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甄别出真正适合海外娃的中文学习法?

四个原则,帮你识别方法的方法。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32篇原创分享,于2020年7月26日首次发布,全文约7000字。


在进入正文前,咱们先看四个海外带娃学中文的常见现象:

现象1:不确定娃的中文能学成什么样,看到周围人用什么方法,就跟着用。

现象2:看到某娃中文真不错,立刻向其爸妈讨教经验。得知一二,也赶紧试用,希望自家娃的中文也能从此渐入佳境。

现象3:试用一阵,没有见到想象中的效果,开始怀疑是不是方法不对路。此时恰好遇到其他看着挺有道理的方法,于是赶紧换一种尝试。也许这次运气不错,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从此陷入“尝试——没效果——换方法——再尝试”的循环。

现象4:看到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教授的内容也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仰望之余,心中不免想,要不要也努努力,往那个方向发展发展?可是从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怎么才能到达那样的境界,这条路却看不太清楚。是自己悟性不够?还是其实这条路真的不怎么明朗?


海外带娃学中文,到底怎么找方法?

对于琳琅满目各色方法,又该如何甄别出适合自家娃的那一款?


这样的问题,估计每个“为人父母”系同学都有(过)。

这篇就此话题专门和大家聊一聊。希望读完本文,思路经过梳理之后,当你再了解到一个方法时,运用下文提到的四个原则来判断,能很快想明白这个方法究竟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去尝试。



01 找中文学习的方法如同寻觅上山的路


老朋友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常把带娃学中文比作是伴娃攀登“汉语峰”。现在继续用“登山”打比方。

如果有位登山客在山脚问路:“请问怎么上山啊?

一个靠谱的向导,尽管他知道好多条路线,但在给出最适合的路线前,一般来说,首先会问这位登山客:“请问你要去哪里?”因为只有知道登山客想去哪儿,向导才能有的放矢。

假如登山客要去的地方比较远,山路地形又比较复杂,他可能还会问向导:“有路线图吗?

向导正好有,掏出一份递给登山客。路线图详尽地描绘了各个路段的特点,包括每个路段的攀爬难度、顺利通过该路段所需的装备、努力值范围以及平均耗时等关键指标和参考数值。

初次攀登的登山客可能还不太确信,也许会问:“这图可靠吗?”“这路走的人多吗?

经过科学勘探和开发的路线,会让大部分人觉得更有保障。

而有很多人走的路也会让大部分人觉得走起来更放心。尤其遇到艰险路段,同伴之间还好相互有个照应。

判断一套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用来带娃学中文,其实和“登山”的道理是相通的。


下面我试着为大家总结几个判断的基本原则吧!



02 方法是否合适,看这四个原则



原则一:方向性——先搞清楚目标在哪里

问“怎样才能学好中文”,好比问“怎么上山”一样。

再好的向导,也很难为一个漫无目的的登山客指路。同样,要找带娃学中文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要去哪儿,目标在何方。这一点我们一直都很强调。

南辕北辙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些没想清楚目标就匆匆上路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脚下那条路所指向的,可能根本就与自己该走的方向相悖?在这样一条路上走,每前进一步,离原本该去的地方反而会越来越远。

因此,在找方法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之前写过“海外带娃学中文的11种态度”,点这里阅读欢迎对号入座。

了解一个方法时,也要先看它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再看与自己的目标是否一致。

通过方向性原则筛选之后,再来看第二个原则。



原则二:系统性——有规划才好操作

走一步算一步的,其实都不能算作方法,那叫拼运气。

有些娃走得不太顺利,父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无从帮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些娃脚底生风,走得又快又稳,却因此让父母误以为是自己的某些操作产生了这样令人欣喜的效果,从而既没机会也没必要深挖那些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了。

这样的路线不具备可复制性,别人无法照搬,就连自己都无法百分百复制过往的经验。不少养好大娃后信心满满的同学们往往在性格迥异的二宝三宝身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当别人家的娃用着挺好的一个“方法”到自家娃身上就完全无效时,很有可能是因为那些所谓的“方法”只是一个个没有经过事先规划的随机事件,现实中,人们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将并没有逻辑关系的“方法”和“效果”联想到一起。

脱离规划,忽略所有其他必要条件,孤立地实施某个“方法”,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就像站在山脚,抬头望去貌似有很多上山路径,目标明朗之后,比逐条路径亲自尝试有效得多的办法,就是仔细研究路线图

理想的路线图上应标有从起点到目的地的距离和参考耗时,必经路段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所有关键点和可能的难点,并提供适用于大部分登山者的应对方案。最好还有详细清单标明登山者要做好的物资准备和需要提前进行的技能训练等等。

这样既包括总览又标识各阶段具体任务及难度的路线图,能让登山者事先心中有数,不至于过分悲观或乐观。此外,登山者也能在每个阶段通过比对规划路线和实际进度,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

总之,系统全面的规划可让稳妥前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原则三:科学性——规划要合理

好的规划不能靠一时兴起拍脑袋制订,而要能经得起科学的推敲。也就是说,制定语言教育规划要尊重大脑学习语言的特点,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要能体现对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思考

有关科学规划的重要性,我在之前文章里时常提到。提纲挈领的理论综述主要集中在0-12岁三阶段能力养成规划这篇里,没看过或已经忘记的同学可以点这里阅读

坊间有些海外中文学习规划一眼望去自成体系,但实际上有违科学常理,轻则难以操作,重则误人子弟,不可不察。

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


1)科学的规划不会一味鼓励学习者堆砌时间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边际效益递减”。用比较好懂的话来解释就是,如果连续不断地投入,那么同样的投入带来的收益会越来越少。

“边际效益递减”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比如第一次给娃一块巧克力的时候,他们很开心,但是每天给一块相同的巧克力,没几天功夫,一块巧克力带来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少。

同样,如果反复念类似的内容,连续念3个小时,那么第3个小时的效率肯定远不如第1个小时。所以如果有人说娃念书效果不佳,是因为没有念4、5、6个小时,那你要留神了。


2)科学的规划不会大力推崇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因为它很有生活价值,常能帮我果断作出不了解这个概念的人可能会难以取舍的决定。

“机会成本”是说,当你身处多选一的境地时,无论你选择了哪一个选项,都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选项,那么其他选项原本会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比方说你只用两只手时,捡了芝麻就没法拿草莓、捧橙子和抱西瓜,假设这几样东西里,价值与个头成正比,那么当你选择了芝麻,个头最大的那个——西瓜——就是你付出的机会成本。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你会怎么选?没错,当然是抱西瓜。

所以,如果有人劝你带娃在学前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宝贵时间去学拼音,或者每天花大把时间描笔画练写字,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决定中文学习成败的阅读攻关上,那将是一项机会成本无比高昂的选择,可以说,比捡芝麻丢西瓜还不如。

为什么?因为芝麻虽小,但拿到手好歹也能算作收益。

海外娃在中文学习中一旦最后未能攻克阅读关,到达一个稳定的平台,之前无论花多少力气学的拼音笔画和汉字,早晚都会悉数还给老师和家长。也就是说,学拼音、描笔划、练写字这些工夫也许连捡芝麻都算不上。

所以,这样的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原则四:普适性——集体探索路更宽

普适性,即方法能普遍适用于一群人,而不是只适用特定个人。

因为个人的成功经验中,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哪部分是正确方法的效用,哪部分是天生性格所致,哪部分是个人机遇所赐。

失败的个例,也很难确切地分析出多大程度归因于方法失当,多大程度归因于个人特点和偶然失误。

就像登山这件事,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某些高手来说,无论是走台阶上山,还是徒手攀岩,都不在话下。但是,普通人如你我若在了解领路人情况之前,就贸然跟进,徒手攀岩,则随时可能掉落悬崖。

具体到学中文上,例如:看到高手的经验,真的以为“从小给孩子多买点书,多多亲子共读,孩子自然就能自己阅读了”,以为“教了孩子拼音,孩子就能自己靠拼音认字进而学会阅读了”……这样的误解不胜枚举。

当然,情况也有可能反过来,因为听闻某些失败案例或者流传甚广的负面评价而错过宝藏路径的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很多人误以为海外娃没必要接触文言文(为什么海外娃要学文言文?点这里阅读),误以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不适合海外娃(为什么要教部编版语文书?而不是专门为海外娃编写的汉语教材,点这里阅读

所以说,要想从个人经验中提取能为己用的部分,除了考虑前面已经提到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之外,还要全面分析了解经验提供者的个人特点。这谈何容易!

相比而言,一个集体齐头并进探索出的道路,由于每个人的脚步大小有别,快慢不一,一路上出现的突发情况也不尽相同,比起任何一个人单独踩出来的路,要宽得多,也因此适用于更多人。

判断一条路的宽窄,不仅要看起点,更要看是不是直到目的地都能保持一定的宽度。

一条虽然宽广,但延申不远的路,说明走的人虽多,但大家也许都只是在原地徘徊!

开始很宽,但却越走越窄,则很可能预示着这是条危险之路。这样的路,由于近在眼前的部分看似平坦而格外具有迷惑性。对于这种路,我们只有把眼光放长远了才能看清楚。



03 现状


现在我们使用这四个基本原则,对周围常见的中文学习方法大致做个梳理吧!


1)遍地开花型

特点:依然是海外最常见的中文教学法。

方向性:“普及”为重,贵在参与,方向大约往“汉语峰”半山腰那边去。

规划性:有路线图。

科学性:这么多年来,制定路线图的工作基本靠远程操作。主要绘图人员也许并没有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不认为对于要登上两座甚至更多山峰的选手有必要做出特别的安排。

他们大概觉得,既然这座海外汉语峰只要爬到半山腰就可以,那么把本土那座汉语母语峰的登顶路线图删节删节,再按比例缩小,然后,直接拿来海外用就是了。

普适性:拿这张路线图登山的娃众多。但是由于这张图的绘制特点,在实际登山过程中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大家普遍走得不远,基本在山脚抱团徘徊。

时间久了,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现状,并开始认定,这座山本来就是登不上去的。


因此,当大约20年前(21世纪初)一套目标直指山巅的新型汉语学习理论在本土出现并远渡重洋传至海外,着实让不少娃妈娃爸心里重新燃起希望。



2) 空中楼阁型

特点: 20年前出现的这种新理论强调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的堆砌,语言学习几乎被视作修行。

方向性:目标在山顶,不过不是我们常说的这座“汉语峰”(后面我会详细给出我们这座“汉语峰”山顶的定义),而是另一座高得多的山。方向应该是奔着培养语言大师、文学泰斗去的。

规划性:有自己封闭的理论体系——但凡没能实现理论中所描述的效果,皆归因于学习者积累的遍数和投入的时间还不够。这类难以证伪的宗教性理论设置让很多深入其中者但凡遇见问题时只知归因于己,而从不去对理论本身展开任何质疑。

科学性:前文已经举例说明,科学的规划不会一味鼓励学习者堆砌时间。此外,稍微了解下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大脑学习语言的机制,就不难发现,用播放音频的方式进行所谓24小时沉浸式的熏陶,对0-2岁处于母语启蒙黄金时期的小娃来讲,从内容上看,实属无效输入具体分析点这里阅读)。

而对于3-12岁处于认知迅速发展且语言能力逐渐成形的关键阶段,把本该用于发展各项能力的时间用来记遍数,只能是白白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机会成本巨大

普适性:适合把学中文当修行来对待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语言大师、文学泰斗也不是说想培养就一定能培养得出来的,很多因素和条件可遇不可求。

简言之,这套理论在目标上不具备现实性,从具体操作来看,也不具备科学性和普适性。


于是,既不想徘徊山脚,也不愿踏入歧途,有想法又有执行力的同学,很多选择了单打独斗。



3) 单打独斗型

特点:搜集各方信息,忠于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家娃特点一点点尝试,一步步地摸索。

方向性:也许朝向“汉语峰”顶端,也许止于半山腰。

规划性:会有一系列想法,但主要靠自己搜罗各类学习资源独自摸索。由于所有想法主要针对自家个例,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均难以确保。

科学性:也许了解一些相关科学理论和教育理念。不过,面对在海外带娃学中文这样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很难想象个人在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又没有足够理论分析和经验积累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全面地用科学理论支撑起整个规划体系。

普适性:前文已经提到,单打独斗成功案例背后的经验,由于难以区分方法,个人特点,和偶然因素分别产生的效用,很难被复制,因而不具备普适性。


上面就是我们身边最主要的几类中文学习方法了。

除了单独使用之外,也有各种组合。

如方法1)和方法2)的组合;或者取部分方法2)结合方法3)因材施教;也有主要靠方法3),配合使用方法1)的情况;还有三个方法全用上的。


那我们呢?我们用的又是什么方法?下面具体说。



04 我们的登山路


1)先说我们的目标

前面说到,我们把海外带娃学中文比作伴娃攀登“汉语峰”,我们的目标是登顶。


何为登顶?


为避免对基本面理解的偏差,这里我再次明确我们对“登顶”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登顶”并非指在中文语言方面达到登峰造极,换言之,我们的目标既不是为了拿娃们去和国内教育体制下语文成绩最拔尖的同龄人比较,也不是为了把娃培养成语言研究专家或者文学大师,更不是为了让娃把学中文当作修行。

我们所说的“登顶”是指:娃的中文达到母语水平。更确切地说,是能够自如且有深度地表达。(详情点这里阅读


我写这篇文章,绝不是想要引起大家关于目标对错之争。再次提醒,我们无意改变各位的目标。明确我们自己的目标,是为了能够将有同样目标的家庭找出来,结伴“登山”。


插播一个题外话,有人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写文章分享理念,建设线上交流平台。

我在看一本讲“第三文化小孩”的书时,就在想:我们的娃,不管他们有多大比例的华人血统,不论他们是不是从出生起就一直生长在现在这个国家,事实上,他们既和当地娃不一样,也和国内长大的娃不同。但是,我们的娃,这批有着部分或全部华人血统且成长在海外的娃,由于他们成长经历中相似的特殊性,他们之间才有最多的共性。

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将我们带娃学中文过程中所有的战略战术思考整理成系统的学习方法,既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以文会友,也是为了给娃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帮他们找到相似的彼此,一起学好共同的母语——中文,将来在世界各个角落建起一座座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他们长大的那一天,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踏实感和归属感也许将是我们能为他们准备的最好的礼物。

因此,我们把有共同目标的同学们从万里之外汇聚到一起,并没打算反复讨论要不要登顶,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探讨如何登顶上。



2)再说系统性规划

登山的路有很多条。我们努力在做的,是探索一条通向山顶且适合大多数人的路。

我们登山前先进行总体规划,以终为始,测算从山顶到山脚的总距离;

再分段勘测,考察山势和各处地形,并细化到每一步

同时找出关键点和难点,提前思考应对措施

充分考虑登山队员不同的特点,以及由于这些特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从而制定对大部分人来说切实可行的登山路线。

我们每走出一段,就会与之前的计划进行比较和调整。我们砌好路标,为后来的队友指引明确的方向。



3)我们的规划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听上去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难免成为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在行动前,先做理论分析点这里阅读0-12岁规划,再用实际行动论证,证实可行后再总结成文,分享给有着同样登顶意愿的同伴们。



4)我们的规划适合大部分人

我们总结的是基于“贯渊学堂”这个集体的经验和智慧有关“贯渊学堂”请参阅一周年文章

通过对上一届大娃遇到的问题展开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清了若干非常具有迷惑性的陷阱。

我们有机会从性格迥异的娃们身上看到他们面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反应,从而在做规划时也能将这些变量考虑进去。

五年以来(从2015年“贯渊学堂”成立起),我们有过很多思考,有过同样多的实践,经验也日益丰富。我们很欣慰地看到,目前为止,孩子们都按照我们的预期稳步向前。

你在“愿者闻之”公号里看到的所有文章,皆是我们多年思考和经验的总结。



05 结语


汉语峰就在那里,巍峨壮观,山势险峻。上山的路好多条,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到路,别急着走,先用上面四个原则思考一遍。

方向性:这条路的目的地在哪里?是我想去的地方吗?

规划性:有详细的路线图吗?

科学性:路线图靠谱吗?可行吗?

普适性:这条路够宽吗?有人一起走吗?

四原则都符合,那还等什么,上山吧!


如果已经在其他路上越走越迷茫的同学偶遇这篇文章,看完后更加纠结怎么办?

我分享给你一个经济学概念吧,关键时刻也许能帮你理清头绪,这个概念就是“沉没成本”,指那些已经付出且收不回来的成本

人非圣贤,漫长的人生旅途,谁还能没走过弯路,踏进水坑。关键是,发现一条更值得自己走的新路时,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是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待在原来这条路上,还是视之前走过的路为“沉没成本”,及时止损,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勇敢走上那条更适合自己的新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


先写到这儿了。欢迎有共同目标的同学一起“登山”。


全文完,谢谢阅读。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26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