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落过的那些坑……
之前那篇“6岁不到的娃,从畏难抗拒到享受中文阅读乐趣,怎么做到的?”我主要写了如何帮助已经具备较好理解力和识字量的娃克服性格阻力,突破瓶颈,真正体会到阅读中文书的乐趣。发现不少网友的注意力集中在“6岁不到认字2000这个点上”,其实这不是那篇文章的重点……好吧,就知道你们对数字敏感,想知道实操、方法。
这篇我就专门汇总下我家娃小小鸟和身边小伙伴们用过的识字法和效果吧。主要目的是展示前车之辙,让“为人父母”系的各位新同学看到可能的效果或后果,绕行不好走路段,避免落坑。
一、读经识字?
21个月大的时候,小小鸟参加了一个周末读经班,班上其他孩子基本为四五岁。大孩子们在教室前排诵读古文经典,小小鸟就在教室后面打打酱油。当时我们了解到王财贵先生的“煮汤圆”理论,大意就是,用诵读经典的方法来识字如同把几千个汤圆一股脑儿倒进锅里,大量诵读古文经典时,一些反复出现的字就会先被孩子记住,如同先出锅的熟汤圆。而剩下那些汤圆也早晚会煮熟。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大量诵读——反复出现——就记住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时班上四五岁的小伙伴几乎都可以做到指着古文经典自己读。但细心的家长却发现:
1. 相似的句子,孩子会读岔。“仅仅是口误吗?还是说孩子只是凭着记忆在背诵,并不是真的认字了?”
2. 同一个字,换一个地方,孩子就不认识了。
我们发现:孩子们认识的其实不是一个字本身,他们只是记住了在那段话里的那个字,记住了在那本书的那个位置,出现在那样的上下文中,那个字才是那个字。
像古文这样有韵味的文字,孩子们读几遍就了然于心。之后他们只需记住几个关键字,其余的字都可以通过这些关键字来定位,所以即使能熟练地通篇诵读,也不代表孩子真的认识这些字了。
人脑是神奇的,当它已经熟悉一段内容时,会自动忽略个中细节。把熟悉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心理学上称之为大脑的概化作用(Generalization, Tom Stafford)。正因为大脑具备这样重要的高阶能力,我们才能在阅读时基于经验和之前的积累,对熟悉的内容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每次都逐字处理。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为什么我们很难在自己写的文章里找出错别字而阅读者总是更容易发现这些细节错误?这也归因于大脑的概化作用。因为我们对自己写的内容太熟悉了,即使检查,大脑也会下意识地打包处理。所以我现在写完文章后,都会故意变换下版式,或者换个终端浏览,让大脑感觉这是新内容,骗过大脑,才能让它好好一字一句地纠错。
也因为此,诵读过程中形成的对“字”的感知,是模糊的,是有着上下文的呼应和提醒的,对于单个字的认知,需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需要从特定语言环境中剥离出来,即需要通过识字来实现。
既然单纯靠大量诵读经典识字效率低,大家想到了字卡识字。
二、字卡识字?
当时小伙伴们使用的字卡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孩子已经熟读的古文里摘字;二是从孩子平时读的故事里摘字;三是买现成的套装字卡。
人类记忆的特点:诗词以及有韵律的文字,最容易被记住;词语次之;无意义的音节最难被记住且最易被遗忘。
前两类字卡的好处在于,不需要从零开始给孩子讲解一个字的意思,在教字的时候,代入孩子已经熟悉的上下文,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最后一类字卡比较符合人们对“系统性”的追求,有种“一套字卡在手,常用字这里都有”的踏实感。
小伙伴们年龄在4、5岁,读经识字效率低,那么使用字卡识字的效果又如何呢?
前面两三百字学得很快,到达五六百字的时候,字卡检索工作已经变得相当复杂。当时还有热心妈妈专门为此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做字卡检索盒子的经验,不是按照拼音检索那样,而是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将盒子按记忆等级分为7格,标记每格字卡的最近一次复习时间以及下一次要复习的时间,每天从相应的格子里取字卡给孩子复习,之后根据孩子的记忆情况,再将字卡分别放到对应的新格子里去。这样做的优点是:孩子对每个字的掌握程度清晰明了。缺点是:想想都觉得工程浩大。
如果长途旅行,光是盒子就得拿好几个。而且每次使用的时候,都要确保周围环境足够安全,绝对不能把字卡搞乱了,否则前功尽弃、不敢想象啊!
能说出字的读音,是不是就代表孩子真的理解这个字了呢?
显然不是。于是在字卡识字的同时,父母们还得带孩子玩字卡游戏,让孩子组词、造句,确保孩子理解所学汉字的常用意义并能使用这些字。
当字卡多到以千计的时候,用字卡玩游戏简直太奢侈了,谁有那么多时间啊?光是检索和游戏后的整理工作,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况且还要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每天游戏后将汉字归类到相应的7个记忆格子里。
小结下,字卡识字:
记忆的时候,单个字难以记忆,需借助语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一个字已经由本义衍生出更多含义。这也造成了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短语、句子中,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以有非常丰富多彩的不同含义。离开语境,难以将汉字全面掌握。
复习的时候,当字卡多到几百张上千张的时候,如要根据孩子对字的记忆情况适时复习,检索工作繁复到难以操作。
总体学习效果:字卡学习,由字到词到句子,需花费大量时间。而且没有语境,不利于记忆。已经学到的字词,也会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很容易忘记。单纯用字卡学习,基本上是边学边忘。
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字卡认字又是什么效果呢?
当4、5岁大孩子在用字卡识字的时候,2岁的小小鸟也有一段时间对字感兴趣。于是我们也从小小鸟读过的文章、故事里,摘了些字来给她认。前两周认字速度超快,每周能认50个字,后面两周速度放慢,四个星期下来总共认识了约150个字。之后开始各种混淆,长得像的字难以分辨,“夏”和“复”都是“夏”;长得不像的,但是在一个词语里的字也混,“毛巾”如果分开给她看,那么“毛”是“毛”,“巾”也是“毛”。进展缓慢,无比受挫。我们就暂停给小小鸟认字了。
上述现象的科学依据: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2岁开始,孩子进入符号认知发展的快速阶段,孩子可能会对符号(例如汉字)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因为有限的认知能让孩子对应并记忆一些符号,但是更多的符号需要更为广泛的认知和背景知识来支撑。
我们家小小鸟只是个普通娃,不具备超过2岁儿童普遍拥有的认知能力。既然是这样,我们没有纠结于小小鸟认字这件事,而是放下认字,转而继续多多给她读故事,继续多多带她各种玩耍,带她感受这世上的一切是怎么运转的。
对了,那些辛苦制作的字卡呢?我可也是做了好几盒子哪!那些字卡都被当成纸片玩具了。再后来就被冷落在一角,直到有一天,飘洋过海运过来的中文书越来越多,多到快没地方放的时候,这些字卡就全部被清理掉了。
三、亲子共读认字?
周围的父母有才的很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发现纯靠字卡识字效率不高,有瓶颈,有些老父老母开始自己做识字游戏题卡,让孩子玩着玩着就把字给认了。也有的父母利用亲子共读教孩子认字。
也许对有些孩子来说,这些方法的确管用。但这不是万灵药,我家亲身体验无效。游戏识字未遂,被小小鸟瞬间识破并不再配合。(识字游戏那也还是识字,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子啊!)亲子共读人家直接放话:“妈妈,现在是我听故事的时间,你读。”
看过一些公号分享自家孩子是如何由父母指着字阅读,孩子看着看着就认识了好多字,再就试着自己开始读,被情节吸引,欲罢不能,于是孩子连蒙带猜、囫囵吞枣地开始了自己阅读。并在阅读中通过反复接触后记住几千个字,最后顺利进入拿起一本书就能有滋有味看下去的境界。
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是娃是自己生的,我肯定最爱她没错。不管她怎样,我都爱她。就算她以前从来不会想到自己去拿一本书来看,我也爱她!就算我指字给她读故事,她把我的手扒开,说“妈妈,你影响我看图了”,我也爱她!就算我给她读了几千册绘本、100多万字的纯文字小说,读得嗓子都哑掉了,她依然不会愿意占用傻玩的时间去拿本书来读;就算让她自己试着读故事的时候,她一碰到不熟悉的字就撂蹶子大发脾气的时候,我依然深深地爱着她!
可能是书上插画太多?亦或是内容不够吸引小小鸟?我为此专门围绕小小鸟感兴趣的话题,为她量身制作了几本“书”,没有图,字很大,我指着字,为她朗读,希望她能因此学到几个字,慢慢地也能开始自己读。结果,她并没有上当。
如果你也试过上面这些方法,也和我一样开始怀疑是方法不对呢?还是方法不对呢?那停下吧,肯定是方法不适合咱们。别两眼一抹黑,爱谁谁地继续往前走了。
怎么办?默默取关一批岁月静好的育儿鸡汤公号后,开始看各种了解人的发展和人性的科学研究著作和一堆杂书。
终于,我们还真理论加实践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小鸟们”的路,下一篇就按时间顺序捋给你看。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