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友组合九宫格,看你们在哪一格?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60篇原创分享,于2021年10月10日首次发布,全文约5000字。
海外带娃学中文这一路走来,我写了很多我们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的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最终都还是要靠人来执行。
目前看来,海外中文教育的主体仍在家中,中文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缩影,而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双方。
父母双方对中文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中文学习能走多远。
之前,我写过海外带娃学中文的11种态度(点这里阅读),主要是从单个家长角度出发。现在,基于我们“贯渊学堂”(关于贯渊学堂,点这里阅读)的经验,以及“愿者闻之”交流群里的大量案例,我想就父母双方对于中文教育态度的各种不同组合做一个梳理。
目的是促使大家思考:
自己和队友正处于哪个位置,是否为最佳状态?
若不是,接下来可以往哪个方向走?
往这个方向走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为把这件事尽可能讲清楚,我们建了一个简单的矩阵模型。
01 模型假设
1)模型适用于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中文母语的情况
其实,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家里必然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对这个假设不做展开。
2)模型中的两个轴均代表态度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模型只关注态度,不考虑父母各自的语言能力。
因为阅读本文的读者朋友不是中中家庭,就是中外家庭,作为家庭整体来讲,基本的中文母语能力是具备的,所以此处只谈态度。
态度会决定能力的分配和发挥。
很多中中家庭的孩子最后无法将中文作为母语掌握,并非父母的中文能力问题,而是限于父母对待孩子中文教育的态度。
3)假设娃妈能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模型中用横轴代表娃妈的态度,纵轴代表娃爸的态度。
之所以假设娃妈能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既代表大多数情况,也便于简化模型。对于家中娃爸陪伴孩子更多的情况,只需将横纵轴互换即可适用。
02 矩阵构成
我们将父母双方对孩子中文教育的态度定性地分为三类:积极、中立和消极,在模型中分别对应:正号“+”、零“0”和负号“-”。
积极的态度指愿意自己投入时间精力或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堪称“给力型队友”。
中立的态度表现为不插手,原则上既不支持也不阻挠,为“旁观型队友”。
消极的态度包括从言语和行为上传递出不以为然的信号,或是明确干预和反对,为“阻力型队友”。
根据父母双方的态度,矩阵可划分成9个区间,依次用A1-C3标识。
下面逐个区间分析。
A1区间
此区间代表父母双方对孩子中文教育均持有积极态度的家庭。我们学堂能一起走下来的家庭都处于此区间。
因为父母都对娃“登顶汉语峰”有信心(何为登顶汉语峰,我们有自己的定义,为避免误会,请点这里阅读),双方不必费力气在“娃要不要学好中文”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拉锯战,而是可以在“怎样带娃学好中文”这个共同方向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已经处于A区间的家庭,在带娃学中文这件事上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不过,随着娃年龄增长,眼见身边越来越多家庭陆续放弃攀登“汉语峰”,听到越来越多“海外娃不可能像国内娃那样把中文学好”的声音,再加上自己在“登山”途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A区间的家庭如何继续让自己保持在这个高位,值得思考。
此时,一个并肩前行的集体将不可或缺!(关于中文集体的重要性,点这里阅读)
身处这个集体中,孩子们你追我赶、兴致盎然地攀登“汉语峰”,父母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及时与同行的伙伴交流、相互鼓劲、汲取力量。大家一起“登山”,能为每个身处其中的家庭稳定在A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A2区间
处于A2区间的家庭,娃妈既对孩子的中文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希望娃能把中文学好(如何衡量孩子是否真的把中文学好了?点这里阅读),又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比娃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是娃爸对待娃学中文这件事不温不火。
奔着双母语目标去的中文学习,过程注定不会特别轻松。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出发点固然好,但在孩子中文能力达到稳定高度之前,再有趣的“教学法”和“学习法”也无法长时间维持孩子的学习意愿。(孩子学中文没兴趣怎么办?点这里阅读)
要让孩子把学中文作为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需要家长持续的努力和付出。而这些,都需要一次次克服各种阻力才能实现。
试想,当娃妈带孩子学中文产生“冲突”,却又得不到队友的支持时,只好孤军奋战。
而事实上,持无所谓态度的娃爸,往往难以理解因而无法忍受家庭中因中文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发出质疑的声音是迟早的事。
可见,即使是平时持中立态度的娃爸,在娃妈最需要支持,娃最需要推力的节骨眼儿上,很有可能无法保持中立,而是显露出消极的态度,无意识地将家庭态度带向A3区间。
A3区间
坦白地说,身处A3区间,娃妈是很难持续顺利开展中文教育的。
从我自己常年处于中文教育第一线的视角来看,在很多时候,当娃把受挫、畏难、愤怒的负面情绪传递给我的时候,尽管我让自己“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高度看待这一切,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回应,努力保持联结,积极疏导……但是处理过这一切之后,我也会需要一个情绪上的理解和支持。
很庆幸每当这个时候,娃爸都会给我一个拥抱,告诉我娃还小,还只是个“小动物”,脑袋里有些地方真的还没有长好。再说了,如果“小动物们”都能像我们一样思考,都能管得住自己,那法律上干嘛还要设定18岁这个界限呢……
这些道理我难道不懂吗?
当然不是。
其实不必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一个拥抱,一两句安慰,就是此时最被需要也最给力的支持,是对我投入这么多心思和精力的肯定。一句“你的每一点努力都不会白费”有多么大的力量,大概只有体会过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
所以对于A3区间的家庭,我很难想象娃妈在被娃“折磨”了一通之后,还要面对娃爸的不理解甚至是不屑。娃爸这样的态度无异于釜底抽薪,难免让娃妈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意义在哪里,孩子的中文教育又何以为继?
B1区间
处于B1区间的家庭,娃妈对中文教育没有特别的意愿但也不排斥,相反,娃爸非常希望孩子能学好中文。可是与娃妈相比,娃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
对于这类家庭,有时间的一方没有太大意愿;有意愿的一方又抽不出太多时间。
中文学习往往取决于娃爸是否能腾出手来推进,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中文教育很难持续有计划地进行。
B2区间
B1区间的情况中,至少还能有娃爸对中文教育上心,相比之下,处于B2区间的家庭可以说是相当佛系了。在孩子的中文教育上,父母双方都没有强烈的意愿和明确的行动方向。
有可能是双方忙于各自的事业,还没有机会停下来仔细思考中文教育这件事。
有可能是还没意识到,海外娃如果不是有计划地学习中文,仅靠平时家里有限的中文日常输入,将来别说把中文作为母语掌握了,就连用中文简单交流都成问题。
也有可能是受大环境影响,觉得孩子学好当地语言就行,中文顺其自然就好。
父母在B2区间的孩子,大多是小时候还能说几句中文,之后中文逐渐让步给当地语言,上学之后,孩子几乎再难用中文开口。
C1区间
和A3区间相比,尽管处于C1区间的家庭,也是一方持积极态度,另一方持消极态度。但是由于持消极甚至反对态度的是娃妈(模型中为主要陪伴孩子的一方),对于时间精力都更为有限的娃爸来说,态度虽积极,中文教育的开展会比A3区间更为艰难。
B3区间、C2区间和C3区间
在B3和C2这两个区间里,父母一方中立,一方没有意愿,中文教育无从谈起。
而在C3区间的家庭,对中文教育应当是完全放弃的态度。这种情况在几十年前远比现在普遍,毕竟那时候对于很多飘洋过海、初来乍到新国度的一代移民来说,尽可能融入当地也许是父母对孩子的首要期许。但是在今天,当西方世界都开始纷纷将中文学习纳入其精英教育体系之时,中文母语的父母若断然舍弃与孩子心理联结的重要纽带,主动放弃中文教育,真是既让人痛心,又令人叹息。
至此,父母中文教育态度模型的9个区间就都介绍完了,欢迎各位对号入座。
清楚了自家的位置后,如果发现身处目前区间其实并非自己所愿,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携队友进入目标区间呢?
03 转化策略
1)A1:如何保持?
对于已经处于A1区间的家庭,只要继续保持即可,如何保持?本文第2部分已有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2)A2、A3到A1
从A2或A3到A1区间,只缺娃爸的动力。
中文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缩影,家庭教育的模式又反映了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
如果不想让中文教育上的分歧,逐渐演变为夫妻关系的沟坎,娃妈娃爸有必要坐下来深谈一次。
随着小生命的到来,家庭关系变得多维,家庭各成员之间的联结若能保持通畅,家庭氛围便能一直和谐健康。
夫妻之间要保持联结顺畅,除了让当初吸引彼此的特质继续散发魅力之外,还需要持续的相互尊重、关心和支持,以及“一直都有话想说、一直都有天可谈”。
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深度联结,从长远看,离不开持续顺畅的言语交流,以及文化层面的共同认知和相互理解。
要实现无障碍的言语沟通和文化共鸣,离不开基于母语的交流。(我们的娃为什么要学好中文?点这里阅读)
无论是从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支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娃妈对用自己的母语与孩子保持深度联结的意愿来看,娃爸其实都没有理由不支持。
大部分娃爸保持中立或消极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没有意识到中文教育对整个家庭长久和谐的氛围有多重要。
如果娃爸母语为中文,那么深谈一次之后,还可再“轻推”一把,向他展示我们的“海外中文母语之路”,加入我们的社群,与更多“别人家的娃爸”交流之后,自家娃爸的内在动力很可能就此被激发,从A2甚至A3一跃而至A1区间。
我们群里就有这样的例子,先前漠不关心甚至质疑中文教育的娃爸,早已成为推娃中文的模范。如有机会,也许将来可以专访这位娃爸,让他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3)B1到A1
与上述第二种情况相反,此处是娃妈中立,娃爸积极。但是娃爸由于全职工作等原因,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何开展娃的中文教育,并实现从B1到A1的转化?
我的建议是,从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娃爸可以尝试早起,在上班前陪孩子完成最核心的中文任务(要把中文学成母语,孩子在各年龄段都学哪些内容?每天究竟学多久?点这里阅读)。
要把中文学成母语,最基本的学习量其实并非遥不可及。有了坚定的信念,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至于时间,挤挤总会有的。
另一方面,娃爸得想办法发动娃妈。双方可以深谈一次。娃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娃妈知道孩子学好中文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父母来说有多重要。
如果娃妈中文为母语,别忘了邀请娃妈阅读我们的文章、入群接受熏陶或是参加我们组织的交流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久了,相信一定会有积极的效果。
如果娃妈母语不是中文?
前文已经假设:这个模型只说态度,不说能力。
态度积极了,能力不是问题。我说一个例子给大家听。
有个我们学堂的中德家庭,父母双职工,双方在双母语教育上观点非常一致,劲也总往一处使。德方娃爸虽然不识字,但是学习拼音后,主动请缨带娃诵读文言经典,为娃妈分担中文教学任务。当然,所选的《论语》、《诗经》和古诗版本带有注音。另外,俩娃当时还小,诵读经典时,尚不需解释。
4)B2到A2、B1、A1
比起上述两种都有一方积极推动的情况,处于B2区间的家庭,娃妈娃爸步调一致,对中文教育都处于中立状态。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从B2到A2、B1或A1的跃迁,首先至少要有一方产生改变现状的意愿。
现实中有很多家庭处于B2区间,可能一个偶然的契机就能让他们开始思索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也许你的一次转发,不经意间就会创造这样的机会!
5)其他可能的转化
处于C1区间的家庭,相比处于A3区间的家庭,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持消极态度的一方是陪娃时间更多的娃妈。如果娃爸的行动不能抵消娃妈消极态度对孩子中文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家庭中文教育将难以为继。
如果能通过深入的谈话,试着让娃妈的态度转为中立,就已经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假如有机会实现从C1到B1的转化,下一步从B1到A1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上述第3种情况。
处于C2、B3和C3区间的家庭,一方持消极态度,另一方或消极、或中立,从家庭整体来看,既然不觉得中文教育重要,估计根本就不会点开本文。所以,我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结语:
这篇文章其实我酝酿已久,早在写11种态度那篇的时候,就已经想着什么时候也来写写队友的态度。因为中文教育涉及所有家庭成员,缺少了任何一方的能量,这件事要推进下去都会相当不易。
彼时至今,我看到周围A1区间的家庭如何一起排除万难、砥砺前行、在中文路上渐入佳境,我既欣慰又感动。
同时,我也有幸见证了身边一些家庭如何从A3区间奋勇攀升至A1区间。看到父母的转变和孩子的进步,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最后,如文章开头部分所说,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帮助各位读者朋友都找到自家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并且获得行动的勇气和力量。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