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训练娃的表达能力如何起步?这两波操作简单易行。

让娃娃受益终身的好口才,还得从娃娃抓起。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30篇原创分享,于2020年6月26日首次发布,全文约4800字。

公号第二篇文章里,我讲了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详情点这里阅读)。接着,我在“0-12岁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那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我们的初步规划:0-5岁中文启蒙;4-8岁识字、攻克阅读关;5-12岁练习表达详情点这里阅读)。

5-12岁“练习表达”阶段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子阶段:

练习表达一阶(5-7岁),

练习表达二阶(8-10岁),

以及练习表达三阶(11-12岁)。

(此处以及后面提到的年龄划分仅供参考,各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划分)

其中,一阶的首要任务,是孩子在口头表达时,能够把获取的信息如实地反馈出来。

落实到中文学习,就是说孩子听故事或者自己读书,听熟读懂之后,能够抓住重点,理清脉络,清晰顺畅地讲给其他人听。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表达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项需要系统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这篇我就和大家分享,“练习表达一阶”具体怎么做。



01 小小鸟的学习近况


在分享实操前,先和新老朋友更新下我家小小鸟(快6岁8个月)的学习近况。

中文学习依然以部编版语文课本和《论语》、《诗经》等文言文经典为主。

语文书四年级上册已接近尾声,除精读课文之外,也会以此为主线做拓展,内容丰富,不限于文史、科学,拓展的深度则取决于小小鸟的好奇心和接受度。

《论语》在不求量、但求细水长流地反复滚动诵读了四年之后,从小小鸟6岁开始,我差不多每天都会和她讲解讨论一句或一段,过程中注重论语句子与生活、其他学习内容及课外阅读的联系。

与此同时,小小鸟的课外阅读速度也有大幅提升,一本以文字为主、有少量插图、四五十页、内容适合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故事性桥梁书,小小鸟基本不到20分钟就能默读完,且能把主要内容自如连贯地讲述给我们听。

无论是在正式的中文学习中,还是在课外阅读时,我们都将“表达”练习融合其中。因为表达过的内容,才记得最牢,才有最大机会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02 课外阅读与表达练习


语文书的教授法,我正在按年级详细写,上一篇写了“怎么在家教娃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书?”(点这里阅读),其他年级的课本怎么教?我也会继续整理成篇。因此,就不在此单独将表达练习拎出来说了。

如何将文言文积累转化为有文化深度的表达,我之前写过带小娃学文言文的六个步骤(点这里阅读),小小鸟和学堂大班的小伙伴们一起,正在从第五步逐渐过渡到第六步。以后我也会进一步做阶段性的总结。

正式的中文学习中,我们手把手地教会孩子使用基本的汉语工具,而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光靠课内精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给娃提供与其心智相匹配、内容有趣、长度适宜的好书,供他们自己阅读。这里所说的书,是孩子们之前没有接触过,此时完全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内容的书。

可是有时候,孩子并没有全部看明白,为了阅读的连贯性,他们不见得每次都会向父母寻求帮助;有时候,孩子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孩子读完时一知半解,过几天,记忆已经模糊,再过一阵子,书中内容几乎不再记得……

也许你已经遇到过上面的情况。

如果你读过上一篇文章,你可能还记得那座学习金字塔。它向我们展示了:人通过阅读只能记住10%的内容。但是如果是“教过他人”,换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话讲给其他人听,则能记住90%的内容。

既然课外阅读对娃熟练掌握汉语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是泛泛而读,读完就放一边,要不了多久就全忘记了,这样的泛读其实对熟练运用汉语工具的帮助很有限。

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学习金字塔提供的数据,想让娃将阅读效率提高到9倍,只需每天花一点时间,带娃做表达练习

表达练习怎么做?下面说两个我们常用的方法。



03 方法一:提问


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提问。比如,事先和娃约定,自己看完一个故事后,要回答三个问题。

当然,在提问之前,父母也需要快速读一遍娃刚刚读过的部分。

提问的方式弹性大,父母比较容易把关,通过问全局性或细节性、或难或易的问题,可以了解娃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而且结果无外乎是答对、答错,或者答不上来,很容易量化。

全答对了,娃会很高兴。说明读懂了,但也可能是问题过于简单。

建议一开始提问,尽量从前往后按情节发展顺序问,且答案尽量在醒目之处,例如在反复出现的句子里。

举个例子,最初,小小鸟自己默读《企鹅机动队》,我会问:企鹅们喜欢喊什么号子?他们这一次去了哪里?这一路上遇到了哪三种动物?

当娃适应了最初的提问方式,父母可以根据娃的理解力程度、中文学习所处的阶段,逐渐将问题深入和细化。

同样是上面的《企鹅机动队》,问题可以是:企鹅们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狗熊对他们说了什么?为什么狐狸要跟着企鹅?

如果答错了,娃难免感到受挫,一方面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另一方面也确有可能是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娃能处理的范围。

把每一次答错题看作一个帮娃进步的机会,会让我们把重心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过多地关注答错题本身。我们可以给娃看答案所在的原文,让他们自己再读一遍,看是否能找出答案,如果还不能,我们就缩小覆盖正确答案的文字范围,直至娃将答案找出来。别忘了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也考虑下次提问时酌情调整问题的难度。

如果一开始针对整个故事提问有难度,我们也可以从一页、一段甚至是一句话开始。娃读完约定的部分,我们就提问,并确保答案直接为书中的文字。



04 方法二:复述


另一个方法是让娃复述。

比起提问,复述这种方法,娃的发挥空间更大,而且父母不一定要事先读过娃复述的故事。

假如父母读过娃要复述的故事,那么可以知道娃复述时对重点的把握如何;若没有读过,则可以重点关注娃表述时的逻辑性。

时间上来讲,复述所需的时间与内容篇幅直接相关。篇幅越长,处理信息和组织语言所花的时间也越长。就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言,一般来说复述比回答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

复述不像提问那样属精确化处理,答案很明确,非对即错。复述属于模糊化处理,比较好收场。直接提醒也好,提示性地问问题也罢,总归能让孩子说完,很多时候无关对错,只是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程度之分。

从长远看,应当让娃逐步从回答问题过渡到复述。因为在复述的时候,娃不仅需要对整个故事的脉络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细节有较精准的把握。这会让娃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记忆细节,并注重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关联。因为只有真的明白了,才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讲出来了,又能进一步加深印象。


如何选取复述的内容?长度以多少为宜?

就像提问需由浅入深一样,复述也要先短后长。最开始可以让娃从书中选取一段(最吸引自己的)情节开始。每天复述一段,持续一段时间,当娃已经能熟练驾驭一段情节的复述之后,再逐步加长复述的内容。

娃可能一天下来会读很多书,有的故事很长,书也比较厚,没必要全部复述。我们家有时是小小鸟自己决定复述什么,有时由我从她读过的书里随意抽取。具体复述哪部分,和孩子商量着决定就好。

我们需要把握的是总时长,最初1-2分钟就可以了,最长也不要超过5分钟。因为时间上绝不是越长越好,复述故事如此,在现实中表达也如此。如何在几分钟时间里把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是我们要帮娃通过练习掌握的一项能力。

对于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问关键问题逐步启发。对于难以找准重点,事无巨细说得太长的孩子,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提关键问题来帮他们分清楚内容的轻重缓急。


复述的时候要有仪式感。我们家是每天晚饭后,将餐椅朝一个方向摆放,所向之处即为舞台。小小鸟要从几米开外的地方正式登台,我们给予掌声鼓励,并由专人(鸟爸)摄像。小小鸟登台站定后,先简单开场:“大家好,我是XX,我今天带来的故事是……”,然后开讲。

结束后,我们再次鼓掌,并给出反馈。

给反馈的原则:每次要找出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用三段式做简短的反馈。

首先说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找,一定能找到。比如:你今天声音很饱满啊!精气神特别足;你今天说得很清楚,该断的地方断,该连的地方很连贯,听着很舒服;你今天选的故事很有趣,我都很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哪!……

然后说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个就够了,如果第二天发现娃在这方面有进步,一定要及时指出,娃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也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要记得用建设性的语言讲出来,给出的建议要具体、可操作。

比如:“我听到好几个‘他’,可是我不知道在说谁,如果你能把名字说出来,这样会更清楚,听的人也会更明白。”娃可能会说,那些翻译的人名太长了,不太好记。也许娃会提议,把史蒂芬妮娅称作“小史”。

我们指出问题,和娃一起探讨解决方法。你会发现,娃常常会提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最后再给予总体评价,以肯定的话语营造积极的气氛并收场。比如:我看到你又进步了;总体来说很不错;等等。

孩子喜欢仪式感,也喜欢在自己做得好的时候得到家长真诚的肯定。当然,也需要中肯的建议和及时的帮助。


如果孩子站到“台上”,突然紧张,完全没法开始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已经看过娃要复述的故事,则可以通过问一些与上下文有关的问题来提示他们。如果还是不行,就让娃自己再看下书。如果仍然有难度,可以按前面说的将篇幅减短,待娃适应一段时日后再逐步增加。

即使我们自己没看过这本书,也可以从逻辑上引导。比如,看到《谁折断了友谊树》这个标题,很自然就会想知道“这是谁的友谊树呢?”“是谁折断了?”“又是怎么折断的?”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帮娃回忆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是在示范给娃,如何从标题找线索,用逻辑来推导故事的发展。

有一次,小小鸟要复述的故事挺长,有些细节她不太记得清了,但是她自己靠着逻辑推理脑补着编了几段,补得还挺合理。

尽管我们认为复述的时候还是应该尊重原文,但是即兴发挥也是表达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以后我也会专门写写针对这项能力的练习。



05 练习表达一阶(5-7岁)


我们说,0-5岁中文启蒙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只管投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输入,包括大量伴娃亲子共读,给娃文言熏陶,此阶段不必过于关注娃的输出。

随着娃的年龄逐渐增长,中文输入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按我们的整体规划,4岁左右开始系统识字,5岁大约已有500多识字量且具备与认知相匹配的理解力时,则逐步过渡到由输出带动输入的阶段,即通过表达来真正留住和吸收那些阅读过的内容。

7岁前还没有系统学写字的阶段,表达练习侧重在口头表达,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就是回答问题和复述。两种方法可根据孩子的性格、所处的年龄和中文学习阶段单独或结合使用。

相比回答问题,复述是更为全面和综合性的练习,发挥空间也更大。每天练习不超过5分钟,注意启发和及时给予反馈,通常短短几个星期,就能看到娃的明显进步。


在5-7岁“练习表达一阶”,除了上述两种表达练习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条理清晰地描述一件事,介绍一样东西,简单比较事物的异同,说出自己的喜好以及为什么,这都离不开表达力。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和能力,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也完全可以从小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来养成。

在2019年6月第一届“南德一见”少儿中文演讲故事会之前,我为一群5-7岁的孩子做过一个为期四周的表达培训。教给孩子们十个常用的表达工具,让孩子们在面对一个话题时,能迅速找出合适的工具,并借助工具让自己说的话更加清楚有条理。

此外,朗读和背诵的练习也是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能为表达,尤其是即兴表达,提供素材;朗读练习则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和增添感染力。

有关表达工具、朗读和背诵这些内容,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再找时间专门写。



结语

  • 很多人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不过,在阅读之后,还有两项能力同等重要,一项是思辨,另一项就是表达。

  • 我们靠阅读来获取素材,经由思辨挖掘素材背后的联系,才知如何让素材为我所用,但是,再博大精深的内容,再严密的推理和强有力的论据,都需要通过表达来传递。

  • 除了系统性地带娃把中文学成母语之外,我们还主张以中文母语为载体,从小培养娃良好的表达习惯。

  • 基于中文的表达能力,将来也能迁移到其他语言。这种跨越语言文化的表达能力,将使娃终身受益。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30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