籍就常出现各式文言表达。可以很明确地说,要想真正学好汉语,现代文和文言文缺一不可。

我们自己身在庐山中,容易忽略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别,以为娃接触其中一种就能无师自通另外一种。

在我之前的文言文系列老文章里分析过,一般来讲,娃3、4岁时对现代文已经有相当的理解,但对现代文的理解力无法自动迁移到文言文中,所以娃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好比面对一门不知所云的新语言,抵触抗拒也在情理之中。

反过来,对于纯读经的孩子,读懂现代文也并非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同样需要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

那么对于启动古诗古文动力不够的娃,我们父母要有正确的期待,对娃的抗拒有所预期,也就不会大失所望。实操上还是要增加文言文的曝光度。

具体怎么做,之前的老文章已经写得很多了,比如:2岁起分6步走这篇点这里阅读,还有怎么带娃读古诗这篇点这里阅读。此处不再赘述。


对文化历史等题材缺乏动力的娃,据我观察,性别、性格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还是父母是否已做好前期铺垫。

文化类绘本,我家小小鸟也慢慢从看一眼都嫌多、我一讲她就跑掉的状态一步步走到现在。如今7岁3个月大的她,拿起文化类绘本已经能读得津津有味,看到书中熟悉的人物场景也会像见到老朋友那样欣喜不已。

历史类故事,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次次的尝试后,也慢慢正在娃心中生根发芽。今天一早,小小鸟很兴奋地跑来和我讲她的梦,说自己回到了秦国,还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她在梦中的见闻。

三国演义最近成了我们学堂的热门题材。大班娃们有的看书有的听书,聊天的时候不时会穿插“我喜欢赵云,你喜欢谁?”这样的问答。我和小小鸟最近也在精读三国演义青少版,该版本在原版基础上将一些细节缩略、只保留精华,内容繁简对此阶段的小小鸟来说恰到好处,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看到小家伙正在一点点努力推开中华文史宝库的大门,我欣慰之余,又无比期待。

回想起来,正是前路上一寸寸的积累和一次次的铺垫,才让娃有能力和动力接近这瑰丽的宝库。

具体怎么为娃做文化历史题材的铺垫,说来话长,待我以后专文与你分享。欢迎关注!


针对上面三类动力不足情况的做法,也可以借鉴到其他内容的学习。

了解一些儿童身心发展、大脑如何学习语言的规律(理论总结点这里阅读),而后顺应规律,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合的方法。切忌过早开始,而对于较晚开始的娃,绕开“激发兴趣”的坑,从帮娃“获得动力”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能力。

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起步阶段,遵循每日少量、细水长流的原则,按照娃踮起脚尖能够到的高度制定计划。

之前在群里多次提到过的一个15%法则,我认为非常适用于中文学习。简单说,就是每天的学习内容中,新内容约为15%,老内容约为85%。这样娃既不会因为新内容过多而畏难受挫,也不会因为新内容太少而感到缺乏挑战。


除了培养能力,及时给予正反馈也是我们每天随时可以做的事情。

之前多篇老文章里也提到过任务完成时或挑战结束后,我们如何用“三段式”(肯定——一个具体的改进建议——再次肯定)诚恳地说出娃付出的努力,并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数年日积跬步的努力之后,当娃能力上去了,面对学习任务不再感觉困难重重、挫败感满满,逐步取而代之的,将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积极正面的感受会为娃注入新的动力,为他们接受下一轮挑战增添勇气和信心。



05 结语


我们明确认为,无论用什么理由包装,“娃对中文有没有兴趣?”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孩子对中文不感兴趣”的提法之所以那么有市场,在于一旦认定娃没兴趣,就能成功地把自己和周围人对此的关注从内因转向外因,这样,娃妈娃爸在表达自己无可奈何的同时,也将改变自己和提升自我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孩子对中文不感兴趣”这个提法不仅顺应人性,尤其在海外大环境中也永远占领“政治正确”的高地。这个提法用来自我安慰无疑是一剂良药,但在娃中文学习之路上若频繁使用,自然是有害无益。

真正想带娃一起攀登“汉语峰”的朋友们,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换一个视角,看到娃只是“没有动力”学习中文。只有聚焦内因,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要生起一堆能持续燃烧的火,要靠充足的燃料;学好任何一门语言、掌握任何一项技能,永远离不开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发自内心的动力。

我们需要从习惯和能力两方面着手,帮娃获得“动力”。

能力不断提升带来的成就感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唯有这样的体验才能为娃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让他们即使面对更大的挑战时,也能越来越从容自信。

最后,还是那句话:中文母语教育,归根结底只是整个家庭教育的缩影,以及我们对待自己人生态度的反映。也许我们可以用“娃不感兴趣”来逃避育儿之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可是,我们又可以用什么借口面对人生中的其它挑战呢?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62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