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uyt992323

看到孩子们满脸自豪的样子,这个点燃内在动力的方法看来有效果!

(文末有彩蛋)一个简单好用的点子分享给你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49篇原创分享,于2021年3月7日首次发布,全文约5200字。


一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讲为什么我们不能指望用物质奖励来帮娃建立学中文的内在动力,而是从精神层面着手,每天都可以做些什么。(原文点这里阅读

这一年里,在不断学习和更多实践的基础上,我又有了新感悟,今天就接着“激发内在动力”这个话题,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和大家聊聊。

先从目标说起。



01 分解长期目标


今年(2021)年初我写过一篇讲目标和优先级的文章,不少群友反馈,虽然早就认可目标和优先级的重要性,但静心读文章对理清思路还是很有帮助。

海外带娃学中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既不能依赖大环境,又不能靠学校,主要阵地在家中,对孩子、父母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明确大目标以及这件事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优先级是第一要务。(为什么?点这里阅读分析

我们常用“登山”作比,说带娃学中文就好比伴娃攀登“汉语高峰”。

初次攀登一座高山,朋友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地图和自己爬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地图上看着清晰明了的路径,但是当我们真的踏上去,走一段之后,如果没有明显的地标比如一处景观、一座建筑帮助定位,常常会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哪里,离目标多远,还需多久能到。进而担心脚下的路正确与否,甚至对自己是否真的能到达目的地产生怀疑。

毕竟,大多数山路不像缆车索道那样直上直下,既无岔道迷惑,也无大树遮蔽,一路从山脚通到山顶。

山路往往是盘旋而上,忽而左转,忽而右拐,再加上沿途各种植被遮挡视线,让人一眼望不到山顶,看不清前进的道路,有时甚至连辨别方向都成问题。

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山路划分成若干段,每隔一段距离立个亭子或是其他什么地标,取个名编个号,这样登山者就不必因为望不见云雾缭绕中遥远的山顶而焦虑,而只需盯住并不那么远的下一个亭子或地标,先集中精力走到那里。

有了这些“亭子”,我们能轻松知道自己在哪里,能清楚地看见下一个目标,不容易偏离主道。数数已经到过几个“亭子”,也很容易量化在这漫长登山路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因为把目标锁定在下一个“亭子”,而每个“亭子”都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由此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登山也没那么难嘛!

这些“亭子”对应到汉语峰上来,就是学中文短期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我们带娃攀登汉语峰,山高路远,很有必要在路上盖一些“亭子”,即: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的阶段性目标。



02 短期阶段性目标怎么定?


还拿“登山”作比。立亭子大有讲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数量要合适。

“亭子”不宜过少。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如果亭子太少,走老远的路都看不见一个,我们仍会云深不知处,仍会觉得前进的道路漫长无比,仍有可能在到达下一个亭子之前就早已放弃或者误入歧途而不自知。所以说亭子太少,没法起到帮助定位的作用。


但“亭子”也绝不是越多越好。

若“亭子”过于密集,试想一路上设置几百个亭子并编上号码,确实能让我们知道身处何处,但问题是,一想到前面还有几百个亭子等着自己,我们很难因为已经走过的那几十个亭子精神抖擞,信心满满。没亭子时山顶又高又远,让人觉得难以企及;亭子又多又密的话,还是让人觉得怎么走也走不完,离目标的距离替换成了亭子的数量,登山烦累难的心理感受却不相上下。


二是难度上要恰到好处。

在哪里造亭子,要依高度和山势而定。如果某处视野与之前大不相同,爬到此处即能让人领略之前不曾见过的风光,那在此造亭子就很有意义。

此外,两个亭子间的距离并非一成不变,关键要看爬这段山路所需付出的努力,如果山路又陡又滑,距离就可以短一点,让人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攀爬后能到一个亭子歇歇脚、缓口气,回顾自己刚走过艰难路段体会自豪感的同时,也为下一段征程积蓄力量。

简言之,短期阶段性目标既要能有效起到项目进度管控的作用,又要能体现阶段性的成果和价值,这样的目标在人心目中才够有分量。



03 实现小目标之后,我们能做什么?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出自《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 by Dan Ariely)书中的有趣实验,作者丹˙艾瑞里对经济学和心理学都很有研究,书中解释了生活中种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的任务本身并非重点,他们只需要用鼠标将电脑屏幕左侧的圆圈拖到右侧的方框里。一旦圆圈被拖进方框,它们就会从屏幕上消失。原来的位置又各自出现新的圆圈和方框。

实验员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励参与者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拖圆圈,并在实验结束后,用所拖圆圈数来衡量参与者的努力程度。


实验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实验开始前,参与者得到5美元。实验员告诉这些参与者,5分钟后电脑屏幕显示任务完成,他们就可以离开。因为支付了酬金,所以希望他们努力完成任务。

实验员对第二组参与者提出了同样的任务和要求,不过,给他们的报酬只有50美分

第三组:实验员只是请参与者帮个忙,根本没提钱的事儿。


这几组的努力程度如何?

结果是:得到5美元的参与者平均拖了159个圆圈,得到50美分的平均拖了101个圆圈。和预期相符,得钱多的参与者受到的激励更大,第一组比第二组努力程度高出大约50%。


没有报酬的那一组情况又如何?第三组参与者比第二组中那些拿钱较少的参与者干得更差劲吗?

结果是,他们平均拖了168个圆圈,比前两组都要多。


这是怎么回事?

书中还给出一个例子:大多数律师无法接受低价为需要帮助的退休人员服务,但当同一批律师被问及是否愿意免费为需要帮助的退休人员服务时,绝大多数律师竟表示同意。


一分钱不拿还要倒贴时间怎么会比获取低报酬更有吸引力?

再留意下,你是不是发现周围很多人对待事业比对待赚钱时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说到这儿,有必要祭出两个概念: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我们生活的世界受两套体系主导,一套是社会规范,另一套是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基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交需求,它包括人与人之间友善的请求:你能帮我接一下娃吗?你能帮我收一下包裹吗?它一般不以即时回报为目的

市场规范则截然不同,市场规范的本质是交换。它界限分明,不存在情谊。报酬、价格、成本、利润……市场规范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即时偿付

了解了这对概念,上面的实验结果和律师的反应就不难理解了。

一旦提及金钱,实验参与者和律师用的是市场规范,会把报酬与行业标准等心理预期值相比较。不涉及金钱时,他们用的是社会规范。


回到本节开头的问题:孩子们实现小目标之后,我们能做什么?

当然是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实际操作却大有讲究

上述实验和例子对我的启发是:当孩子们实现了短期阶段性目标后,如果咱们父母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实际上是开启了市场规范。此处的物质奖励包括但不限于一包小熊糖、一盒乐高积木、一集动画片、一张钞票、一次旅行……

物质奖励由于其市场规范的特性,价格谈拢即可促成交易发生,短期内立竿见影的效果的确很容易让父母动心。不过它的本质,是将实现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变成了用以交换的筹码。有筹码就有谈判,有交换就有期待。

从此,孩子们依据物质奖励的吸引力大小来决定中文学习的努力程度,那都是预料之中的事。而且一旦开启了市场规范,可以说走上了不归路。等到市场规范失效的那一天,要再想回到社会规范,只怕是难上加难。怎样用物质奖励一步步摧毁孩子的内在动力?老文章里已经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点这里阅读

有人说,孩子在学校或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祖父母专程赶来送礼物给孩子,这样的做法似乎并没有“惯坏”孩子们,反而还能给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看完下一部分你就知道了,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祖父母这种偶尔为之的做法事实上并没有开启市场规范,相反,此处的礼物更多地是表达祖父母对孩子努力的认可,而孩子也不是为了得到祖父母这份礼物才付出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的行为还处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仔细体会,你会发现,这与上面所说的物质奖励不是一回事。

那么,不用物质奖励,又如何让孩子有动力去完成短期阶段性目标呢?咱们父母总不能跟上面实验和例子里的那样,跟孩子说“帮我个忙”吧!



04 怎样用好社会规范?


原则一样,具体的操作却有所不同。

社会规范在上文的两个例子中,激发了参与者和律师助人为乐的意愿。

而在学中文这件事中,我们要激发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我要登上下一个亭子”的意志。


如何激发?

我们的方法:一份用心制作的证书和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证书颁发典礼。

证书代表认可,将付出的努力可视化,让孩子和父母都看到过去这段时间里孩子取得的进步。在肯定过去成绩的同时,证书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孩子,你能行!看,你努力的样子多棒!”

颁发证书的仪式即是一个认证过程,在最亲密的家人、小伙伴面前,孩子接受证书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自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多年后回忆往昔,孩子对付出努力的艰辛不一定还有印象,但是当年在众人瞩目下接过证书时心跳的感觉大概率还会留存于脑海。

我们贯渊学堂(有关学堂的更多信息,点此处阅读相关文章在两年前就考虑为孩子们颁发证书。我们计划在课堂上,在小伙伴和家长们的瞩目下,在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声中,孩子走上讲台,发表感言,而后从老师手中郑重地接过证书。

由于疫情,颁证书的实施被暂时搁置。不过最终,在上学期末,我们通过事先邮寄、在线颁发的方式圆满地完成了操作。给孩子们带来惊喜的同时,颁奖典礼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在“登山”路上的位置,也看到小伙伴们都在哪里。

证书上,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7面旗子,每一面旗子代表不同的阶段。已经走过的路段,会插上小红旗。无色的旗子则代表还没到达的地方。不少孩子当即表示要插上更多小红旗,一步步登上山顶。

为了让读者朋友有直观印象,下面附上小小鸟的证书:




05 颁发证书有哪些注意事项?


证书颁好了,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但是证书也不能随便发。我总结了几下几点,供各位准备给娃颁发证书的爸妈参考。


1)证书颁发不宜太频繁

证书不同于每日小结、一周学习情况总结和每月学习报告。尽管上述三种形式的回顾总结也都可以让孩子的努力可视化,但还是有本质区别。

按时间颁发的纸质可视化结果,更确切地说是阶段性报告或总结,而非证书。

证书的核心应当是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认证。

证书作为证明荣誉的专用文件,有着更为强烈的激励作用,更具庄重感,含金量也应当更高。


2)证书颁发也不宜太少

含金量高也不代表证书的获得要难于上青天,还是那句话,理想的短期目标最好定在孩子努努力、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高度,毕竟我们给孩子颁发证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认可他们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那怎样的频率比较好?


3)证书的颁发宜与短期阶段性目标相匹配

建议证书的颁发与实现阶段性的短期目标挂钩。频率上以一年一两次为佳,最多不超过三次。

我们的做法是将完成学前识字教材(如《四五快读》)作为第一个短期目标,之后把部编版小学语文书按年级分为六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攻克阅读关这第一座山峰上,总共有7站,孩子每完成相应的学习,即可获得在对应那站插上了小红旗的证书。

我们的总体学习进度和证书颁发频度安排参考如下,具体操作时可酌情调整。

  • 4岁起用最多一年时间完成学前识字教材,并获得一张证书。

  • 5岁起用一年时间学习小学语文一二年级课文,期间得到两张证书。

  • 6岁起用一年时间学习小学语文三四年级课文,同上,一年获得两张证书。

  • 7岁起用一至两年时间学习小学语文五六年级课文,相应地,一年获得一至两张证书。

  • 8岁结束之前攻克阅读关,中文水平达到稳定高度。(为什么8岁结束前中文水平需达到稳定高度,点这里看双语协调发展模型和详尽的分析



06 总结


  • 激发孩子学中文的内在动力,应摒弃物质奖励手段,宜使用精神鼓励方式。

  • 将又大又远的长期目标分解为孩子看得见、够得着的短期阶段性目标,会让努力更有方向,行动更有力量。

  • 实现短期阶段性目标之后,立竿见影的物质奖励很可能从此开启市场规范,让中文学习成为孩子与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把孩子推上失去学习内在动力的不归路;一份精心制作的证书和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证书颁发典礼,则能在社会规范内让孩子体会自豪和成就感的同时,让远大的志向在他们稚嫩的心间萌芽。

  • 有分量的证书,不宜过于频繁地颁发。与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季度学习总结和报告不同,证书作为证明荣誉的专用文件,更具庄重感,含金量也更高。

  • 获得证书的门槛也不宜高到孩子们直接选择放弃努力。

  • 建议证书的颁发与实现阶段性的短期目标挂钩,一年一两次,最多不宜超过三次。

  • 我们贯渊学堂的证书上,第一座攻克阅读关的山峰有7站,分别代表完成学前识字教材和部编版小学语文书1-6年级课本。


愿孩子们都能获得内在动力,勇攀“汉语高峰”!以下福利分享给愿用简单行动继续支持“愿者闻之”公号发展的读者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学完学前识字教材《四五快读》,或者部编版小学语文书某个年级的课本,你只要转发任何一篇『愿者闻之』公众号的文章到朋友圈截屏发给“愿者闻之小助手”(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请在48小时内保持朋友圈对小助手可见),并向小助手提供证书上需要出现的姓名,已完成阶段及日期(例如:小小鸟,于x年x月x日完成了《四五快读》或x年级语文课本 的学习),小助手即会在48小时内通过朋友圈确认后,将一份定制证书电子版赠送给你。

证书式样如下: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46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