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指挥AI的人,都靠这几招!海外娃能用中文学会吗?
- guyt992323
- Jun 9
- 6 min read
分享我们最近在做的几件事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30篇原创分享,全文约3000字。

01
主动提问,人类可以,但AI不行
一次课上,我和孩子们聊到人工智能:它就像个超级能干的助手,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也正在迅速替代那些重复性强、规则明确、标准化的或者是不怎么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人类什么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呢?
有孩子现学现用:创造性的,没有明确规则的工作。
我说:很有道理!还有一种能力,你们每个人都会,但人工智能却不会。那是什么?
停顿片刻,我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人工智能虽然能回答问题,但它从来不会主动问你们问题?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孩子们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人工智能虽然大多数时候有问必答,当然也有触及敏感词或者由于各种技术问题不在线的情况而拒绝回答的时候,但是仔细想,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自己主动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要它提问,需要先给指令。
因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和我们人类的不一样,它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训练,它的行为需要由外部指令来激活,无法自发产生疑问,说白了就是,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求知欲,而人类则会因为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提出问题。
别小瞧了这一点,人类会在生活中观察各种现象,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这体现了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根本性差别。
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知道一堆答案更重要,因为它能打开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可以说,提出问题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因此,能主动提问,是人类特有且无可替代的优势。
既然是优势,自然要好好发挥。
有的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有的孩子则习惯先听别人怎么说,但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能通过后天有意识的练习,锻炼主动思考和提问,以及提“好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孩子们的求学阶段,我们与其像喂给人工智能数据那样向孩子灌输知识,不如用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好问题”的能力。
02
孩子们可以怎样锻炼提问能力?
有三方面的练习可以随时进行。
练习一:把一件事情搞明白
对一个陈述或者一个信息,主动对其中的概念提问。
两年半前,我在学堂课上引入“历史上的今天”环节(详情点这里阅读),最初是我讲给孩子们听,半年后转为由孩子们讲。一开始孩子们不知从何入手,就直接把网上找到的信息摘录下来,背上一段,结果在课堂上分享的时候,小伙伴们听不懂,分享的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解释,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明白。
于是我跟孩子们讲,我们选中一个素材的时候,先不着急点进去看内容,而是看到标题后,先提问。标题里那些我们不了解的概念,它是什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总之,先思考我们自己想要知道什么。
只有先提出问题,然后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去搜集资料,再把资料按一问一答的形式组合起来,这样的叙事符合人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才能吸引听众更好地参与。
这个练习在家中也可以随时进行。即使白天一家人各自忙碌,晚上聚在一起时,看看新闻、分享见闻,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提问交流,深入探讨。长期坚持,对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大有裨益。我和鸟爸都特别享受和小小鸟的讨论时光:平时在路上、散步、进餐时,或是晚上一起看完电视后。
练习二:质疑判断,“这个结论站得住脚吗?”
这个练习是让孩子们对信息本身的逻辑提问。
我在课堂上逻辑思辨环节时,会引导孩子们这样思考:当你遇到“因为A所以B”的论断时,那么你就要问自己了:A一定能得出B吗?A有没有可能得不出B。没有A就一定没有B吗?B是不是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
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避免被表面论断牵着走,防止将片面观点误认为事实依据。要知道,建立在脆弱逻辑基础上的判断,很可能导致最终结论与真相相去甚远。
练习三:“这个看法是否完整?
这个练习是对信息的来源以及完整性提出质疑。因为任何信息都不可避免地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
年会“即兴思辨秀”热身时(年会暨学堂十周年庆,活动回顾看这里),我带孩子们讨论了一则新闻:
“英国一所学校课间休息时女厕所排长队,导致课间休息时很多人来不及上厕所,据说原因是女生在厕所的镜子前化妆,导致排长队。由此引发热议:学校是否应该拆除卫生间的镜子?”
孩子们没有立即站队,而是先提出了一系列质疑:这是哪里的新闻呀?镜子通常安装在卫生间的洗手区,和如厕区是分开的,怎么会影响排队?有数据证明排队是因为化妆吗?会不会是其他问题比如马桶数量不够?
通过提问,孩子们发现,已有的信息还不足以用来做决策。
用以上三个方法培养提问能力,孩子们能掌握与AI对话的核心技能,因为精准的提问,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回答。
03
指挥AI的三大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虽不具备主动提问的能力,但它有海量的知识储备与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这让我们与之形成完美互补,我们人类负责提问,AI则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
我在学堂科学课上给孩子们讲微观世界的时候,有一次讲到显微镜下昆虫的复眼,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提出各种问题。我建议他们:不妨问问人工智能,看看它能给出什么答案。
不过,我特别提醒孩子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捷时,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换句话说,就是AI告诉我们的东西,不要立刻相信,而是仔细判断它回答的是不是合理,有没有逻辑,信息来源是否可靠。这种验证能力至关重要。
AI说的是不是合理?
这需要孩子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常见领域的基本常识,还需要持续学习来不断积累和更新。
我在公号首篇即强调,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我们帮孩子们扎实掌握中文母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母语中文,与时俱进地帮他们构建更广阔、更深入的认知体系。
AI说的有没有逻辑?
要判断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是否逻辑自洽,这本质上是一个思辨的过程。这种逻辑验证能力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方向之一,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本学期刚开始的逻辑思辨训练。
无论是在提出问题时,还是在梳理思路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表达。如果一个人说“我知道但说不出来”,本质上还是知道得不够清晰。比如我之前带小小鸟做数学袋鼠题,她经常一拍脑袋答案就出来了,虽然在面对不太复杂的题目时问题不大,但这种思维模式存在明显局限,因为面对复杂情境时,缺乏系统思考会很快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坚持要求孩子打草稿。表面看是解决"不爱打草稿"的行为问题,实际上培养的是思维结构化能力。逻辑思辨和表达训练也是一个道理。系统的思维整理需要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来。
因此,想要高效指挥人工智能,离不开三个关键能力:提出好问题、逻辑思辨和清晰表达。这些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当前中文教育的重心所在。
此外,我也告诉孩子们,面对人工智能给出的新信息,要养成通过多方渠道查证的习惯。因为人工智能可能存在幻觉,或为了迎合用户而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内容,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04
结语
人类在创造新工具的同时,也对自身驾驭工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具越智能、越强大,就越需要我们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工具的价值,将我们的时间精力从琐碎操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领域,比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深度思考和决策判断……
教育应当面向未来,因为我们培养的正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那些能驾驭AI,而不被AI替代的后代。
后生可畏!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创造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能指挥AI的人,离不开这几项核心能力:会提问、懂思辨、善表达。而这些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中文帮孩子们养成。未来在孩子们的手中,我们一起加油!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