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系统识字法,教什么?怎么教?时间如何分配?
接上篇(建议没看过的先戳这里,有助于系统全面地了解),开门见山,4-7岁系统识字法,我从下面三方面来说:教什么?怎么教?时间如何分配?
有言在先:本文既非广告,也非软文。所以介绍到识字教材的时候,不会提及名字,只是给出原则,各位请自行到市面上找符合原则和自家口味的识字教材。当然,也欢迎到群里来看看大家都在用什么学前识字教材。
1 教什么?
换个问法就是“什么样的识字教材适合给孩子启蒙?”
一种常见的看法是:汉字加图,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认字兴趣,能增进孩子对汉字的理解,从而帮助记忆。
可是,“汉字配图”的教字法真的合适吗?
一、用图表意仅适合部分汉字,并且往往只强调了某(些)方面的含义
先看随机搜到的识字教材里是怎么教孩子“分”这个汉字的:
再看新华字典里对“分”的解释:“分”首先是“分开、区划开”的意思,其次是分配、辨别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数学中的分数概念,表示计量单位,比如民间贷款时的利率概念(一分利)、成绩、钱币、时间等等,还有衍生出来的像“分寸”这样的词汇,指“说话办事的限度”。
识字教材里给出的只是众多常用释义中的一条。
网上有篇文章,说认识两千字的老外不知道“打水”、“打包”、“打车”、“打表”、“打听”、“打酱油”、“打情骂俏”是什么。的确,光靠字的意思来猜词,那都是白费工夫。
事实上,仅仅知道汉字某(些)方面的含义,离真正掌握这个汉字还是有相当大距离的。
况且,汉语中能用图表意的汉字其实也就那么几百个。如果是拿有图的汉字给孩子看着玩,我觉得问题不大。但如果作为系统性识字的教材,就不合适了。不仅因为能用图表意的字不多,并且图往往不能全面表达汉字的含义;还因为:
二、借图识字,实则人为地增加了记忆步骤
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以为配上插图会帮助孩子理解汉字。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并非如此。用图识字的孩子,离开了图,孩子依然很可能不认识字。
因为借助图来识字,大脑需处理三个信息:首先理解图,其次需要了解图和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仍需把字记住。对图不理解或者有别的理解,对应关系不止一个从而造成歧义,都会人为地增加孩子的识字负担。
还用上面的“分”字举例。
如果问孩子,图上是什么?也许得到的回答是“电子钟。”或者孩子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是什么,觉得是一些数字和两个点。那么,家长就需要先和孩子讲解图上是一口电子钟, 9代表小时,50代表分钟……也许解释了半天,孩子知道“分钟”的概念了。但是这幅图和“分”的对应关系其实还是较弱的。孩子也许记住的是“图上有一口钟”,那么下次看到“分”这个字的时候,孩子回忆图,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钟”,于是看到“分”很有可能说成“钟”。
与成年人已经程式化了的思维不同,孩子的思维是发散式的。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限制,其实孩子看到这幅图,脑袋里会出现比成年人更多的可能性。看到网上陪娃写作业的视频,很多情况是家长已吐血(觉得怎么教了那么多遍熊孩子还是不懂),孩子却一脸无辜地继续说错 (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不受限制的脑回路罢了)。
有说,那不另外配图,而是把汉字本身变成图,这样既有趣味性,也不存在对应出错的问题,如何?
三、把图和汉字结合意在增加趣味性,但往往既不准确,又易造成混淆
如果说之前的“分”配上一口钟,至少还能解释“分”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那么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直接在汉字中植入图像”的做法很容易顾此失彼显得片面,有时候还会很牵强。
比如,字卡的一面画着一位小朋友,胳膊平举,向身体两侧张开,两腿分开站立,小朋友的脑袋上顶着一片白云。字卡的另一面写着“天”字。为什么小朋友顶着云就是天?为什么不是其他人?还有,为什么一定要有云?如果万里无云的日子里,头上没有云,那就不是天了吗?……
根据新华字典,“天”有6个意思: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2. 自然的,天生的:天生、天性、天险、天然。
3.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天、一整天、白天黑夜。
4. 气候:天冷、阴天。
5. 季节,时节:春天,热天。
6. 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所住的地方:天堂、老天爷。
除此之外,还有“天气”、“天文”、“天子”这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一个“天”字有着这么丰富的含义,用上面提到的图来表达“天”字,只能说是太片面、太牵强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字卡。
这样的图示,本身既不准确,也不符合汉字的演变,作为调剂还可以,但用作孩子认字启蒙的教材,弊大于利。
又有说,不如正经地给孩子讲汉字的演变?识字的同时还给孩子增长文化知识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四、讲解字的演变,对初学汉字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可能不减反增
猜猜这三个字是什么?(古汉语专业的高手请忽略)
答案在此:昔、光、电。
你猜对了吗?反正我只蒙对了第三个,要不是小时候练书法的时候学了点繁体字,我肯定连第三个也想不到。
有点像欣赏名画,你告诉我背后的故事呢,我好像能体会一点点了。汉字的演变,我感觉是一门艺术,有时候只可意会。
我日记里记录过这么一段:“有一次,小小鸟看到“田”的演变,
她挥笔在纸上画起来,然后指着左上角那个“字”问我:“为什么 tián不能写成这样?妈妈你不觉得这样更像吗?”此处省略 500字讨论。
上面这几个还算直白的,有些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起来需要具备更多的背景知识,了解更多其他概念。
比如“烟”怎么来的,需要先知道“穴”、“窗”、 “手”和“火”的演变,然后需要理解这四者之间的关系……讲着讲着,不好意思,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我是要讲什么来着?
不难发现,上述几种常见教字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教孩子汉字的时候,强调一个字本身,而忽略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但是,
五、识字不代表阅读,脱离阅读的识字走不远
不少人对孩子识字有个误区,以为孩子能说出一个汉字的音,能组一两个词,就能用这个字阅读了,认为识字即阅读。于是,无论是字卡识字,还是把教字作为主要内容的教材,都在努力让孩子多记忆一些单个的汉字。
“识字即阅读”是不是果真如此呢?
前面第一点已经说到,用图表意仅适合部分汉字,并且往往只强调了某(些)方面的含义,单个汉字在不同词句中表达的意思可谓千差万别。
再说人类的记忆特点:人最容易记住那些有意义和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对于既没有上下文联系、又没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字,也就是单个字,是最难记住的。即使暂时记住了字形和发音,因为没有被使用,这些字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记忆中消失的速度也会特别快。
因此,孤立地记忆单个汉字不符合人类记忆特点,即使知道了这些字的发音和某些意思,也不代表就能阅读。而没有阅读支撑的识字,如一盘散沙,边抓边漏,事倍功半。
总结下,为娃选择启蒙用的识字教材时,需注意三点:
1) 单纯认字或者侧重在讲每个字来龙去脉的教材,不适合作为识字启蒙教材。
2)教材中教识字的部分,把汉字原原本本、中规中矩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很有必要。
3)教材安排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让孩子学了几十个字,就能阅读相应短句。学了几百字,即开始阅读相应的短文。与阅读相伴的识字能走得更远。
满足上述三点之后,市面上剩下的识字教材为数不多了。进一步筛选的条件包括:
一、阅读部分,文字首先要优美
识字与阅读结合,识字启蒙的同时也在进行阅读启蒙。引用曹文轩先生的一句话:“孩子读书,应该读能给自己打下底色的书。”给孩子读什么样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孩子将来对文字美丑的判断基础。
二、挑选那些地道、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文字
尽管不少儿歌、现代诗化文字简练押韵、朗朗上口,但它们常常为了押韵而倒装,为了句式整齐划一,有时候并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因此不宜在初期识字阶段作为主要的阅读形式。
另有一些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作品,如果只是把基本意思直译过来而没有注重再创作,也常常会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类书也不适合用作启蒙用识字教材。
三、如果内容上不仅符合三观、有趣吸引孩子,还有助于提升认知,那真是锦上添花。
2 怎么教?
一、结合阅读教识字
前文已经说了为什么识字不代表一定能阅读,而没有阅读支撑的识字,如一盘散沙,边抓边漏。
所以就算在一开始可以靠刷字卡的方式帮孩子积累一些识字量,但是要真正掌握这些字,只能靠在阅读中不断练习和巩固。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
1)为孩子大量读故事,锻炼孩子的听力理解力;
2)在识字教材中,用“三遍法”识字(下面说);
3)之后让孩子阅读用已学汉字组成的句子、短文直至故事、文章,句子渐长,内容渐渐丰富。从识字教材中配套的阅读内容,逐渐过渡到阅读合适的绘本、桥梁书(即:图文比例介于绘本和纯文字之间的书籍)。
结合阅读教识字的好处在于:
1)有些抽象、不好解释却又很常用的字词,在上下文中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例如:总、的、了,等等。
2)用生动形象的场景取代枯燥的解释,孩子秒懂。
3)在不同的故事里,反复出现的字词,孩子记住和理解之后,会不经意地在生活中的相似场景中运用出来。能够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也更不易忘记。
二、运用愿闻原创“三遍法”识字,并使用软件复习
根据实践经验,既然识字的重点在于运用,即:在阅读中反复练习,让汉字之间建立联系,以达到整体理解,我们提倡:识字初始阶段不宜花过多时间精力在教认字上面。关于字根字源以及更多汉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建议在孩子具备一定基础后才进行(如何引入这部分内容,咱们以后详细聊)。
这里先为大家介绍愿闻原创的快速记忆汉字“三遍法”。
三遍法是指:
第一遍,对于当天要学的生字,孩子指字,父母先读,孩子跟读。父母稍作解释,组几个孩子熟悉的词,也可鼓励孩子组词。即使孩子用“下”组出“吓人”,老父老母也一定要舍得奉上最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因为孩子正努力尝试通过读音匹配,把学到的字对应到以往积累的词汇网络中去,这不容易的。
第一遍指字,父母决定学哪些字,孩子可以决定先学哪个后学哪个。
每个字都过完第一遍后,进入:
第二遍,在刚才已经学过的这些生字中,父母说出一个字,请孩子指出来,初步考察孩子对生字的记忆情况。
如果孩子很快就找出来了,使劲夸!找不出来,可以适当提示,还是找不出来,那就指给孩子看。几次下来,孩子能把全部或者大部分生字准确无误地指出来了,就进入:
第三遍,这次由父母指一个字,孩子说出来。跟孩子说“刚才都是你指,这次轮到我指了”,一般来说孩子觉得挺公平的,比较容易接受。而事实上,孩子看到字要能说出读音,需要更进一步的记忆。
通过三遍不同层次的记忆练习,趁着这些字还很“新鲜”,赶紧趁热打铁地让孩子阅读会用到这些新字的词句、段落或短文吧!
初始阶段,每天新学的字不宜过多。并且最初的几百个字,应该是孩子认知能力范围内的字。即使第一天孩子还无法做到第三遍的要求,也没关系,先放一放。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第一天的努力加上一晚上的发酵,到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孩子会记住更多。
为什么建议借助词汇软件而不是字卡来复习,请点这里阅读。
三、正确对待识字小程序和教育类游戏软件
如果是通过动画、游戏通关等方式让识字变得更“好玩”,需提醒自己:其本质与前面所说的“以教单个字为主”的方式并无区别。
如果也引入了阅读通关,让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使用电子产品作为调剂未尝不可,但仍不宜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因为声光电的方式在吸引孩子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兴奋阈值,让孩子将来在学校里,对较平和的课堂环境提不起精神,进而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什么快节奏的非自然刺激会对孩子的大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教育类媒体对母语启蒙帮助”这篇文章里有阐述。(详情点击这里阅读)
3 时间如何分配?
有限的时间怎么分配给“听故事、识字和阅读练习”?
虽然小小鸟和周围小伙伴基本是 4岁多才开始系统识字,但在此之前都听了大量的故事,积累起相当丰富的书面语词汇量,具备较强的听力理解力,因此这些孩子在识字初期,几乎很少需要经历一个字解释半天的情况,因为孩子一旦把汉字的发音和汉字符号对应上,他们读出来,就发现自己明白整个句子在说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字要系统地认识,但不要在没有听力理解力的基础上,直接从教字、解释、组词再到造句这样“由点及面”地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可以,但是海外娃学中文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用这样的方式效率较低。
我们采用的是先大量给孩子读故事,在奠定了听力理解力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认字,由面到点,每个点都不是孤立的,有整体结构支撑的点更稳固,也能快速架构起更大的面。
正因为此, 4-7岁开始识字的小朋友,听故事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 1个小时可以花在中文上(包括睡前读中文故事),那么,请用30-45分钟时间和孩子亲子共读,5-10分钟有效时间用来识字,10-20分钟有效时间用来让孩子练习阅读。
至此,我用三章的篇幅,按年龄分阶段把识字法和大家梳理了一遍。看完后,你是不是对教什么、怎么教和时间如何分配更有把握了呢?或者你还有其他什么疑问,都欢迎来群里聊聊说说。
使用识字启蒙教材系统识字约一年,孩子掌握五六百字之后,继续使用什么教材好呢?阅读练习都读些什么呢?我会继续整理这些内容。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