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养娃带娃,情绪管理可真是太难了!

做到这几步,咱淡定,娃自信,亲子关系紧密稳定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12篇原创分享,全文约4200字。 



很多人大概是在有娃之后,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另一面:无论平时多么温和包容淡定乐观,似乎都会有无助绝望原地炸裂的那一刻!



01 引发情绪崩溃的主要原因


因孩子而起的情绪崩溃,直接原因可以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一是父母责任心和孩子自我意识之间的冲突。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或者期待,和孩子实际能力之间的不匹配。

跟孩子相处可以说一直就在这两对关系当中不断地寻找动态平衡。

短暂平衡的时候,便是和睦相处的光阴。

但既然是动态的,就很难一直保持在平衡点,于是生活中就会各种摩擦不断。

当了这么多年父母,对大多数小冲突,咱们一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但也难免会有一些我们自己不在状态的时候,又恰好处于偏离平衡的节点,于是难以招架,以致情绪决堤、不能自已。

越是有责任心的父母,面对自我意识越是强烈的孩子,发生冲突的频率可能就越高。

因为这些父母,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走弯路,不忍看着孩子跳进坑里,毕竟孩子还小,以他们的高度还看不到那么远,以他们的阅历还不足以评估人生路途之险。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自己目光已及的那些坑,避开那些自己这一路上看见听见遇见的各种伤害。

不过我相信,对于责任心和孩子自我意识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只要我们把握住大方向,并且一直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愿意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咱们操心的范围,具体说就是每个阶段都给予孩子能力范围所及的主导权,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矛盾冲突都会得到解决。

在这过程中,如果还能有三五好友处境相仿,经常能够相互吐吐槽,交流交流心得,会大有裨益。

另一种经常发生的,让人崩溃的情况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或者说期待,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不匹配。

往往是父母已经跟孩子说了好多遍的事,孩子还是不记得,父母觉得孩子应该能做到的事,孩子并没有做到。就是父母心里对孩子的想象,和事实上孩子的表现之间有落差,当落差大到一定程度,并且反复出现,便容易引发情绪崩溃。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觉得已经付出了很多,却还没有收获自己期待中的结果。

这在平时生活中,在中文学习或者其他学习的过程中,都非常常见。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篇就和大家做个分享。

我总结了三个步骤,先说结论:

一是“跳出来”,二是和孩子说“你不是故意的”,三是问孩子“我可以怎样帮你”

为什么?怎么做?下面具体说。



02 怎样跳出来?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所以当身处情绪的漩涡,第一步就是要先让自己从当局者的角度跳出来。能成功地跳出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为了遇事能“跳出来”,平时就要从两方面做准备。一方面是建立“跳出来”的意识,二是准备好“触发开关”。

平时创造机会让自己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一些事情,有助于关键时刻帮我们跳出来。

我们不做小孩已经太久,对于小孩在面对很多问题时的无助和畏难情绪,那些感受已经久远得让人淡忘。简单地蹲下来,试图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一定帮助,但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面临困难时的心境,因为毕竟很多困难,在大人眼里根本就不是困难。

一个实际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始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我们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和大家分享几个我的实践和心得。


学轮滑

我是在小小鸟学轮滑时,才开始零基础学轮滑的。之前只看到别的小伙伴滑得如何开心,教练讲解得如何有板有眼、带队如何专业,而小小鸟是如何地畏难抗拒、哼哼唧唧哭丧着脸,这鲜明的反差很难让人心情愉悦。

但当我自己穿上轮滑鞋的一刹那,别说滑起来,一开始我连站都站不起来。我突然深刻理解了小小鸟的处境。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当我努力了十几分钟才勉强站稳的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对她说:“你好棒!你学得比我快!”


学小提琴

小小鸟4岁多开始学小提琴,我也跟着一起学。近6年时间里,我俩一直一起练,既是相互鼓励的同学,也是相互伴奏的搭档。

我跟着学琴最大的好处大概在于,我对小提琴有多难有着一手的感受:演奏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很多地方,左手按的音准不准?右手用弓对不对?琴谱上标注的指法弓法强弱把位是否都注意了?节奏感情是不是都表现出来了?揉弦怎么揉?换把位时怎样做到快速精准?……

所以我基本不会指出娃的不足,因为她做不到的,也往往是我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反而是我经常说自己有哪些不足,娃反过来安慰我,而我的不足,似乎无形中对娃又起到了促进作用(她会格外注意这些地方,做得比我好)。结果就是,6年来,练琴从未鸡飞狗跳,只有相互肯定和鼓励,以及——一起进步。


还有和小小鸟一起学游泳,学滑雪……

当我们涉足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时,才有机会感受到孩子们常常体会到的挫败感和畏难情绪。和孩子一起开始一个新项目,能唤醒我们意识深处,在那早已远去的孩提时代,曾经有过的不知所措和恐惧。

在这些体验过程中,常有的感受是,我明确知道什么是对的,可我就是做不到,大脑和身体不同步。

再就是,当我做不到的时候,我最想得到的,并不是高手的指点,因为我就算听懂了,也还是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地试错和努力,以及足够长久的积累和发酵之后,所有点滴的量变才汇聚成质的飞跃。

在受挫的那一刻,我明知什么是好的对的,但是就是做不到的时候,我最希望得到的是陪伴和鼓励。或者,哪怕是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

我相信,当你平时多储备一些这方面的经历,下一次再遇到孩子能力达不到期望时所带来的情绪崩溃,你会更容易跳出来,甚至你都不会崩溃。因为你看到孩子做不到,就会想到自己做不到时的那种心态,当你能如此代入的时候,就会把你最想得到的,去传递给孩子,去温暖孩子。



03 “你不是故意的”


当你跳出来之后,接下来很重要的一句话,请真诚地说给孩子听:“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这句话既是说出事实,也是在温暖孩子,更是对镇定自己的情绪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爆发是因为我们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的行为建立在“明明可以,却不去做”这样一个前提下。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有意为之。

有个大脑神经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咱们可以了解下。据说人类大脑中掌管行为的“前额叶”一般要到30岁左右才能长好,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反复“刺激”父母,仅仅是因为真的还没有长好,还难以将一些规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完全对应,还没能形成条件反射。

一句“你不是故意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

而理解是敞开心扉、走向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对于那些总是被父母误解,已经丧失信心,真的会故意用不良行为来宣泄不满的孩子。要治愈他们,重新建立他们的信心,父母发自内心地认为“你不是故意的”并真诚地说给孩子听,依然有着积极的效果。

从内心认为孩子不是故意为之,便过渡到下一步:



04 “我能怎么帮你?”


这句话传达了两个意思,

  1. 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再纠结如何发生,而是让我们向前看。

  2. 我是来帮助你的,不是来跟你对着干的。也请你不要跟我对着干,请允许我帮助你,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当眼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呢?

孩子有时候会有主意,但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我们可能也暂时没有头绪。

在有更好的方法之前,孩子们还是免不了需要我们的提醒。

我们可能会觉得,已经提醒了多次,可孩子依然会再犯,提醒似乎没有效果。而且我们也真是已经厌烦了一遍又一遍无用的提醒。

关于这一点,我分享几年前我和小小鸟之间的一段对话。

反复提醒帮助依然不见效,我很绝望,对小小鸟说:我不是个唠叨的人,我早就被这样的唠叨烦到了,我实在受够了,要不以后我就不提醒你了,反正也没用,不唠叨至少我自己耳根清净。

就像早上该起床了,我叫你,一遍一遍地叫,但你就是不起来,那我还叫你干嘛呢?反正叫了也没用。

小小鸟:妈妈,到了时间你还是要叫我。虽然我可能还没有起床的动力或者我做不到马上起床,但是我至少知道现在是起床的时候了。

如果你不叫我,我都不知道该起床了,等我自己醒来,可能天都黑了,一天都已经过去了。所以你还是要叫我的。

想想觉得小家伙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暂时看不到结果就不做了。我们还是要尽力地提供帮助,把我们自己能做的部分尽全力做到,不留遗憾。


再分享个学中文的经历吧。

小小鸟小时候,我为她朗读过很多故事,包括180万字的小说,但是她对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有可能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但是如果让我回到那时候重新做决定,我依然会选择为她朗读。因为我做好了我能做的部分,我没有遗憾。并且,你永远不知道你所做的这些正确的事情,哪一部分会对她产生影响,或者说哪一部分其实进入了她记忆的深处,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受到触发而被激活,对她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小鸟的中文发展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哪一件事所带来的结果,而是这些年来我们把应做的部分都尽力做好了,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人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如此。


05 一些疏导自己的方法


做到上面这些,不仅能平复自己的情绪,从长远看,也能帮孩子树立信心。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遇到困难,有情绪时,他们会想到小时候是如何被父母对待的,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和他们的孩子。他们知道,全力以赴做到自己能做的部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一切自有它的节奏。

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如果能有共学集体,身边能有处于相仿人生阶段的小伙伴可以相互吐槽,或者在我们群里和各位父母朋友交流,可以让这漫长的过程少些艰辛。

也可以考虑记日记,用文字形式记录发生的事情,梳理情绪,对自己吐槽,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06 总结


和孩子相处时难免产生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当情绪即将喷涌而出的时候,尝试下面三步:

  1. 从局中“跳出来”。为了遇事能“跳出来”,平时就要从两方面做准备。一方面是建立“跳出来”的意识,二是准备好“触发开关”。

  2. 真诚地对孩子说:“你不是故意的”。别忘了孩子所处的人生阶段,他们还没有长好,理解他们,是双方相互敞开心扉的前提,也是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3. 接下来问孩子:“我能怎么帮你?”不要以是否能马上见效来判断我们是否要做一件事,而是尽全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不留遗憾。


此外,在共学集体或者我们的交流群里和同伴相互吐槽和交流,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让这段漫长的旅程更轻松。

也可以尝试记录下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感受、做法、孩子的反应以及对下一次的启发,对自己吐槽,这也对梳理情绪有帮助。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7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