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法,愿闻原创,欢迎测评!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38篇原创分享,于2020年10月2日首次发布,全文约5900字。
公号交流群里常有朋友提到带娃学部编版语文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什么推荐海外娃学部编版语文书,点这里阅读)。不少问题几乎每隔一阵子就会出现。我早就计划找时间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总结出来,一来方便大家参考,二来也是对自己思路的梳理。
这篇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语文书只用来读,而不做习题,娃会不会只学了个皮毛?这样光读不练,娃真的能掌握吗?
01 学语文书,不做习题,娃真的能掌握吗?
有这样疑虑的群友不在少数。大家觉得语文书就这样泛泛地读过去了,好像没留下什么。这样的学习,仿佛蜻蜓点水,到底有多少东西能沉淀到娃大脑深处,心里实在没底。于是,大家觉得还是该买些名师名校的卷子或者习题册,好用来“检测”一下娃到底掌握了多少。
之前“一年级语文书教学攻略”那篇文章里,我在“教学要点四”中用学习金字塔模型和大家解释过为什么靠刷习题来学习的方式效率很低。此处不再赘述,新(老)朋友点这里阅读(回顾)。
尤其是对海外娃来讲,如果从长远看期望娃达到(或接近)双母语的水平,那么就十分有必要先集中力量攻下中文阅读关,在更易上手的当地字母语言占据优势地位之前,让中文率先抵达稳定的平台。这样才能更顺利地让两门语言持续处于齐头并进的状态,且一直与孩子的认知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德语环境为例,孩子一般在小学二年级(约8岁)左右,当地语言的阅读能力进入较为稳定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我们华裔儿童中文发展的黄金时间在8岁之前(双语协调发展的具体分析,点这里阅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认为,8岁之后孩子就没有机会把中文学好,只是面对当地语言的强势冲击,一旦中文陷入弱势,孩子进入使用当地语言的舒适区,势必需要家长和孩子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望追平。不过悖论在于,8岁前没有做到坚定带娃学中文的家长,8岁后又需要什么外力才能让其改弦易辙,奋起直追呢?
既然中文学习的黄金时间如此有限,我们不能照搬国内语文教学经验,而需根据海外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有所取舍。例如把书写的练习往后放,先带孩子一鼓作气攻克中文阅读关。
所以,我们认为,对海外娃来讲,刷习题学中文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占用大量本该用来提升中文理解力、锻炼阅读能力的宝贵时间,可谓事倍功半。
有群友表示困惑:既然连刷习题都效果堪忧,那一点习题都不做,岂不是更糟糕?!
02 不刷习题,不代表不练习
老朋友已经很熟悉了,我们一直强调“表达、表达、再表达”。
学习金字塔模型也向我们展示了:最有价值的练习不是刷题或者听写,而是表达,其次是讨论。(为方便大家,我再贴一遍模型)
并非只有做卷子和刷习题册,白纸黑字写下来才是练习。事实上,表达能力的锻炼,才是海外娃攻克阅读关之前,学习语文书之时,最不应该被忽视的练习。
03 “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法
可是读课文和表达怎么联系起来?语文书学习时,表达练习怎么做?
朗读课文虽算不上表达,却是开始表达前重要的一步。拿到课文,过完生字,我会先要求娃将课文朗读通畅。怎样助娃朗读得越来越流利?我专门写过一篇。新朋友点这里阅读。
复述是很好的表达练习,我之前写过一篇如何在课外阅读中锻炼复述能力,没看过的朋友点这里阅读。不过,语文课文无论是选材、内容、还是难度上,并不是篇篇都适合复述练习。
我之前专门总结的10个好用的表达工具虽然让娃无论遇到什么话题都能条理清晰地说上几句(10个表达工具,详情点这里阅读),但也似乎难以和语文书的学习紧密结合。
那到底怎样的表达练习才是每天学语文书时都可以做的呢?
下面就来介绍愿闻原创之“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此练习简单易行,无需父母事先备课。
顾名思义,这个练习分三步走
1) 第一步:针对课文每个句子提问。
这个口头练习,小小鸟是从学习语文书三年级课文时开始的。当然,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正在带娃学习语文书二年级课文,随着课文篇幅渐长,内容逐渐丰富,这个口头练习也可提前一试。
学习新课文的顺序仍为:先用“三遍法”过生字(有关三遍法的介绍,点这里阅读),对于已经认识的字,可以让孩子简单组词,来了解掌握情况。
之后是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即针对每个句子提问。
提问须符合三个原则:
对课文中的每个句子提问;
按顺序提问;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
提问前建议明确地把这三个原则告诉孩子。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确保孩子百分之百地理解了。
我以三年级下册课文《陶罐和铁罐》为例,讲一讲可以怎么提问,为各位父母同学打开思路。
“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如果句子较长,也可以逗号为分割提问。
我们可以镂空句子里的某个重要成分,提出设问句,让孩子快速默读这个句子后,找出答案。
提问举例如下:
国王的橱柜里有什么?(答:两个罐子。)
这两个罐子分别是什么材质的?(答: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谁看不起谁?(答: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铁罐常常怎么对待陶罐?(答:常常奚落它。)
起初,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样的问答方式,可能会多思考一会儿。练习过一两篇课文之后,孩子就会对这种方式熟悉起来。一旦习惯了这样的提问方式,针对一篇两页长度的课文作问答练习,一般几分钟工夫就能完成。
这个口头练习的好处在于:
孩子总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会很有成就感。
孩子听到问句,先要理解,然后和课文原句比对,找出缺失的部分,最后再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与简单的阅读不同,而是有多层次的思考在其中,因此也会加深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练习不需要事先准备,完全可以现场发挥。任何一个句子,将其中某个重要句子成分隐去,把原句改装成设问句即可。
一篇课文问下来,父母了解到哪些部分孩子还不太明白,可以有针对性地作进一步讲解。这样一遍地毯式地问答并查缺补漏之后,孩子对课文的掌握也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2)第二步:针对课文段落提问。
采用上述针对句子提问的方法学习完三年级语文书之后,小小鸟已经轻车熟路。于是从四年级上册课文开始,除了对每个句子提问之外,我也酌情增加了“针对课文段落的提问”。
如果说对课文每句话的提问,为的是让孩子理解课文的每个细节;那么针对段落的提问,则重在锻炼孩子的概括和提炼能力。用简单的话讲出每个段落都说了些什么,这是对课文更高层面的把握。也是为下一步“了解作者为何如此部署,以及琢磨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打下基础。
为了帮你轻松上手,针对段落的提问,我也总结了三个要点:
让娃给课文每个自然段编号,然后按编号顺序提问。
问题要具体,父母以“这段主要讲”开头,用“完形填空”的方式提问让娃参与,如:“这这段主要讲为了弄清楚什么问题,科学家做了一次怎样的实验?” 对于较长的段落,也可以多问一个问题。如:“作者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这个观点?”
让娃填充的部分,应根据娃的能力,循序渐进。从最初让娃从原文里找答案,逐步过渡到需要选取课文里的重要词句,重新组织和概括。
我随机翻到四年级上册课文《纪昌学射》,就以此为例,给各位父母同学提供提问的思路。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你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这篇课文共5个自然段。针对每个段落,提问举例如下:
第一段主要讲:谁向谁请教,学习射箭?(答:纪昌向飞卫请教,学习射箭。)
第二段主要讲:一开始,纪昌听取飞卫的教导,下功夫练什么来着?(答:练眼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纪昌是怎么练眼力的?(答: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正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两年后,纪昌的眼力练好了,第三段主要讲,他再次去拜见飞卫,这次飞卫又让他练什么呢?(答: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这次纪昌又是怎么练眼力的呢?(答:他用一根牛尾巴栓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纪昌按飞卫的话去做,当他能把小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时,他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那么这次,也就是第四段的主要内容,讲飞卫教了纪昌什么呢?(答: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最后一段讲:纪昌后来怎么样了?(答: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这一步练习,我们建议从非抒情类的课文着手。因为记叙类课文内容故事性强,有先后顺序;而描述人物事物,或者说明类的课文,作者也一般会从几个方面来描写。这类课文的段落大意较为清晰明了,适合作为此阶段的提问对象。
在上述两步练习进行了大半年之后,小小鸟进入了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的学习。我感觉到她的理解能力一直在稳步提升。感觉时机已到,我开始和她尝试进行第三步口头表达练习。即:
3)第三步:选择课文句子,改编并且口述;仿照课文结构,口述自编短文。
找什么样的句子来改编呢?
书中课后特别摘录出来的句子或者“小练笔”这样的练习,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另外,读课文时,觉得某个句子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形象,也可以单拎出来,引导娃改编成自己的句子。
改编的方法:
选话题,让娃想出一个准备描述的对象或主题,如果娃暂无灵感,各位父母同学可以给两个提议,让娃二选一。
保留原句结构,只将句子的主要成分替换成娃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娃口述,父母负责在本子上记录。除非有错误或者娃主动要求帮助,否则就保留他们的原创,不随便提供修改意见。最后让娃自己通读一遍。
上周,小小鸟学到《绿》(作者:艾青)这篇课文时,觉得里面的句子并不难,她认为自己也能把它改编成其它什么颜色。因为现在正值秋季,她选择了黄色。当时,她读一句原文,改编一句。《黄》的诞生过程分享如下。
原文: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小小鸟:好像没有黄色的墨水瓶,那我说颜料罐好了。
小小鸟:好像黄色的颜料罐倒翻了,到处是黄的……
原文: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小小鸟:我知道很多黄,但是黄好像不会发黑吧。黄很亮。
小小鸟: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黄:淡黄、深黄、棕黄、金黄、土黄、嫩黄……黄得发亮、黄得出奇。
说完这两句,小家伙非常兴奋,觉得改写太好玩了。不过很快,难点来了。
原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小小鸟:刮的风是黄的?
我:那是沙尘暴。
小小鸟:下的雨和流的水好像都不能是黄的吧!
我:嗯,感觉好像很多沙子,环境不太好了……
小小鸟:啊!有了。秋天嘛,落叶是黄的。
我:好主意!你可以换成秋天特有的景象。
小小鸟:收割的小麦也是黄的。还有南瓜?不对,南瓜是彩色的。
我:你想想,小麦收割完之后,露出什么是黄的?
小小鸟:不会是土地吧!那个也能算是黄的吗?
我:你刚才不是说棕黄吗?还有土黄。我看行。
小小鸟:落的叶是黄的,割的麦是黄的,犁的地是黄的,阳光也是黄的。
原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小小鸟:这句好办,没什么要改的,除了“静静地”,黄色应该很热闹才对。
小小鸟:所有的黄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热闹地交叉在一起。
最后一段,因为小小鸟觉得把“绿”换成“黄”就行了,其余文字完全适用,此处就不再摘录。
至此,句子改编任务就完成了。她意犹未尽,提出还要来篇《红》和《蓝》。不过当天的学习时间已经结束,改日再战。
这次改编的内容有些长。平时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都是对单个句子稍作改动,娃口述,我记录。
那么,“仿照课文结构,口述自编短文”具体又怎么操作呢?
部编版语文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即安排有专门的习作练习。这些习作练习都是很好的素材。
口述小短文的练习,小小鸟是在学习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的时候才开始的,所以,我们目前主要采用四下课本的习作练习。
如果你家娃学有余力,兴致所至,也可以把之前几册语文书里的习作练习翻出来,用起来。
口述自编短文的几个步骤:
根据样文的结构,画出“结构图”。并将样文按段落大意拆分好,把主要内容填到结构图相应的框格里。因为是“口述”,清晰的结构很重要。借助“结构图”理顺思路,会让讲出来的内容更有逻辑。
娃确定自己要描述的主题,仿照样文结构,通过口述,让父母帮着把结构图里的框格填满。
润色句子,口述成文。因为是“短文”,重在把握关键点,句式和文采方面不作要求。
下面就以小小鸟的第一次“口述自编短文”练习为例。
原文选自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练习:《我的乐园》
湖畔、林间、广场、校园……处处留下了我们欢快的笑声。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
我的乐园可以是:班级图书角、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爷爷的菜地、家里的院子、学校的篮球场……
1.课本中已经提供了结构图以及样文的结构,如下所示:
2.小小鸟打算口述“我家的后院”,她仿照上面的样文结构,也依葫芦画瓢地把下面一排框框填满了。(娃口述,我填写)
3.最后小小鸟依照上面的方框,口述短文。(因为以上表格已经包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小小鸟的最终口述版本在此略去)
以上就是愿闻原创之“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的完整介绍。
04 总结
“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娃逐步从“理解”过渡到“运用”。
从操作上讲,简单便捷,父母无需提前准备。因为是口头练习,每天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从效果上看,既促进娃对课文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又让他们通过改编句子和口述短文的方式学以致用。这对娃阅读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关于阅读和识字,我们一直建议大家先大量和娃亲子共读,带娃多走多看多讨论,提升听力理解力,然后再开始系统识字。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获得了很多家长的认可,亲测有效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其实“三步走”口头表达练习和学写字之间,也是类似的道理。
三步练习法,实为素材积累和表达能力先行。
我们认为,只要孩子积累起丰富的素材,练就把素材整理输出的本领,他们一旦开始写字,便能很快“下笔如有神”。
而反过来呢?在孩子还无法享受中文阅读乐趣,也不善中文表达之时,即使把两三千汉字都抄上几百遍,也绝无法让他们写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好文章。
事实上,“听”,“读”,“写”都只是手段而已,“表达”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Kommen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