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外娃小时候,在学校到底最该学什么?

知识?习惯?规则?能力?还是……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11篇原创分享,全文约5800字。



01 从“跳级”说起


比起我们小时候在国内,在海外的华裔孩子似乎有更大的几率被学校老师劝跳级。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主要是我周围圈子里就常有孩子跳级的情况。而在我们小时候,跳级远没有那么常见。

我这几年写公号文章,有些素未谋面的父母朋友因为和我们中文教育想法一致,进而找我聊孩子的其他教育问题,当遇到老师劝跳级的情况,也来问我的看法。

基本上就是老师认为小朋友学习好,尤其是数学好,学校教的东西对孩子来讲过于简单,孩子在课上觉得无聊,于是提议孩子跳级。

正因为我们小时候很少有跳级的情况,跳级总是和天才、神童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当华人家长听到老师让孩子跳级的提议时,自然是欣喜的,很多时候会难以拒绝。


你可能纳闷,为什么要拒绝?孩子能早点学到符合自身能力的知识,不好吗?


我从我们的亲身经历说起吧!

老朋友都知道,小小鸟的天赋点不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学中文和德语都异常辛苦,小时候不爱听故事,大了也不爱看书。(孩子多大,认识多少字,会主动找书看?点这里阅读

在读《射雕英雄传》(共读详情和版本,点这里阅读)和德语书《Die Schule der Magischen Tier》(魔法动物学校)之前,她对阅读的兴趣(无论是中文还是德语)从来都是昙花一现。现在她能每天各看至少15分钟中文书和德语书,主要还是能力到了,并且已经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

此外,小小鸟的思维极其发散,表现出来就是极难将注意力集中,以至于9岁之前几乎无法参与有规则的游戏,因为还没听完规则,就已经走神了,等回过神来,游戏早已开始。

再就是,小小鸟惯性极大,表现出来就是几乎任何一件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自然接受的新事物或者规则,她都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接受,几乎任何一项绝大多数孩子到了时间自然而然就会的新技能,她都需要专门的练习才能掌握。

任何事大概都有个平衡,这样难对付的孩子,总是有她自己擅长的地方。小小鸟的专长在于对色彩、空间方位和音乐的感知,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极有主见和创造力。


这些特点,让小小鸟从上幼儿园起,就一直让老师没法不关注她。老师经常找我们谈话(告状)。在幼儿园最后一年,老师问我们,如果接下来小学老师让小小鸟跳级,你们怎么看。从那时起,我们就明确表态,不会跳级。


为什么?


这其实关乎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小朋友在学校里到底学什么,到底是为了学什么才去上学?当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上面的决定。



02 到学校是去学文化知识吗?


是,但不仅仅是。

孩子当然要学习识字阅读和各科常识这些基础性的内容,这是孩子在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但如果到学校只是去学习文化知识,说实话家里的效率可以更高。

学校基础教育由于其重在普及的特性,必然要适合绝大多数孩子的水平。因此各方面的教学安排,节奏都不能太快,内容不能太多,要求不能太高。

看看德国小学的教学安排就会发现,文化课的进度相当慢,之前我总结过一篇讲教数学的文章,就可见一斑,详情点这里阅读

换句话说,在一个班上几十人的集体中,很多时候孩子们并没有在学习文化知识。

如果仅仅从掌握文化知识的角度看,在学校里学,其实很难比得上在家因材施教来得高效。


那么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们在学校学什么呢?


03 规则、能力、习惯


首先是学习规则,或者说各种行为准则。和学习直接相关的规则有: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考前复习,等等;

不直接相关的规则包括:不迟到早退,别人说话时不插嘴,整理好自己的书桌、文件夹和衣帽架,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与人友善,有话好好说,不用拳头而是沟通解决问题,等等。

然后是锻炼能力,比如专注力,聆听的能力,提问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

专注力的发展虽然和年龄有关,但也能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得到改善。

学会聆听,离不开理解力、专注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竖起耳朵听,而不是张嘴说。

提问的能力,包括能够准确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时候提问,以及怎么提。提问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孩子先聆听,收集信息,还需要孩子学会观察,对比已知信息和观察所得,找到没有被覆盖的地方,而后找到合适的时机(不打断别人),用语言清晰地把自己的问题描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达能力。

在学校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锻炼着各种能力,也在不断反复、加深印象直至形成记忆,最终养成习惯。

学校之所以是孩子学习规则、锻炼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场所,是因为它不断地为孩子提供各种场景:与同龄人相处的场景、发生冲突的场景、需要配合一起完成任务的场景……所有能力最终聚拢汇总成与人相处的能力。


04 学习与人相处


仔细想来,在学校里,孩子们只用部分时间在纯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时间,孩子在各种场景里,在参加各种活动时,一直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从周一早晨围坐一圈,大家相互交流周末做了什么开始,就是在学习怎样挑出重点,用简单几句话说明白自己在周末做了什么,同时也在学习别人发言时,如何聆听。

课程内容的设置,既锻炼听力(听讲、接收重要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力(德语课上学阅读,其他课上练理解)和表达能力(低年级主要是口头表达能力,从三年级开始,书面作业中,各科都会有不少问答题,德语课则会经常安排多样化的写作练习),也会注重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期末评语中会专门对这项做出评价,好多课也会安排三四人一起完成的任务,看孩子们如何配合着完成任务,即便个人能力很强,大包大揽出色地完成了整个组的任务,合作项评分也不会高,导致总分不高)。

除了上课,学校会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尽管也会有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但更多的时候会安排孩子们合作完成任务。

再就是,在与同龄人长时间相处时,必然会发生不愉快乃至冲突,这也给了孩子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作为引发问题的那一方,孩子应当学习如何感知别人的情绪,以及换位思考,把问题描述出来,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接下来便是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上的道歉和行动上的弥补或者改过实现矛盾的化解。

作为被针对而遭受困扰的那一方,当产生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学习如何把情绪描述出来。能够意识到负面情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后是找引发问题的那一方沟通,把自己的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对方在提醒下意识到错误并道歉,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如果没有,那么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向老师求助。

人类是社会型动物,成长的过程也是在锻炼和获得各项将来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学校为孩子们学习掌握这些能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各种机会。

所以我们说,孩子在学校当然是要学文化知识的,也要学习规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过最重要的,且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那就是学习与人相处。


05 选择不跳级的三个理由


第一,逻辑强的小孩往往情绪感知弱,往往需要更多机会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

逻辑思维和情绪感知,或者说理性和感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往往天生理性的人,在感性方面就会逊色;天生感情细腻的孩子,有可能在逻辑理性思维方面需要更多的训练。

被劝跳级的小朋友往往是在数学这样的学科显得突出,在学科能力和认知上显示出远远高出平均水平的样子。但是老文章里写过,其实德国或者说欧洲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学要求普遍比较低,所以咱们华人孩子往往在数学上显得比较厉害。但其实如果跟国内小学生横向对比,可能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抛开这个因素,暂且假设孩子的数学能力和逻辑能力确实很强。如前文所说,逻辑思维和情绪感知有互斥的特性,数学和逻辑强的孩子往往在社交方面并不突出。凡事皆有例外,但截至目前,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所见到的大多数情况是逻辑能力越强,社交能力就越不出众甚至在行为上可能比较让老师头疼。我家小小鸟就属于后者,因为对人的情绪感知比较弱,而导致在与人相处时,经常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感知对方的情绪,而造成冲突,发生冲突后也不知怎样解决,甚至都不知道冲突的起因,只觉得自己怎么就被不好地对待了呢?而因此很生气进而通过不恰当的行为使冲突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不适合跳级,而且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相处,因为只有身处同龄人的环境,不断地实践,才能一点一点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而不是连同龄人都还没有办法很好地相处,就急急忙忙地跳级去一个平均年龄更大的集体,遭遇更大的挑战。


第二,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帮孩子学好我们的母语中文,有助于情绪感知和描述,进而支持孩子的社交

与人相处离不开语言沟通。而好的沟通基于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感知。

有的孩子天生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较弱,我们可以通过将任务具体化来帮助孩子,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实践,在实践中逐渐获得感知情绪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当作习惯来养成。

比如告诉孩子,每天去观察小朋友做的对的好的、值得自己学习的一件事。或者每天要去和一个小朋友说话,和他玩,做游戏。

感知周围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此细腻又细致的事,我们只有用母语才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去做,这也是不跳级的第二个原因。

因为小时候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不跳级意味着我们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帮孩子打好中文母语基础。我们用中文母语与孩子联结,帮助他们学会感知和描述情绪。

当孩子加载好了感知和描述情绪的程序,在学校里只要切换成当地语言,就已经迈出了与人相处的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教孩子我们的母语,会为他们接下来在外面与人相处,提供更好的支持。

说到学中文顺便提一下,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学校的任务真的是越来越重,每天连轴转。时间不知怎么地就迅速地消失在了奔波的脚步中。

昨天还在跟鸟爸感慨,要不是小时候小朋友的中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稳定水平。大了之后既无心无力,也基本没有时间和客观条件,从零开始地去搞中文。

尤其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社交圈主要以学校当地语言为主,平时中文没什么社交功用的话,那就更难推动了。

所以第二个不跳级的理由就是可以趁孩子小,用争取到的时间帮孩子学好中文,用我们的中文母语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前文提到,能够把问题描述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好的表达能力练习,会帮助孩子搭建起一个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架构,而这套框架体系不受语言的限制。

也就是说,用中文搭建起来的这套体系,同样适用于孩子在学校的当地语言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教孩子中文母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在给孩子们准备与人相处所需的工具。


第三,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那些没有时间压力的事,不如多给孩子点时间,他们可以做得既轻松又好

小时候孩子别说差一岁半岁,就是差几个月,身体素质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小学时曾经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跑不快,跳不高,费劲巴拉地也就能达个标,但是在小升初那年,暑假过后重新回到学校,体育单项全面飞跃,全部满分,其实那个暑假也没干什么,唯一做的大概就是猛长而已。

因为这段经历,使得我在自己孩子的成长上,一点也不着急,心智各方面需要更多时间来成长,那就晚一年上学。同理,心智和身体素质发展需要更多的时间,那就选择不跳级。

跳级意味着让孩子升到一个平均年龄更大的新环境中。新同学不仅年龄更大,而且一般来讲因为已经形成了小团体,难以接纳新人,尤其是年龄更小,身体素质方面不占优势的新人。

孩子的成长有他们自己的节奏,那些没有时间压力的事,我觉得不如多给孩子些时间,稍微等一等,孩子完全可以轻松愉快地做得很好。

体育活动中孩子觉得自己能行,这种驾驭感带来的自信,会对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有益。

所以我们选择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年级,按照自己的节奏全面稳步发展,而不必着急往前赶。



06 不跳级,“天才”就要埋没了吗?


不是这样的。

有些老师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好,在班上感到无聊,因此推荐孩子跳级;也有些老师看到孩子在班上太捣蛋,碰巧看到这孩子某些科目成绩不错,于是以孩子太优秀为由向家长推荐孩子跳级,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我们都不妨和老师好好地谈一次。绝大部分老师是很专业的。

我们当时就是把小小鸟除了数学之外的诸多不足,跟老师摊开了讲,表明了小小鸟需要更多的时间跟同龄小伙伴们相处。但是我们也理解老师,孩子在数学课上也许会因为无聊,而可能给课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问老师班上或者学校有没有可能多给她一些复杂的任务,或者市里州里有没有把这样的孩子聚在一起的项目,让这些小朋友有机会了解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我相信大部分老师为了孩子的发展,以及为了课堂上祥和的氛围,都是愿意出手相助的,即便学校没有现成的计划,也会想办法找到相关的专家来咨询,寻求解决办法。

当时学校老师推荐小小鸟去参加儿童大学项目。很多华裔父母都听说过,很多华裔小孩也都在参加这个项目。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差不多就是一个由德国某基金会提供的免费提高兴趣班。那里面会有行业专家、大学教授或者是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为孩子们提供各个领域的一些有趣的体验机会。

除此之外,如果仅仅是数学看上去比德国小学平均水平要高,完全可以带孩子培养数学思维,参加一些有趣的数学竞赛,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点这里阅读



07 总结


近几年人工智能话题特别火,很多人在讨论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什么样?

把这个问题换一个提法,就是眼下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学校里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 常识性的文化知识要了解,这是做各类基本判断的依据。

  • 除此之外,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先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要提出问题,又离不开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 再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未来其实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为周围的人提供怎样的情绪价值。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所难以取代的。

所以我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学校课业相对比较轻松,学的知识又没有那么难,对咱们来讲其实是个大好的机会,千万不要拱手相让这难得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孩子,到学校主要是去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然后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帮孩子把中文母语学好,如有必要,也在孩子当地语言腾飞的时候提供助力(我们如何帮小小鸟学德语,幼升小衔接,点这里阅读小学阶段点这里阅读)。

从根本上想清楚了:孩子小时候,到底去学校学什么?

希望再有父母朋友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轻松决策,自如应对。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