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道理都懂,能力也有,明明可以,孩子为什么还是不主动?

认为孩子是态度问题的父母请举手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15篇原创分享,全文约3400字。 


最近一直想写篇文章,说说我的一个感悟,那就是:教育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不是说一次做到了,后面就都好了。不仅对中文教育是这样,对一切教育皆如此。

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咱们父母有太多心塞的时刻,下面随手列出的场景,你有几个似曾相识?(插一句,从上一篇文章开始,大家可以在文末给我留言了,很高兴我的公号有了这个功能,也很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场景1

“这你不是会的吗?怎么还没完成?就知道拖延,你以为拖时间能把任务拖没吗?都几点钟了,还不赶快专心做?!”


场景2

“之前不是能做到的吗?怎么又不行了?你好好想想之前都是怎么做的!”


场景3

“还没完成任务是吧,不开心是吧,都是自找的!你上次很快地完成任务之后,玩得特别开心你还记得吗?你当时还说以后都要快快完成任务,后来有几次做到过?!太让人失望了!”


场景4

“你明明可以的,但怎么一点都不主动呢?!还尽想着逃避!每次都要我管的吗?我一不看着你就偷懒?!怎么想的?你这是为我在做吗?”

……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是能力的问题,因为之前不是做到过的吗?也不是不懂的问题,他们不是说起来一套套的吗?要是没能力,怎么可能做到?要是不明白,怎么能讲得头头是道?既然能力是有的,道理也都明白,却没做到,那只能是态度问题了!我们觉得孩子是有意不做,故意气人。于是我们经常是越想越生气,越说越崩溃!

事实果真如此吗?

  


01

能做到,曾经做到,不代表

下一次还能自然而然地做到


有太多的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从来不是说一次做到了,就次次都能做到,终身都能做到。根本没那样的事。

要按照“一次行,次次行”的逻辑,一朝奥运夺冠,岂不是能届届蝉联?职业音乐演奏家一旦练成,何须继续每日苦练维持?商界巨头又怎会陨落,有一代产品的成功,就该有第二代、第三代……直至千千万万代。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又怎会终结?曾凭借文韬武略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怎会有崩塌落寞的一天?

显而易见。再强壮的运动员,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巅峰时刻。

再天赋异禀的音乐演奏家,如果不再花时间练习,也难以维持演奏会上完美的呈现。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我们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次做到了一件事情,就代表以后每次都可以自动做到。事实上,我们还是要不断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一次次地做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注入能量去维持的过程。

当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自我维持能力的时候,教育便是一股重要的外力,在孩子一次次做到的过程中,成就感则在慢慢地孵化出孩子的内驱力。

一般来说,孩子长大后就不再需要这股外力,那时他们已经发展出自我约束力。

实时地提醒和约束自己,其实人一辈子都需要这个力。只不过,长大之后,我们自己负担起了这部分责任。

而成为父母之后,我们不仅承担着对自己的,而且还要承担起对孩子的提醒和约束,这部分便是教育。所以说,教育怎么可能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呢?在孩子真正形成一套能够自我维持的过程之前,我们任何时候都无法完全撤掉我们对他们的外力支撑。

即便孩子们长大了,可能在学习方面不再需要我们的外力支持,但是在人生经历方面,必要时刻还是会需要我们适时地提供引导,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先不展开。

总之,教育不是一竿子买卖,而是不断往复的过程。就像题图里黄道婆发明的古老的投梭织布机,要不停地来来回回地扔梭子,看似不断地在原地重复,实际上,结实的布匹、美丽的锦缎正是在这枯燥难耐的千万次来来回回中,在一点一点肉眼几乎难以辨识的细微变化中,逐渐形成的。这个朴素的道理,值得咱们每个父母仔细体会,经常提醒自己,在随着梭子不断往复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得住性子。



02

峰值和均值,不可混为一谈


日复一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点滴的积累尽管小得让人难以察觉,但在一来一回不断地往复中,早晚会让人看见它的变化。

那一刻虽是水到渠成意料之中,但也常常令人感慨万千。

毕竟是之前从来没有做到过,而此时此刻第一次做到了,多少会有成就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于是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于是公号文章里留下了许多励志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片段。

比如:孩子第一次主动拿书来看;第一次享受到阅读乐趣;第一次听书停不下来;第一次完全靠自己顺利完成了共读表达;第一次独立写完一篇作文;第一次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还痛痛快快玩了个够;第一次……

但是我要提醒各位父母朋友,有过这些高光时刻并不代表之后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事实上总是会有不断的反复。一次享受到阅读乐趣,很可能第二天又畏难抗拒了;一次听书停不下来,可能第二天喜欢的人物死了,立刻拒绝再听;一次顺利完成表达,可能度完假回来发现又无比依赖,每个字都要来问,恨不得父母代替他表达……

做到过,只能代表曾经达到过这个高度,意味着孩子具备了这样的峰值能力,既然是峰值,就不可能一直保持,接下来回落很正常。

要能够稳定轻松地达到这个高度,孩子的峰值能力一定是有了新的突破,到了更高的位置,他才能够将此时的状态无意识地轻松再现。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孩子努力踮脚终于实现的第一次,意味着他将峰值带到了那个高度,但一次短暂的峰值,对均值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里,均值可以代表孩子平时比较容易表现出来的状态。显然,均值和峰值是两个概念,不能相提并论。

只有继续提供助力,鼓励孩子不断地努力,一次次实现能力峰值,才会慢慢地抬高他们的能力均值。当均值升高,孩子有了向新高点发起挑战的底气,继续突破,实现新的能力峰值,与此同时,能力均值也在慢慢地上移……这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细水长流坚持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想起很久以前玩过的一个电脑小游戏,叫做“直升机大冒险”,游戏背景是,一架直升机飞进了一个大峡谷的山洞里,洞里很危险,而直升机的方向变化又很灵敏,玩家无法决定直升机的速度,只能通过按“上键”让直升机抬头向上窜(一松手,直升机就会以迅雷之势跌落)。为了让直升机不撞毁或者坠毁,玩家需要灵活反应、轻按上键(因为灵敏),让它避开洞顶、洞底突出的岩石,以及突如其来出现在中间的障碍物。

这个小游戏画质粗糙,大小也就30来k,要说单调真够单调的,整个游戏只需一个键操控。要说好玩也真心有点好玩,因为需要一直注意着应对各式挑战,才能一次次化险为夷。别看只是快速高频地反复按一个键来调整飞行方向,能一直坚持不出错地做下去并不容易。

教育跟这个小游戏相比,当然要复杂得多。不过玩上面这个小游戏时的心态,我们可以借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就是不管成功避开了多少个危险,我永远集中精力努力避开下一个。换言之,不管孩子之前做到过什么程度,咱们只管眼下孩子需要的帮助。



03

行动上助孩子坚持努力突破能力峰值,

期待上提醒自己参照能力均值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些场景,当我们觉得孩子明明有这些能力,可为什么又做不到了的时候,我们要第一时间提醒自己,别直接认定孩子“态度不端正”、“明知故犯”。因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

一,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真的是误会了孩子们,他们并非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因为他们实际上的能力均值远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能力峰值,这之间往往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们这样认定的后果,是会让我们自己的情绪上头,因为既然孩子明明可以却不做,那不就是故意的么?!“故意”干让父母生气的事,估计少有父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这种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说不到两句,很多父母“噌”地一下就被点着了,而后火冒三丈、火星四溅,伤人也伤己。(情绪管理,我们可以怎么做?点这里阅读


从根本上理解了能力峰值和能力均值的关系,能帮我们坦然面对孩子们的表现。

在行动上,我们尽全力做好自己的课题(何为我们自己的课题?点这里阅读),帮助孩子坚持努力,不断地把能力峰值推向新高。

在心理上,却要时时提醒我们自己,孩子平时的表现大多还是在能力均值附近徘徊。一两次的峰值表现不该成为我们对他们的期待。能力均值才是更合适的参照。

所以,当孩子们又做不到了,犯难了,没关系,这很正常。我们继续耐心地提供帮助就好。

在来来回回枯燥的积累和点点滴滴微小的进步之后,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曾经的能力峰值已经悄悄地成为了孩子们的能力均值,曾经不可想象的任务,他们已悄然接手,靠自己去接受挑战,从容应对。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教育是个不断往复的过程。我们,要耐得住性子。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2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