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应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 guyt992323
- Mar 31
- 7 min read
一次课堂逻辑思辨,这群10岁海外娃怎么看?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26篇原创分享,全文约3100字。

自从课堂上增加逻辑思辨环节以来,我和孩子们又多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各种有趣话题的机会。我选择的话题虽然各异,但有一点相同,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话题,都很有道理,也因此,这些话题才会值得孩子们探讨。
探讨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出对错,而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先有机会向内了解自己既有的想法,同时有机会听到其他的意见,打开思路,之后结合自己本来的想法和新吸收的信息,再次深加工,整理思路,进而得出自己的新一轮的看法(有可能是更确定之前的看法,也有可能在观点上有了转变),并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探讨了8个辩题,作为老师和家长,我有两个有趣的发现:
每次我出完题,心里都会有一个预测,觉得孩子们的观点比例会是如此这般,可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看法和反应经常让我惊叹!所以说每次逻辑思辨,也是在不断地增进我对孩子们这个群体的了解。
还有,我发现,孩子们最初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听取了多方意见之后,课后所提交的表达作业,并不总是一样。一些辩题,会有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孩子,在课堂讨论之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时候,课堂上结论一边倒,但课后却转为五五开的比例。这说明,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在课堂探讨之后,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先前思路的局限,在打开思路,重新思考之后,选择了新的观点。
- 1 -
课上,孩子们探讨
“是否该自由支配零花钱”
有一次课上我们探讨了这样一个辩题:孩子是否应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我备课时出完此题,以为孩子们会纷纷支持正方观点,即:孩子应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因为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们应该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吧!
但在课堂上,孩子们第一轮的选边站让我很吃惊,因为14个孩子里,竟只有两个孩子支持正方观点,其余12个孩子纷纷支持反方观点,认为孩子不应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来听听孩子们的理由:
孩子管不住自己,会乱买东西浪费钱。
如果大人不管,孩子会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光。
孩子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买,而事实上这些东西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等看到真正喜欢和需要的东西时,他们已经没钱买了。
没有大人管,孩子会因为好奇或者受周围人的影响,去买不适合他们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比如香烟,甚至是毒品。
孩子还不会管理钱,比如我们班上有个男孩,拿到200欧就全部用来买糖果,太多了吃不完,就分给班上每个人一大盒一大盒的糖果和巧克力。
孩子的压岁钱数量很大,不应该自由支配,而是应该交给父母存起来以后上大学用。
未成年人还没有足够的权利,应该由家长监督,花钱也应该由家长参与和管理。
这一轮只有两个小朋友认为零花钱应当完全由孩子自己支配。
一个小朋友的观点简单直接:这是孩子的钱,不是家长的钱,所以应该由孩子来支配。
另一个小朋友说: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由父母管着,总有一天要长大,也要管理钱,那么与其长大后才学习管理钱,不如从小就开始学习;因为孩子小,试错成本也小,就算犯了一点错,也会很快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
我在课上会尽量避免自己明确地选边站,而是通过补充论据、提出问题等方式,说我的想法。
我说:那个随随便便就花200欧买糖果的男孩,的确还不会管理钱,或者说,还无法管理这样大一笔钱。看来咱们父母也应该来做个逻辑思辨,探讨应该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孩子们笑嘻嘻,觉得有趣。
我继续说:孩子是不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或者说受到周围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做一些对自己身心有害的事,我感觉这已经不仅仅是支配零花钱的事儿了,而是关系到家庭教育。因为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倾向,就算无法完全自由支配零花钱,难道他不会用其他的方式,或者想别的办法悄悄做这些事了?我感觉这又是留给父母的一个课题,怎样和孩子能够一直保持沟通,能够在关键的事情上引导孩子远离歧途。
有孩子在点头,表示赞同。
我总结道: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一些原因可能是平时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另一些则是自己的观察和体会。那么课后,请大家结合课上的讨论,仔细思考,录一段表达,发到班级群。
- 2 -
课后,孩子们做表达:
“是否该自由支配零花钱”
几天后,孩子们陆续交了作业,这次,有10个孩子仍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有4个孩子的观点从“不该”转向了“应该”完全自由支配零花钱。
除了课上孩子们已经提到的理由之外,还有:
一开始,孩子的确可能买不需要的东西,但之后也就学到了,就不会再乱买。这样在实践中学习,记得更牢,而且对自己管钱的本领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就算买到了不需要的东西,也不用担心,可以捐给慈善店,不会浪费,而且孩子下次再买东西就会想起这次经历,会更谨慎。
零花钱完全自由支配,孩子会学习如何规划,还能学会关注和比较价钱,比如我,在价格高的时候,就不会买。
接下来的课上,我总结归纳了孩子们课后的发言。
我也想借此辩题再稍稍多聊几句和“零花钱”相关的事。
- 3 -
“零花钱”给多少合适?
在和孩子们探讨这个辩题时,我发现大家对"零花钱"的理解差别还挺大的。有些孩子的零花钱金额不小,可能已经超过孩子这个年龄可以驾驭的范围,这种情况下,父母确实不太敢完全放手让孩子自由决定怎么花。慢慢地,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觉得"花钱前要爸妈同意"是件很正常的事了。
不过其实“零花钱”这个概念最初是指长辈给孩子或晚辈的,由他们随意支配的钱,一般金额不会很大。
我觉得零花钱的意义在于:孩子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用来买那些大人觉得不必要,但孩子觉得必要的东西。毕竟大人和孩子的视角不同,所处的时代环境也不同,需求很难完全一致。
况且,孩子拥有一笔他们能驾驭的零花钱,也能从小就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我们家,小小鸟三岁开始有零花钱,一个重要原因是,到了超市或者路过玩具店,她会想要一些我们大人觉得毫无用处或完全不值得买的东西。我们不想每次和她出门都剑拔弩张,所以就开始给她零花钱。零花钱的机制经过专门的设计,有稳定和可持续性,金额也与小小鸟各年龄段对金钱的驾驭能力相匹配。
再之后,每次上街我们就不那么紧张了。当她遇到想要,而我们觉得没必要的东西,她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如果钱不够,那就攒钱。
十岁之前的零花钱,都是每周末发一次,金额按年递增,在生日那天调整。
由于金额合适,我们完全放心让孩子自由支配。而她也从自由支配零花钱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她不会因为自己喜欢一样东西但爸妈不给买,而觉得自己的喜欢是错误的。因为她得到的信号是:喜欢,那就好好攒钱、努力赚钱,然后把它买回来。
起初,她看中一样东西,钱刚攒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买回来。几次下来,她开始舍不得花钱买眼下喜欢的东西,而是为金额更大的或者是可能出现的更喜欢的东西攒钱。
十岁开始,我们不再每周末发放固定的零花钱,而是改为由小小鸟通过努力赚取零花钱。起初她对这个改变很不乐意,但很快,她就发现了新规则的好处。虽然没有了保底的零花钱,但只要努力,她赚到的零花钱反而比原来固定发放时多得多。
在压岁钱和生日红包这件事上,我们和祖辈们达成了一致:给小小鸟一个她能驾驭的金额。具体金额多少,其实也好判断,如果我们能想象孩子完全自由支配这笔钱买她想买的东西,那么金额就合适。
这样既给了孩子自主权,又从源头上避免了过度消费的风险。
- 4 -
结语
回到课上的辩题:孩子是否应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该与不该,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零花钱的价值,在于让孩子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学会权衡,在“冲动”和“规划”之间不断练习。在一次次与自己和与外界的较量中,逐渐成长。
智慧的父母,既不过度插手,也不放任自流,而是陪伴在孩子左右。我们划定安全的范围,允许孩子适度地试错,又在关键处为他们托底。
全文完,感谢阅读!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