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焦虑,不走弯路
前面文章里已经分析过“怎样的母语启蒙是有意义的?”此处不再赘述,不太记得的同学可以点这里复习。
我们先说“磨耳朵”音频。
基于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的认知发展始于对所处环境中具体事物的感知和了解,这过程中会搭建起基本概念框架。婴儿获得基本概念时需要调动多个感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而不是单纯接收他人传达的知识和信息。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0-2岁婴儿的认知需要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中至少两个及以上的感官同时作用才能顺利发生。
给小婴儿放音频,仅仅刺激到听觉。尽管婴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非常好,适当为婴儿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歌曲,或者自带节奏韵律的古诗文,以及其他语言的音频,会让婴儿感知到与声音、节奏相关的信息。但是对音频里播放的语言内容并没有同时辅以其他维度的刺激,所以从内容输入方面来讲,属无效刺激。
因此不难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全天候为婴儿播放音频的“浸入式”语言启蒙(无论是古文还是英语),对婴儿认知和语言两方面的发展来说,都属于无效输入。
希望通过给婴儿播放音频就能起到母语启蒙效果是不现实的。婴儿阶段的母语启蒙,还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人互动”。具体怎么做,详细分析点这里温习。
有人问:如果是视频呢?那些针对婴幼儿的教育类视频节目不仅刺激了听觉,而且同时刺激了视觉,那应该是有效输入了吧!关于这点,我们等一下说。
回到“磨耳朵”音频上,可是网上那么多音频资源,真没用的话,为什么越来越火,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呢?
大家别误会,上文中说的是,婴儿母语启蒙阶段,认知能力发展还很有限的情况下,音频作为认知和语言输入还没什么意义。但是当孩子的认知逐步发展起来,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具备相当的理解力了,也已经理解书中所画与现实事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了,开始有规律地亲子共读了,这时候可以根据自家孩子具体情况,酌情使用音频资源。
使用音频资源好处不少,包括:
- 即使家长很忙,也不会耽误孩子听故事,只要下载一些音频资源,储存到播放器里,孩子就能听上好一阵了。
- 音频资源非常丰富又不会额外占用家里的储存空间、度假时行李箱的空间等,如果不是经典到常常需要拿来翻阅的书籍,听音频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
- 我们可以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比如在汽车上、旅途中,听书的灵活大于阅读。
- 有效减少用眼时间,保护视力。
- 好的音频资源,主播声情并茂,也是不错的熏陶。
不过,听音频的方式既不是对每个孩子都适用,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是否适用,主要看孩子是否喜欢这种方式。
有的孩子喜欢在听故事的时候问问题,喜欢和大人讨论、有互动,可能平时就不太容易接受听音频的方式,希望父母讲,如果是这样,只要条件允许,建议父母还是要尽量满足亲子共读。因为和音频听故事单方向输入的方式不同,亲子共读不是让孩子在旁边消极地看父母读一本书,而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互动。比如让孩子预测故事情节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在读故事的同时,帮助孩子发展理解力、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就算是同一个孩子,对音频故事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在旅途中、坐在汽车上,平时不爱听音频的孩子又能接受一家人一起听音频故事了。
总之,从语言内容输入方面来看,为婴儿播放“磨耳朵”音频属无效输入。婴儿阶段的母语启蒙,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人互动”。当孩子的认知逐步发展到适合听音频故事时,各家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在亲子共读、真人互动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辅以适合孩子的音频资源。
再来看教育类视频节目。
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让孩子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屏幕媒体。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新媒体产品,都有低龄化趋势。
看一组数据,来自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专门帮助儿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媒体和技术使用建议的非营利机构)针对家有8岁及以下年龄儿童的美国家庭所做的调查。一份201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超过三分之一(38%)的0-2岁婴儿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看视频、玩游戏等。这个比例在2-4岁幼儿和5-8岁儿童中分别为80%和83%,而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和52%。
可是,婴儿真的能够通过观看教育类节目变聪明吗?婴儿实际上能够掌握什么样的概念?用教育类媒体刺激智力,真的能加速0-2岁婴儿的认知发展吗?
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四个事实:
1)快节奏影响婴儿的专注力发展
即使是像“芝麻街”这样的教育类节目,连续画面对婴儿来说也已经属于非自然的快节奏刺激了。3岁前持续接受屏幕媒体快节奏刺激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也更容易对较平和的学校课堂教学环境提不起兴趣。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研究人员指出,这很可能是由于孩子在婴儿时期受到快节奏的声音、画面刺激,这些非自然的快节奏刺激改变了主管专注力的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结方式,并缩小了注意力区间。(Zimmerman & Christakis, 2007)
2)婴儿还无法正确判断屏幕媒体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婴儿已具备在真实的世界里,从以往经历中获取、存储和反馈信息的能力(Hayne 2009; Oakes & Bauer, 2007)。可是,婴儿的这个能力是否同样适用于屏幕媒体呢?也就是说,婴儿能通过屏幕媒体达到学习的目的吗?
有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组30个月大的孩子通过房间墙壁上的窗口全程观看研究员如何把玩具狗藏在房间里,之后让孩子去房间里找玩具狗,孩子根据之前从小窗口里看到的,能成功地把玩具狗找出来。但是在屏幕上看“研究员藏玩具狗”视频的孩子则没能成功完成任务——找到玩具狗。
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婴儿还无法将屏幕中看到的二维图像和现实世界中三维的实物对应起来,婴儿从屏幕媒体中获得的信息与现实世界断层,使得婴儿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将这些信息反馈出来,这里提到的信息也包括词汇、语言信息。(Kirkorian et al., 2016; etc)
另一个实验也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人员事先带孩子了解房间里的每一件家具,告诉孩子每件家具的名字并贴上标签。接着打开电视机,并接上摄像机,让孩子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父母、研究人员、玩具狗以及房间里的家具,同时向孩子解释屏幕上图像和现实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后再让孩子从屏幕中观看研究人员在房间里藏玩具狗的全过程,这一次,孩子们(30个月大)成功地找到了玩具狗。(Troseth & DeLoache, 1998)
该实验表明:孩子能从屏幕上学习的前提是需要理解屏幕上描述的事情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否则,对婴儿来说,屏幕中的世界既不真实也不直接相关,对他们来说属于无效输入。(Stouse & Troseth, 2014; etc)
而且,由于屏幕媒体的内容有时描绘真实世界,有时又不是(比如动物会说话);有时描绘当下发生的事情,有时却不是。这会影响婴儿对屏幕媒体和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判断,无法实现屏幕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transit deficit),从而阻碍婴儿从屏幕媒体中学习。
3)缺乏互动也会影响婴儿从屏幕上获取信息
在另一个研究中,汉语母语者面对面地使用普通话与一组9个月大的婴儿(父母母语为英语且之前没有接触过汉语普通话)互动之后,测试表明这些婴儿能够分辨普通话中的不同发音。
让同一个人事先录制好同样内容同样时长的普通话视频,眼睛看着摄像头,确保与视频前的观看者有目光接触。接着让另一组同样年龄的婴儿观看这段视频,结果这组婴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视频上,并且在之后的测试中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已接触过这门语言。
可见,缺乏互动(social clues,社会线索)会影响婴儿从屏幕上获取说话内容的信息,即使是真人视频。(Kuhl, Tsao, & Liu, 2003)
4)婴儿的学习方式以兴趣为导向
年长儿童和成人往往先有目标,然后围绕特定目标去获取信息,针对明确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研究显示,不同于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婴儿往往是以兴趣为导向,以无计划的方式探索他们的周边。(Zimmerman, Christakis Meltzoff, 2007)
婴儿不会尝试去学习某个特定的技能或有目的地去学习知识。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被任何新颖的、出乎意料的事情所吸引。他们不需要有计划的学习,而是跟随他们对于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Interlandi, 2007) 这在前文分析“婴儿的认知如何发展”时,已经探讨过,如需温习请点这里。
教育类节目是为了达到某个学习目的而设计出来的结构化学习产品。与婴儿阶段的学习方式不符。有研究显示教育类媒体不但对于提升认知发展无效,还很可能对其有所损害。例如,一个研究显示,相比没有观看过教育类节目的孩子,在7-16个月大时观看了此类节目的孩子实际上表现为语言发展更差,知道的词和短语更少(Zimmerman & Christakis, 2007; Robb, Richert, & Wartella, 2009; Roseberrz et al., 2009; etc)
总结:基于以上四个事实,
1)屏幕媒体的快节奏会影响婴儿专注力发展。
2)婴儿还无法正确判断屏幕媒体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无法有效实现屏幕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无法将屏幕上看到的运用到现实世界中,即:婴儿还无法从屏幕上学习。
3)缺乏社会线索(通俗讲就是互动)也会影响婴儿从屏幕上获取信息。
4)婴儿的学习方式以兴趣为导向,作为结构化学习产品,教育类媒体与婴儿阶段的学习方式相左。
综上,不建议0-2岁婴儿看屏幕,即使是教育类媒体。
不过,与音频输入一样,当孩子在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也能对屏幕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做出正确判断时,在家长的精心挑选下,在限制时间的前提下,并且最重要的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孩子观看一些符合认知水平的视频节目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还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
结束语:
无论是“磨耳朵”音频,还是教育类媒体,在母语启蒙的最初两年时间里,都不是最佳的选择。0-2岁婴儿的母语启蒙,还是要靠“真人互动”和有效陪伴。没有什么比真实且有效的输入对孩子的认知、语言能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当他们的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积累起足够的背景知识,能对屏幕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判断时,可酌情将音频和教育类媒体作为“真人互动”的补充。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