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uyt992323

带俩男娃学中文,娃妈娃爸有何感触?

登山伙伴访谈记——第七篇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93篇原创分享,也是第7篇访谈文,全文约13200字。本次访谈嘉宾为小X小J的妈妈和爸爸。

有朋友问,俩男娃的案例你们周围有么?什么时候能访谈下吗?这篇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小X小J兄弟俩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吧!


认识小X小J一家


爸爸:在汽车行业从事跟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架构工作。副业:我们贯渊学堂22’级老师;保险经纪人;讲座讲师。从2019年起,发起并坚持每周四晚做一个网上讲座,内容五花八门,从怎么赚钱(基金、房产投资)到怎么退税(个税申报),再到怎么花钱(房车旅行、邮轮度假、各类保险等),参与讲座的人数从最初的10-20人发展到现在一次可达数百人。


妈妈:英语文学专业。曾经在新东方做口语助教,从事过中英翻译工作;也在迪士尼工作过,期间主要负责和小朋友互动;目前全职带娃;是我们学堂的预备老师。


哥哥小X目前6岁3个月,弟弟小J是4岁4个月,兄弟俩都出生和生长在德国,中中家庭。虽然兄弟俩性格很不一样,学习进度、方式也很不同,但是在中文学习这件事上,他们按照各自的节奏稳步前行,因为从一开始就参考学堂规划,所以没走过弯路。

小X中文自我介绍点这里

小X德语自我介绍点这里

一路走来,爸妈的分工和心理上经历过变化和调整。比起完成进度,爸妈更关心兄弟俩关心的问题,以及是否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次我有幸邀请到XJ的爸爸妈妈(以下分别简称“XJ爸”和“XJ妈”),重点聊聊在中文教育方面,如何顺应兄弟俩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各自的优势?父母如何从担忧焦虑和情绪漩涡中走出来,开始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作为二娃家庭,XJ一家又是如何安排时间、安抚情绪,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兄弟俩相互促进的现状的?



01 二娃家庭,俩娃总是很不一样


愿闻:这大概是常态,二娃家庭,俩娃的性格总是很不一样,使得父母这些年在老大身上积累起来的经验,往往无法直接在老二身上施展,面对老二,还得重新摸索一遍。


XJ妈:哥哥从小就参加各种课程,一直是打开的状态,他很愿意接纳新东西。在家会显得内向些,但其实很愿意跟人打交道。哥哥外表看上去安静,因为一直以来专注力很好,所以特别静得下去。但同时,精细和大运动方面也都发展得很好,所以其实哥哥是动静结合。

弟弟总是跟他熟悉的人在一块儿,在家里很外向,思维发散,语言发展比哥哥超前。你问他问题,他比较会扯,故意回答一个相反的,或者是说一个不常规的想法。经常把我们逗乐,堪称家里的气氛调节担当。而哥哥的思路比较常规,会顺着你的方向走。

不过弟弟在外面就会比较内向,会不愿意表现,在集体中不想别人听到他的声音。

有一次我带哥哥参加一个半小时的手工课,哥哥第一次就能一个人参加,配合度也很好。弟弟也试过一次,他就到处在走在看,当时是4岁差两个月,老师建议他大些再来。


愿闻:也许弟弟目前正处于一个阶段,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会比较放松,而在外面有很多事可以观察,就会比较多地思考而不是开口。

兄弟俩性格上的不同,是不是也会体现在中文学习的方式和进度上?


XJ妈:哥哥因为静得下来,3岁的时候就能自己翻书看一个多小时(后来因为保护眼睛,看半小时书会让他出去玩一下),学习15分钟对他来讲问题不大,所以哥哥3岁半就开始系统识字,4岁4个月学完《四五快读》,4岁在学堂第一次参加故事剧场就能一个人把故事完整地读下来。

弟弟是在满4岁之后才开始系统识字,与哥哥第一次在学堂故事剧场读故事相比,同期的弟弟还在学《四五快读》第一册,离完整地读故事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弟弟开始得迟一点,学起来却是比当年的哥哥要快。

上次度假回来后,哥哥翻出《四五快读》第一册,在弟弟面前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弟弟很震惊,两个月后开始学《四五》时很有动力,一开始一口气学五课,后面一天学两课,一方面是识字敏感期到了,另一方面也是被哥哥刺激到了。

识字方面,哥哥弟弟都不是喜欢指读的孩子,但在开始系统识字前,兄弟俩发出的都是同样的信号,就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他们会指着书里的字词问我这是什么。

哥哥开始得早,弟弟进度快。以前亲子共读只看图,现在弟弟看到自己认识的字会说出来。



02 家有俩娃,父母关注度减少,兄弟间激励来补


愿闻:兄弟俩的确不一样,而且妈妈能分给俩娃的关注度和时间其实也不一样。毕竟老大有一段独享妈妈的时间,妈妈能随时关注到哥哥的发展,及时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而老二永远都需要和哥哥分享妈妈,而且因为有了带老大的经历,像识字启蒙这样的事妈妈也会比较有信心,觉得不必着急开始。不过,虽然妈妈的关注度减少,却有兄弟间的相互作用来补充,而且引导得当的话,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XJ妈:是的,养俩娃虽然辛苦,但有优势的地方是弟弟会被哥哥带动。比如疫情期间,全家都在家里,那时候哥哥4岁多,在学一年级语文书,弟弟才2岁,看到哥哥在读《上学歌》,也一起读,因为是朗朗上口的儿歌,弟弟也学得特别好。还有二年级下册的绕口令《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弟弟都会跟着读,背下来。那期间爸爸在家办公,我带老大学习的时候,老二觉得妈妈被哥哥占了,就要坐到我腿上。我的原则是,只要他不闹,就不抱开,就让他坐在我腿上一起听,想听多少听多少。

当老大学到二年级课本的时候,老二其实很想一起来,比如语文园地里有些话题“你喜欢什么传统的菜?”老二也是可以参与的,但我当时只想着快点把哥哥的任务结束,所以就忽略了弟弟也想参与的需求。其实现在回过去想,如果从头再来一次,我也想给弟弟多分点时间,多给弟弟一点重视和关注。


愿闻:在当时的环境下,你肯定是做了当下最好的决定,现在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以此时此刻的条件,来判断当时的场景,而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遗憾。想给弟弟多一点关注,现在想到了,现在就开始做,这样就是最好的。

我想,很多二娃家庭,在给予俩娃的关注度上,肯定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调整。一般来说,老大的一切都是新的,而且一直往前发展,所以父母会一直需要比较多的投入和关注。这时候往往因为老二还小,他们的需求和老大的不在一个层面上,父母还要专门分身来满足,已经非常不易,所以很难再专门拨时间额外地为老二的发展投入更多。


XJ妈:的确是这样,俩娃小时候,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安抚他们的情绪,因为相互之间会吵架,争关注。还记得弟弟一岁多的时候,不愿意我给哥哥读书。

但是现在他们能够在睡前一人选一本书,谁先刷牙就可以先读谁的书,睡前亲子故事时间,他俩坐在一起看一本书。有段时间哥哥爱看弟弟喜欢的书,是一些简单的书。

比如哥哥4岁时,很爱给弟弟讲《鼠小弟》;4岁8个月学完一年级语文书的时候,就给弟弟读《古利古拉》的故事。

哥哥给弟弟读故事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但兄弟俩的发展并不同步,最近哥哥选《三国演义》绘本,“苦肉计”、“草船借箭”这些内容对弟弟来讲就有些太难懂了,弟弟就会抱怨。弟弟目前还是会选哥哥两三岁时看的书。

这种时候只能是给其中一个娃讲故事的时候,鼓励另一个自己看书,想旁听也可以。


愿闻:情绪处理是咱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的课题。俩娃之间的情绪,娃和父母之间的情绪,还有父母自己的情绪。不过很多时候,先花点时间把情绪处理好了,本来棘手的问题会变得清晰,这有助于专心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我们被情绪裹挟。


XJ妈: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哥哥学到语文书三年级上册时速度变慢,那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紧张,然后他就比较抵触。主要是爸爸忙的时候,我要带着老二来教老大,疫情期间全家都在家里,状态不太好。我有时候就会有点烦。我想哥哥快点,他不想。其实后来想想哥哥最多也就十几分钟在那里不愿意,但当时的我觉得特别漫长,会不耐烦。后来孩子们重新能上幼儿园了,我的情绪释放了不少。

再就是我运动时不小心受伤,做手术休息了半年。爸爸接手,哥哥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那期间哥哥参加了学堂老师和家长组织的《西游记》绘本和《神奇校车》的共读,中间也会读桥梁书。等过了几个月再回过来读语文书的时候,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哥哥又愿意了。

一方面和能力上去了有关,另一方面是那段时间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之前对进度和孩子的状态过于关注,反而让自己陷入了焦虑。当目光聚焦在那一件事上,一点点不如意,就陷入漩涡,就出不来,小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我的焦虑增加了他的抵触情绪。

我受伤后,心态上轻松了,关注点不全在他身上,结果他中文反而学得轻松愉快起来。

我现在情绪都比较稳定。因为想明白了,不是为了完成进度,而是应该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学习中文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只要一直在稳稳地前进就行。

如果一味追求超前,孩子会失去求知欲。

而且也多关注孩子想问的问题。

有一次哥哥学到《牛肚子里的旅行》,我没着急让他学课文,而是先给他看《年级阅读》上讲的“牛有四个胃”的图片,一下子就让他有了兴趣,从这里引过去,再学课文就容易进去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喜欢语文书,而同样的内容放在绘本里就觉得很有趣,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书是用来学习的,一看到那个壳就不喜欢。

如果我们多关注学习进度之外的事,抱着和孩子“一起来学习这本书”的心态,这个过程就变得愉快了。


愿闻:有时候是外在因素迫使我们停下来,看到生活中更多的方面,让我们能够重新看待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时不时地主动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去发现过去被自己忽略的那些方面,放轻松心态,调节好情绪,才有能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有追求,才会对自己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才会看重,因为看重,才容易忽略周围,才会让自己陷入情绪漩涡。所以有情绪很正常,说明有追求。只是任何事不能过了。感到被情绪困扰了,就要想办法调整。

说到追求,可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到孩子的中文教育的吗?



03 “不能被孩子嫌弃”,心理联结离不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



XJ妈:我俩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和我们的父母一起去瑞士拜访他们的朋友。叔叔阿姨和我们父母差不多是同辈,所以家里小孩都有十几岁。叔叔阿姨两人都是精英,工作很忙。孩子小时候没有时间学中文。当时他们跟孩子说中文,孩子都是用德语回复;兄弟俩之间也是说德语;连和我们父母也说德语(我们父母听不懂)。他们很骄傲地感觉自己融入了德语区,有种优越感,话里话外对华人有点看不起。

看得出阿姨也觉得遗憾,她说孩子小时候真的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陪伴。

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想以后我自己的小孩一定不要这样。

当时想的是,我的孩子要把中文学好,要能和我们有心理上的联结,但没想过要学到母语的水平。

后来有了孩子,哥哥3岁刚过,我接触到『愿者闻之』公众号。从那时起,中文目标有了调整,就是要让孩子学好中文,了解文化,把中文学成母语。

我开始真正大批量购书,每天和孩子亲子共读。以前没有想过把古文古诗那么早地接入,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每天和孩子读一点古诗和《论语》,没有走弯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学文言文?点这里阅读

我很同意古文和现代文并行。中华文化很大一部分承载于古文。这也和大语文的思路相呼应。

XJ爸:老婆在认识和行动上比我超前。比如说古文,我小时候也没读过《论语》,所以很自然地想,干嘛要读论语?但是既然我老婆说要带孩子读,那就读,我就听着。那是我工作最忙的一年,孩子的教育全都靠老婆。我只是看着她,不反对的态度。

我俩都是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在我们身边。

XJ妈:是的,不仅是物理距离,而且还有心理距离,所以不能让孩子们嫌弃我们。

孩子会纠正我的德语发音,但知道德语不是妈妈的母语,妈妈用中文懂的很多东西,他还要努力学习,所以不会是一种嫌弃的态度。


愿闻:理解,如果孩子中文不好,那么就会处处以德语来评判父母,而德语并非咱们的母语,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和孩子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越来越难有共同语言,孩子也会更容易产生低看父母的想法。


XJ妈:和孩子之间,除了是妈妈,我也希望是他们的朋友。我自己的妈妈从来不会自上而下地命令我做什么,我们像朋友一样,所以我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也会这样。

XJ爸:说回到古文学习,我感受到哥哥在学习中文时发生的变化,当听到哥哥会说几句《论语》、诗词的时候,我会被感动到。

XJ妈:再比如今天用《从前有座山》桌游造句编故事,哥哥弟弟一起读出来。

XJ爸:有时候遇到诗词,我会给他解释。现代文很直白,对于我来说没有挑战。但是古文,我为了能给孩子解释好,就需要查阅一些资料了。以前学习古文只是为了考试,但是现在不是,我自己学也觉得很有意思,看到一个场景,诗句会出现在脑海里,就会有共鸣。


XJ妈:这两年来我自己也有变化。最开始我带孩子读古文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读进去,只是当作任务来完成,抓进度,就会焦虑。但是读了两年,今年开始读进去了。我觉得我们家是真的养成了一个习惯,就像刷牙吃饭一样,读古文,学中文,已经是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整体氛围比较平和,学习开展也比较顺利。


愿闻:刚才这部分内容爸爸很积极,很有心得。可以说说爸爸在中文教育上的角色吗?你们俩是怎么分工的呢?



04 二娃学中文,爸妈如何分工?


XJ妈:最开始我做的比较多,一岁开始的亲子共读,《四五快读》系统认字,语文书的学习,百分之八十是我来做,爸爸有空会帮忙。

不过最近爸爸参与得越来越多,有空就帮忙带读《论语》、诗经等等。

主要在学堂当老师之后,业务更熟了。以前爸爸在家里是被耳濡目染的那一位,再加上前两年工作特别得忙,没时间。现在他让自己慢下来,反思以前缺了什么,从去年开始把缺的慢慢补起来,比如带娃学中文,教娃弹钢琴,还有全家一起出去玩。


愿闻:爸爸全能啊!还能教娃弹钢琴,厉害厉害!

XJ妈:是呀,爸爸教得太好了,弟弟都抢着学。不过要正经地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跟中文学习一样。前阵子我们去学堂小伙伴家玩,他们也是二娃家庭,无论是中文还是钢琴,我家兄弟俩和爸爸都被激励到了!

愿闻:看上去是在学堂任教的经历让爸爸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我觉得正是因为爸爸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所以才决定来学堂任教,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内在的动力让自己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的中文教育中来。可以请XJ爸顺便说说任教以来的收获吗?




05 带娃学,不如与娃一起学


XJ爸:在学堂做老师以来,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收获。

  1. 我能对班上的小朋友态度都那么好,各种鼓励,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对我家的孩子?我以前对兄弟俩比较严厉,但是现在我会鼓励他们,会经常说:“你们很棒。”这是我的改变。多鼓励,多花些时间,态度的改变让我自己的心情也有变化。我自己也越来越享受带孩子学习的这个过程。

  2. 上课时看到别的孩子的反应,我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得慢。当在课堂上看到别的家庭做的好的地方之后,我自己也有一个学习的方向。

  3. 我在家里原来不管中文,但是当老师之后我对中文的重视程度更高了。我更愿意花时间去深入地研究。我记得以前我陪弟弟上课,在蔡老师课上读《论语》,读错好几个地 方。蔡老师点名我:“爸爸在家里没有读哦!” 但是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我不仅读,而且会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因为小朋友问问题,我得能回答出来,我要知道中间的逻辑。我要能讲出来,“八佾”是什么,节气是怎么来的,等等。 现在我再带我们家弟弟,感到驾轻就熟。


我的体会是,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如果爸妈能够理解得更多一些,能够信手拈来地举出和生活相关的例子,孩子确实会觉得更亲切。而且能够联系《论语》来编日常生活的故事,我自己感觉就很爽。

当老师是我的梦想。我也会尝试不同的方式,来看小朋友不同的反馈。比如我去年没用幻灯片,坐着上课;现在我用幻灯片,站着上课。

我会在课堂上带小朋友做游戏。像大家围在一起模仿“众星拱之”,很有画面感。学《诗经.简兮》时,和小朋友们体会“万舞”的场面。我会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愿闻:你说的我太能理解了,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有收获,当学堂老师这些年来,我自己的收获也是非常大。所以与其说是带孩子们学习,不如说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自己投入了,长进了,而且因为我们的投入,孩子们时不时会反馈惊喜,这种感受非常美妙。

XJ妈:是的,老二看上去上课也不说话,平时也不读。但其实是会的,他会给我们惊喜。就是刚才,说到“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弟弟就随口接了句“吾不欲观之矣”。这是比较生僻的一个句子,但是说明弟弟熏进去了。

最近兄弟俩的《论语》进度刚好有重合的地方。哥哥要看字读,弟弟是靠记忆力。读了一周后,哥哥在读的时候,弟弟都已经背出来了。弟弟在竞争关系中,进步会很快。哥哥会的诗词会很快说出来。弟弟为了和哥哥比,也会努力记,久而久之,也能很快说出来,所以就比哥哥同期要超前很多。

还记得弟弟两岁多,有次我们出去玩,看到莲花、莲叶。弟弟说:“那个是‘莲叶何田田’吗?”我们当时很惊喜,说明弟弟记进去了。诗词对孩子们就像儿歌一样。在幼儿园唱德语儿歌,在学堂唱诗词,大家一起唱很开心。这是语言输入一个特别好的状态。

其实古文并不难,都是父母觉得难,对小孩来讲都是一样的。

趁着哥哥上小学前,我们要回国待一段时间,好好走一走,玩一玩。也会去北京,我们打算去雍和宫,带孩子们看“四大天王”,还要去看“孔子”。孩子们已经很期待了。无论是孔子还是《西游记》,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因为学中文而了解到,所以不会感到陌生。之前回国看到一些熟悉的文化元素,哥哥会很激动。


愿闻:因为熟悉而亲切,因为亲切而更愿意去了解,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是时间安排。

兄弟俩学习阶段不同,时间上怎样安排才能兼顾呢?


06 二娃家庭,学习时间怎么安排?


XJ妈:时间安排会随着兄弟俩的年龄、发展而变化。大致有几个阶段。

哥哥以前是早上学语文,下午读《论语》,读完出去玩。

后来哥哥早上起来看一个小时绘本。

再后来是早上听一个小时《西游记》。学语文书就在晚饭前后。

学语文书的时候,我们经常是一拓展就超过15分钟,感兴趣的话会三四十分钟。这部分内容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其他内容时间上就会少一点。

古诗文在睡前绘本前。晚上状态很好。睡前翻开《千秋好诗词》会读上十几首,弟弟也跟着读,觉得哥哥会,我也要会。所以古诗词部分,弟弟跟着哥哥学了不少。

弟弟是上个月才开始学《四五》,系统识字。睡前亲子阅读前读诗词。

4岁之前让弟弟来学习,他会躺地上,说我不要。现在年龄到了,我也会给弟弟单独的学习时间。对于二娃家庭来说,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给老二单独的学习时间,这样的安排是有必要的,不能忽略。


哥哥习惯早起,基本上一睁开眼睛就起来了。我有时候早上5、6点就看到他已经起来了。

而弟弟几乎从来没有早起过,不用上幼儿园的日子会一直睡到9点,所以早上就是我和哥哥单独相处的时间。以前我会给他读一个小时绘本,后来他会自己看《神探狗狗》,画画



五岁到六岁那一年里,哥哥每天6点半起来听《西游记》,听到7点半,废寝忘食。用的是凯叔的人偶播放器,100多集故事反反复复听了差不多一整年。每天把人偶放在口袋里一直听,特别着迷,播放器都被听坏了。我们准备回国后再买一个给弟弟听。

六岁之后哥哥开始晨读,先是朗读语文书,经过几次尝试和调整之后,目前主要是诵读诗词、《诗经》和《论语》。大声读出来跟自己默读,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说到他朗读过的诗,他就很熟。而弟弟起得晚,根本没办法在早上学习。但是弟弟晚上状态特别好,晚饭后读绘本前,我会单独给他一段时间,他就很积极,看到哥哥等着,他在学,他感觉很好。他学习的时候,哥哥就自己看书。等到睡前亲子共读的时候再一起。

现在除了学语文书,也会尝试让哥哥读桥梁书。一开始他不愿意,我会立刻很反感,但是现在我会和他商量。我调整了心态,明白不能期待小朋友太多,而是要循序渐进。

之前他不愿意读《青蛙和蟾蜍》,但是某天我给他试读了一点,他觉得挺简单,就开始读了。然后很快就读完了。

自己经历过就不同了。我受伤之后,意识到有些事情不要看那么重,不能跟别人比节奏,自己也不能把时间表框起来,因为不是时间支配你,而是你支配时间。

愿闻:哥哥早晨能自己安排真是特别好。他听书的时候会同时干别的事吗?

XJ妈:听书的时候,不干别的事,很沉浸于他的世界。他可以一直听,听上一个小时。

愿闻:听书是非常好的中文输入方式,尤其是家有俩娃,如果孩子喜欢听书,那么其实可以帮父母赢得时间。能分享下哥哥听书以及入门《西游记》的经验吗?


07 听书和入门《西游记》


XJ妈:先说入门《西游记》吧!

快5岁时哥哥参加《西游记》绘本中华故事共读,不到5岁就读完了,除了生僻的字,很好上口,情节也比较简单。满5岁时,我读《绘本中华故事》给他听,但他更喜欢听《美猴王系列丛书》,因为内容更多,讲得更细。我就给他读《美猴王》这套,从暑假开始,每天读半小时,读了半年。那段时间他完全被吸引,不看别的书。

弟弟也配合他看了半年的《美猴王》。(关于《西游记》版本点这里阅读

之后我们买了“人偶”给哥哥,他听凯叔讲《西游记》,会模仿凯叔说话。

弟弟跟着哥哥,会问很多细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紫金葫芦孙悟空进去了却没有化呢?银角大王身边的随从叫什么名字?

哥哥都能回答出来。

学语文书的时候,我们每个字都会至少组两个词。哥哥组的词几乎都是从《西游记》里来的。

像“斑点”的“斑”,他组的是“斑斓猛虎”。遇到“锦”,他组“锦襕袈裟”。看到“荒芜”的“荒”,他说“荒郊野外”

语文书中学到“雷云拍着大手”,拟人手法。哥哥联想,说:“我知道,妈妈,天上有雷公电母,雷公就会拿着锤子敲打,电母会拿着闪电……”

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他说:“我要吃个精光。”

还会说:“我琢磨着弟弟没有换尿布,应该给他换个尿布。”


再来说听书吧!

哥哥3岁多的时候,听“牛听听”。主要听单个绘本,比如《憋不住憋不住》。凯叔的声音很搞笑,吃饭的时候反复听。也听我们给他讲过的绘本。

系列故事像《西游记》和《神奇图书馆》,主要在来回学堂的路上以及度假路上听。

听书都是他自己想要听,不用我规定。

平时玩的时候最多放放古典音乐,听书时很专注,不会边玩边听。

哥哥干什么,弟弟就跟着打酱油,也是在接受熏陶。

除了听书,哥哥还很喜欢看滇西小哥的视频,一周看一次。


愿闻:哈哈!多元化的文化输入,挺好。

讲了很多关于中文输入的情况,可以说说中文输出方面你们都有哪些心得和经验吗?



08 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一起玩


XJ妈:写字对哥哥来说还早,我说说表达吧!去年学堂有家长组织孩子们练习表达,分“日积派”和“月累派”,哥哥参加了“月累派”,一周一次,大部分话题基本上是一两次、耗时几分钟就录完了,少数话题如“以前,现在,未来”时间工具,比较久一点。(了解“10个表达工具”点这里阅读;了解《我们的中文表达训练(初阶)》点这里阅读

再加上参加《神奇校车》和《西游记》绘本共读,对表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共读过程中都会要录音,还要提问题和小朋友互动。

哥哥挺愿意表达,不过主要说细节,不会去概括,叙事一样,把事情详细地说出来。


愿闻:孩子们刚开始表达主要是复述,这很正常。概括是一种能力,要理解吸收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提炼出来,这不容易的,一步步来。


XJ妈:哥哥表达训练的时候,弟弟也会在旁边跟着练习。

平时哥哥除了直接练习表达之外,也会跟我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比如幼儿园听到的故事,他突然想起来了就会跟我说一段,记得比较清楚的都能把细节说出来。

哥哥第一次在学堂故事剧场完整地给大家读的故事是《听说小猪变地瓜》,现在想到了还会讲,还有别的他讲过的故事,想到了也会讲。因为他挺乐意讲故事,所以就没有再特意让他练习复述了。

愿闻:是的,讲故事的时候就是复述,哥哥能主动做,的确没必要再额外专门练习。

兄弟俩的中文发展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进度其实都挺快,系统教材语文书学习完全可以稳稳地来,有时间可以多多课外阅读,多多和小伙伴们用中文讨论。对咱们学堂中文母语社区,有什么想说的吗?


XJ妈:觉得非常好,非常愿意支持,希望小伙伴课后也可以更多地一起玩。

平时哥哥从幼儿园放学,一路走回家都会遇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游戏场我听到他和他朋友聊天,说:“我会说三门语言。”其实英语哥哥就只会一点点。

他朋友会要他教自己中文。

在幼儿园,他会教他的老师、朋友一些简单的中文词。

来我们家玩的德国孩子,来的时候用中文跟我说“你好”,走的时候跟我用中文说“再见”。

他跟他的朋友说自己会读很多绘本。

男孩子的圈子里,要有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去展示。

他会说:“我中文很厉害,我运动很厉害。”

愿闻:所以哥哥中文好,让他很自信,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会以自己中文好为荣。而且在学堂,大家都努力学中文,也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学好中文是很平常的事。

接下来可以说说兄弟俩德语发展的情况吗?


09 兄弟俩德语发展如何?


XJ妈:哥哥13个月开始上半天托儿所,到下午1点半。那时他中文已经开始说简单的词语。

老师给我的反应是他很专注,愿意自己一个人玩。我希望他多参与社会性的活动,多和别人说话,玩桌游。

3岁前主要说德语词语,唱德语歌,以及像“Ich bin da(我在这儿)”这样的简单句子。当他自己玩的时候,老师不会去打扰,他一个人能玩半个小时。

3岁后开口,但因为疫情爆发,没法规律地上幼儿园。有的中国小朋友在疫情期间德语会退步,但哥哥正好相反,因为我们隔壁住着一个德国小哥哥,比我家哥哥大一岁半。疫情期间天天串门,上午完成学习任务,整个下午都在玩。有了练口语的小玩伴,哥哥的德语突然爆发,所以那段时间哥哥的德语进步主要靠跟隔壁小哥哥天天玩。

3岁前在托儿所,哥哥没有固定的好朋友。3岁时换了幼儿园,是全天的,而且这家幼儿园不按班级分教室,而是有七八个功能房,其中有一个房间可以做化学物理实验,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房间用来做手工和举行集体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功能房,自由玩耍。花园也特别大,整个幼儿园可以玩和探索的东西特别多。

换幼儿园之后,据老师反馈,哥哥更自信了,会和更多小朋友交流,也会和小朋友疯玩,但是他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做手工,可以做很久。

今年9月哥哥要上小学了,所以年初的时候参加了入学语言测试,总体不错,就是语法方面有欠缺:不说从句,不说单复数。所以现在会参加幼儿园的语言支持项目,周三到周五,每次50分钟。

弟弟不到4岁的时候就开始说从句了,所以语言超前不分什么语言,中文德语都是。

我之前受伤静养期间,每天都有家庭护理上门,会带兄弟俩玩UNO(一种纸牌游戏),我听到弟弟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说从句了。

弟弟是两岁半才去的托儿所,和哥哥当时不在同一家,也是半天,到1点半。学到一个新词,回来就会跟我们说。比如“Guten Appetit(好胃口)”,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就会说。弟弟每天都会有反馈,德语没什么问题。

3岁换到跟哥哥一个幼儿园。他只跟好朋友说很多话,对老师沉默,不想跟大人交流。

而哥哥需要帮助的时候会跟老师说话,也可以在班级晨会时给大家展示自己去哪儿玩。


我们的邻居基本是年轻家庭,所以很多小孩子,几乎都是德国人。天气暖和的时候经常有小朋友找兄弟俩玩,大家都在同一个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时候,弟弟很喜欢去哥哥那组观望哥哥。

弟弟喜欢看哥哥,模仿哥哥,哥哥喜欢“打压”弟弟。但是幼儿园老师说,他俩并不一起玩。

哥哥跟大小孩玩,弟弟跟女生玩,有同组的女生,还有大女生。不仅在幼儿园玩,放学后也会一起玩,明天就有一对姐妹邀请弟弟。

我觉得如果能经常跟本地小朋友约着一起玩,是提高德语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找德语母语的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和他们玩玩游戏,说标准德语。

比如我受伤在家那半年请的家庭护理,经常跟弟弟哥哥玩桌游,说德语。

中方父母还是要坚持和孩子只说中文。我们儿医也是这样建议的,甚至说德语书都不要读。

当时我们在家就不读德语书,只买了点读笔。

但是有的小伙伴家里,是会读德语书的。对此我有点不好把握,不知道到底能不能给孩子读德语书。


愿闻:我觉得这位儿医之所以这样建议,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孩子们被非德语母语的口音、错误的语法带偏了,等后面再要去纠正会很难。但是像小X和小J这样都是从小就一直在德语母语环境中,听德语母语人士说地道的德语,家里只说中文,这让他们已经有地道的德语母语口音和语感。那么之后,他们听我们说带口音的德语,并不会被带偏,就像咱们都说中文,但都还有各自的口音,而我们也不会因为听了彼此带方言口音的中文,就变成了对方的口音而忘掉了自己本来的口音对吧?所以说,当孩子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德语母语体系之后,再听我们说带口音的德语,也不会变得和我们一样。

但是毕竟咱们在家只说中文,孩子们的德语词汇量跟同龄本地孩子比,一般来说会有差距,那么这时候除了在幼儿园参加语言支持项目之外,我们在家里为孩子们读一读德语书,用来增加词汇量和积累语感,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在读德语书的时候,咱们只读原文,不试图用德语去解释,因为可能我们的解释会不够地道。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你刚才说的这位小伙伴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儿医一概而论地说家里不要读德语书,估计也是担心父母不好把握这个度,读着读着就开始跟孩子说德语,那就弊大于利了。

咱们继续回到兄弟俩的德语发展情况吧!


XJ妈:的确。在儿医那里例行检查的时候,发音、听力这些方面,兄弟俩都没有问题。

有段时间哥哥词汇量不够,会经常问我,这个用德语怎么说,因为他在幼儿园会想要分享。我就告诉他德语词怎么说。说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避免夹杂德语,我会说一句德语,再说一句中文给他听。

愿闻:是的,如果家长习惯性地在说中文的时候夹杂德语词,孩子们会不知道一些常见词的对应中文怎么说,而且会习惯于说中文时把德语词嵌在里面的这种说法。这样的语言习惯不利于与人沟通,尤其是当遇见不会德语的中文母语人士,甚至会由于沟通上的障碍导致心理上的隔阂。这个问题刚开公号不久的时候我就分析过一篇(点这里阅读)。

但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家里没有或者对中德家庭来说只有一半的德语环境,在德语方面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

我在整理一本面向中德双母语孩子的小学德语词汇书,按年级分,目前正在整理的是一、二年级的德语母语词汇书。既有这个年龄段德语母语孩子须掌握的词汇,又有中文解释,方便中文母语家长带孩子使用,而且也能帮孩子把中德双语词汇对应上,补充齐。

目前正在试使用阶段,争取今年出版,希望可以帮到更多在德国成长的华裔孩子。

最后,可以说说你们带孩子学中文这些年来的改变或者收获,以及接下来的计划吗?



10 有哪些改变和收获?对未来又有什么计划?


XJ妈:最大的两个收获,一是中文学习在我们家已经生活化、常态化,我们不再把中文当作特别任务去做;二是意识到读书不是赛跑,不能以快慢决胜负,所以希望小孩在读书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每次读都能有自己的理解,我不希望把他们框起来。我希望他们能问出我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然后试着自己去找答案。

比如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解释和拓展,这是我们的解释,我也会问“你怎么想”,多和小孩平等地探讨。


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的改变。父母心态平稳,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多看看孩子整体的进步,不要执着于某一个点,而是有全局观。

孩子们读的绘本,我小时候没有读过,和他们一起读的过程也是弥补了我小时候的缺憾,自己也跟着孩子们一起成长。

很喜欢《幸福的种子》,你想传递幸福和价值观,当他们坐在你腿上,听着你的声音时,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实现了。亲子共读是专属我们的心流的时间。给孩子们每读一本好书,就是种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

有了娃,自己就打开了不同维度的人生。有两个娃,则是给人生增加了更多的体验。

有泪,有辛苦,甘之如饴,因为幸福不会缺席。


我对哥哥的计划很具体,希望他坚持晨读,期待他突破自主阅读的瓶颈,接下来也会继续参加表达训练。

第二个计划是给哥哥读一些长篇故事、小说。有老二之后,哥哥就又回到简单绘本,给哥哥读长篇的机会不多。

之前一直遵照儿医的嘱咐,不让孩子们用电视学德语,我家兄弟俩到现在几乎没看过电视。当时儿医说,如果小孩不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看电视会更容易让他们看画面,真正学到的知识和语言是非常少的。现在我也打算逐步找一些优质的节目来给孩子们看。希望以后能一起看懂脱口秀、小品。

第三个计划是接下来在国内的这几个月里,看能不能把《三国演义》给哥哥读一读,看一看。

最后,我想对二娃家庭说几句。

二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哥哥会的,弟弟说我也要会,会相互促进。达到这一步,要经历磨难,但是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实现。


当孩子造句说出“我站在帆船上,感到一股温暖的风吹过来”……

当哥哥弟弟开心玩组词游戏的声音传到你耳朵里时……

弟弟:“‘地’什么?”

哥哥:“地板。”

弟弟:“Dinosaurier(德语词,意为恐龙,第一个音节发音和“地”一样)”

哥哥弟弟:“哈哈哈!”

当孩子说出让你为之动容的话时……

妈妈:“从温泉里看到的雪山更美,还是滑雪的时候看到的雪山更美?”

弟弟:“你最美。”

会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一家人的心能一直联结在一起,多美好!


愿闻:哥哥弟弟之间太有爱了!弟弟情商太高了!很感动。

这次的访谈就到这儿了,非常感谢XJ妈和XJ爸真诚的分享!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21 views0 comments

Komentarz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