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基于科学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的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
上一篇文章“听说读写是手段,能自如且有深度地表达才是学中文的目标”讲到学好中文需具备阅读、思辨和表达三大能力。这篇文章主要说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们在0-12岁获得这三项能力。
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三大阶段能力养成计划”两方面展开。
理论基础
此处从五方面展开。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做到不过分忧虑且事半功倍。
2、大脑如何学习语言:了解大脑学习语言的机制,把握“关键期”,在孩子掌握双母语的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3、儿童阅读研究:在快乐的体验中提高孩子的听力理解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
4、识字研究:把握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孩子掌握文字符号,让自主阅读水到渠成。
5、文言文学习的研究:文言文(汉语中的高阶部分)和现代文并行,用两条腿走路更平稳。
下面是理论重点摘要,了解这些会有助于理解“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中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1. 儿童身心发展普遍规律(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Robert S. Feldman)
一切学习都不能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在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才能做到谈定和理解,并给予雪中送炭的支持和帮助。
▪ 婴儿期和学步期(出生至3岁)
− 神经细胞快速生长,并在大脑中建立联接。各功能发展均有各自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迅速;
− 牙牙学语、使用“电报语”,语言快速发展;
− 两岁末至三岁半语言飞速发展,句子复杂性增加,使用的词语数量也有巨大飞跃。
▪ 学前期(3-6岁)
− 记忆、注意广度和符号思维(symbolic thinking)迅速发展;
− 语言能力(句子长度、词汇量、句法和语法)飞速增长;
− 语用(与他人交流)能力发展;
− 社会性言语(social speech)在此阶段有很大发展。儿童从3岁前自言自语为主的说话方式逐步过渡到“指向别人,希望别人倾听”的方式。
▪ 儿童中期(6-12岁)
− 短时记忆能力显著发展;
− 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能力显著提高,通过训练能改善记忆力(Marshall, 2000; Zernike & Peterson, 2001; Mazes & Rafalovich, 2007; Rose, 2008);
− 元记忆(metamemory)即对记忆的基础过程的理解,在此阶段出现并发展。此阶段儿童对记忆的理解变得更加成熟;
− 词汇量持续快速增长;
− 除语言技能外,交谈技能也在此阶段得以发展。儿童能够较好地使用语用知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与人交流;
− 表现出更多的意见交换。
▪ 双语(bilingualism)
− 心理学研究表明,掌握一种以上语言的人具备认知优势并表现出较高的认知灵活性。他们解决问题时更具创造性和多面性。
− 很多语言学家主张语言获得的过程具有普遍性,母语教学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教学。
2. 大脑如何学习语言
语言的学习主要涉及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人类大脑中的布罗卡氏区(Broca’s area)负责产生协调的发音、提供语法结构并产生言语的动机和愿望。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控制对语言的理解。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Joy Hirsch,etc. at Cornell University)时发现,青春期后习得第二语言的人,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时在布罗卡区的成像从空间上是分开的,而在韦尼克区几乎重合。而自幼习得两种语言的人,分别使用两种语言时的大脑成像在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几乎没有区别。
可见,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用到大脑中和母语学习不同的区域和机制。这也是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门语言,即使投入很多努力并在第二语言环境下生活多年,依然有口音、语法易出错,对这门语言的掌握程度和母语者或幼儿期即开始学习这门语言的双语者有差距。
▪ 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Penfield & Roberts,1959; Lenneberg, 1967)
− 生命最初两三年是习得第一语言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段时期内不能接收到足够的外界刺激,那么一般来说,之后便很难习得完美的第一母语,尤其是语音方面。
▪ 该假说也被扩展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 词汇学习没有明显的关键期(Singleton & Lengyel, 1995),成年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通过努力也可以掌握大量词汇,但是在语音和语法方面有相应的关键期;
− 一般来说,语音关键期在5岁前,5岁之后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呈下降趋势,即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下降,有意识地、靠理解才能记忆的方式逐渐占上风。内隐记忆一旦内化,可以非常持久;
− 词形句法等在6-13岁学龄期发展最为迅速(Researchers at UCLA);
− 在10-12岁左右,言语功能性建设已基本完成并固化到相应的大脑皮层中。(Penfield 1965: 792, cited by Dechert 1995)。
▪ 运用假说(exercise hypothesis,Bever 1981)
− 语言学习的脑神经回路符合“用进废退”法则,用来学习第一语言的脑神经回路,不会一直完整存在,当习得第一语言后,大脑就会减掉不再需要的部分,即用来获得第一语言的部分,只留下运用第一语言所必需的部分(Birdson,1999);
− 即使10岁以前已经习得第一语言,只要之后不再使用,第一语言也会从大脑中消失(Pallier,2007);
− 把握恰当的时机,有可能用学习母语的方法习得第二语言;如果终身使用第二语言,那么运用第二语言所需的神经回路就会一直活跃(Birdsong,1999)。
3. 儿童阅读研究(The Read-Aloud Handbook, Jim Trelease)
− 我们学说话从听开始,通过不断听到而渐渐学会。
− 日常会话可以建立基础词汇库,而当我们为孩子朗读时,就补充了他们的生僻词(即书面语),这对孩子以后的正式学习帮助极大。
− 我们大量读故事给孩子听,和孩子之间产生愉悦的联接。那些文字传到耳朵之后,会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像蓄水一般储存在记忆里。所传输的字多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蓄水池”就会开始溢出“水”来,也就是将听得懂的词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及阅读中的词。
− 不仅读绘本故事给孩子听,也读小说给孩子听,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就值得读给孩子。
− 我们为孩子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与书为友,享受阅读的乐趣。
4. 识字研究
发展心理学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Sensitive periods)。敏感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在敏感期给个体提供恰当的影响,某些方面的发育和发展能以最优方式发生。
与“关键期”不同的是,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也就是说,即使环境没能在敏感期给予个体恰当的影响,发育和发展仍可能发生,只不过可能达不到最佳效果。
▪ 符号思维出现、识字敏感期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儿童从2岁开始持续至7岁左右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此阶段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儿童开始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
− 如有合适环境,有些孩子在两岁时会对文字表现出兴趣,但这种兴趣可能不会持续很久。
− 随着儿童注意力、记忆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在4、5岁时对汉字表现出的兴趣往往能更持久。一般认为,4-7岁为识字敏感期。这段时期里,在外界环境的恰当影响下,孩子会更易产生对文字的迫切需求。把握识字敏感期,识字会变得事半功倍。
5. 文言文学习的研究
▪ 海外环境下为何要学文言文?
− 文言和白话,两千年来一直并存。书面语与口语相对分离,是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之处。
− 作为汉语中的高阶部分,文言文因其表达精炼和内涵丰富的特点,在报刊文章、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公文书信等书面语中运用相当频繁。要想在汉语阅读时游刃有余,绕不开文言文。
− 国内语文教育重新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新增80%,即55篇古诗文;古诗文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 海外环境下,一般来说,小学二年级即8岁左右,孩子已可以用当地语言进行符合认知能力的阅读。要想孩子把中文作为母语掌握,就需要在8岁之前达到与其认知相匹配的自主阅读水平并保持。这需要孩子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提高。
▪ 学文言文的目标是什么?
− 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典故,孩子们要掌握,并能适时引经据典。
▪ 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
− 经典之为经典,因其承载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读有价值的文言文,即读经典。
− 文言文自带韵律,5岁前内隐记忆(无需意识就能记住且能长期存在的记忆)强大的时候,接受文言文熏陶,让孩子熟悉文言文音韵,对文言文产生亲近感。
−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结合生活把文言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讲给孩子听,并引导孩子运用。
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
在前人科学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正在逐步发展出一套适合海外儿童的系统性能力养成方案。
我们分三大阶段着手。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孩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因此每个阶段所涉及的年龄仅供参考,各家还需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调整。
第一阶段:0-5岁中文启蒙
第二阶段:4-8岁识字、实现自主阅读
第三阶段:5-12岁 练习表达
下表列举了各阶段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重点。橙色部分为各阶段新增内容。
以下是总体思路,有遇到的问题、思考和对策、以及我们在各个阶段的体会和经验分享,我会一一整理,也会不断丰富,在以后的文章里将和大家展开细说。
第一阶段(0-5岁中文启蒙)
▪ 中文启蒙一:日常会话(从0岁开始)
− 什么时候开始中文启蒙?具体怎么做?
− 怎样的语言启蒙是有意义的?“磨耳朵”音频到底有多少效果?
− 中中家庭如何开启当地语言的启蒙?
− 双语家庭如何兼顾中文和当地语言的启蒙?
▪ 中文启蒙二:听故事(1~2岁开始)
− 为什么要多给孩子读故事,怎么读?读什么?
− 一天该读多久故事?书越多越好吗?
−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反复听一本或几本书?
− 如何选择故事书?一定得有教育意义的书才好吗?一定要符合孩子年龄的书才可以读吗?
− 给孩子读故事和放音频,孰优孰劣?
▪ 中文启蒙三:读文言文经典(2岁左右开始)
− 为什么要读文言文?哪些算是文言文经典?
− 为什么2岁左右就要开始读?
− 从接受熏陶到孩子真正开口读文言文,怎样过渡?如何知道孩子有没有准备好?
− 每天读多少文言文为好?读什么?怎么读?
− 孩子读不懂文言文还会有兴趣吗?如果孩子不愿意读,我们该怎么办?
− 一说要读书,孩子就跑了,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 奖励和激励,仅仅是一字之差吗?
第二阶段(4-8岁识字、自主阅读)
▪ 识字(4-5岁开始)
− 既然识字这么重要,是不是越早开始越好?
− 应该给孩子用带图的字卡来识字吗?有没有其他的高效识字法呢?
− 阅读就是识字吗?识字就能阅读吗?
− 系统识字用什么教材比较好?
− 什么时候教孩子写字呢?
▪ 自主阅读(6-8岁)
− 自主阅读——学中文的重要里程碑,到底怎样才算实现自主阅读了?
− 阅读理解力和识字之间是什么关系?孰先孰后?
− 学会了拼音真的会帮助孩子实现自主阅读吗?拼音到底该什么时候学?
−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都是用当地语言来接受知识。到那时候中文就跟不上了。果真如此吗?
▪ 专题讨论——读书习惯的养成
− 给孩子读故事或者熏陶文言文的时候,孩子走来走去做自己的事情,那样也行吗?
−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
− 太早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不会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适得其反?
▪ 专题讨论——有关电子产品和动画片
− 给孩子多看中文动画片或者电视节目对学中文会有帮助吗?
− 孩子可以看动画片吗?看什么?看多久?
−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玩吗?玩多久为宜?
第三阶段(5-12岁练习表达)
表达是目标,也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表达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在孩子的求学和将来的职场生涯中,都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这也恰恰是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没有被特别重视的一部分。
未来,做成一件事依然重要,而沟通能力、带领团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目标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如何在少儿期即帮助我们的孩子练习表达,将表达能力内化,为孩子自如且有深度地与人沟通、传递价值、影响他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参考国际知名培训组织对成员在沟通和领导力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把5-12岁“练习表达”阶段分为三个子阶段:练习表达一阶(5-7岁)、练习表达二阶(8-10岁)和练习表达三阶(11-12岁)。
在这部分我们会对下列话题展开讨论,随着我们的孩子逐渐成长,此部分内容也会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 从输入到输出,我们需要怎样帮助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表达的乐趣?
− 复述故事好处多,如何引导学前孩子复述故事?
− 如何从复述现成的故事过渡到“讲自己的故事”?
− 在电脑如此普遍的年代,我们的孩子到底还要不要学写字?
− 如何把这些年的文言文诵读积累转化为有文化深度的表达力?
− 如何帮助孩子运用叙事、抒情和议论等方式丰富表达内容?
− 除了内容,表达能力还包括哪些方面?
− 表达不是一个人的事,如何在团队中表达?
后记
经过几次缩减,这篇文章依然很长,考虑到理论和能力养成计划之间的紧密连接,我还是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起。感谢你耐心地读到这里,希望文章内容对你有启发,也欢迎继续关注后续文章。你们的阅读和转发会让我更加觉得:做这样的分享很有意义。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