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还在用物质奖励摧毁娃学习的内在动力吗?

Writer: 愿闻愿闻

Updated: Mar 28, 2023

已经给娃许诺的你,要——警——惕!




“把书读了,给你买乐高。”

“把琴弹了,周末带你出去玩。”

……

给娃点动力,学得又快又好,皆大欢喜。

只是,事实真有这么美好??


1 来看三个案例,欢迎对号入座

案例1

家有小娃,开始识字阅读,麻麻说了,顺利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颁发一枚星星贴纸,一周下来,集齐七枚星星贴纸,就可以兑换一件小礼品。小礼品一直在投娃所好地变换,从最初一包小熊糖,到眼下的乐高积木。

据这位麻麻说,每次刚上新品的时候,读书效果确实好,只是过不了多久,就会进入瓶颈,需要新鲜礼品来刺激。麻麻不无感慨:乐高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只是不知能持续多久。

案例2

家有小学生,已经能自己阅读不少中文书籍了。不过学校课业并不轻松,平时也要阅读德语书籍,还有各项兴趣爱好也都需要时间。为了让娃还能坚持每天读中文书,麻麻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娃大了,对小打小闹的小礼物小奖品兴趣不大了。麻麻开动脑筋想出的新法子是:平时好好读书,周末带出去玩。再后来呢,一日周边游的激励逐渐升级为假期去周边地区、国家、大洋彼岸。

被问及“如果哪天孩子不想旅行了,或者想去的地方父母没法满足,怎么办”时,这位麻麻表示目前还没想那么多。

案例3

家有大娃,麻麻和娃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内容覆盖中文、德语、英语学习,弹琴、编程等兴趣爱好。细细密密安排到每一天。俩人约定:每天完成一项任务,打一个勾。周末统计,有足够的勾,就发零花钱。

计划开始执行的前一段日子里顺风顺水,麻麻平时无需插手,娃自己就能合理安排时间,麻麻只要在周末数勾发钱即可,春风得意。

只是,突然某个周末,麻麻查看学习计划表,发现怎么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勾,问娃什么情况。娃耸耸肩,坦然道:“我的零花钱够用了,我暂时不需要更多钱了。”这一步真是始料未及。这位麻麻瞬间石化。

2 正向激励怎么就出问题了?

上面三个案例,父母无一例外选择了“物质奖赏”手段来激励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投其所好地物质奖赏确实见效快,从短期来看,孩子学习更有动力了,亲子关系似乎也更和谐了。

这是不可持续的,有着随时可能中断的风险

也许你家碰巧有比较好说话的娃,要价不会太狠;或许你家实力够雄厚,可以扛上好一阵。

我就没那么幸运了。小小鸟天生就特别会讨价还价,三岁不到话都还说不太溜呢,你给她两颗小熊糖,她秒回:“五颗!”就算最后没能要到五颗,也绝对是咬紧了三颗,少一颗都要拼命的架势。这样的雷区,绕着走还来不及。像完成学习任务就给好处这样的坑,我是不会给自己挖的。

不过,就算是不太狠的娃,实力够雄厚的爹妈,也可能面临“这是要上天哪”的那一刻。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

这年头,不了解点心理学,真是快搞不懂娃娃们了。来来,咱们先看看激励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一个人从有需求到产生动机,是一个“心理过程”。接着付出行动,对结果感到满意。就像下图这样:



比如小娃对“乐高玩具”有需求,之后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这个行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乐高玩具,感到满意,这样,一次有效的激励就完成了,整个过程是一个闭环。

但是当孩子不再对“乐高”感兴趣,“乐高”即不再能够刺激“学习行为”,父母如果无法找到新的刺激点代替“乐高”,无法令娃满意,闭环就断裂了,学习行为也将因此而终止。





这不是你家孩子难搞,这只是人性罢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已经给出了分析,每个人的需求都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初级的物质类需求被满足得差不多时,人都会产生更高阶的精神类需求。

当有一天,好吃的好玩的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新奇的刺激的体验也经历得差不多了,零花钱也没那么缺了,娃的物质生活已经充沛到不屑于父母能提供的更多同级别的物质奖赏,而娃们日益见涨的精神需求却又无法通过物质奖赏满足时,闭环必然断裂。



3 陷入负激励怪圈


眼看物质奖赏这样的正向激励起不到预期效果了。

一号麻麻想:看来是你拥有的太多了。好吧,从今天起,如果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我就要拿走你最心爱的玩具。

二号麻麻想:如果你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哪也别去了,就呆在家里大眼瞪小眼好了。

三号麻麻想:你钱多了是吧。现在开始,如果每周没有足够多的勾,要罚款。

麻麻们不约而同地用“惩罚”、“经济制裁”等手段开始了对娃们的“负激励”。

那效果如何呢?

轻微的“惩罚”,很可能导致娃无所谓的心理,并不会因此就乖乖学习。

过分苛刻的“惩罚”,很可能导致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个性较强的孩子则很容易因此与父母陷入“权力之争”(概念来自《正面管教》,即通过抗拒、不合作,显示自己的力量,确认自我价值和归属感)

你见过哪个公司的老板靠惩罚员工,就能让员工感恩老板,从此爱上工作、发奋图强、创造佳绩的吗?我没见过,但是因此而互相伤害、两败俱伤的案例,倒是不少见。

老板管理员工,某种程度上和父母管娃,有异曲同工之处。别说什么员工不满意了可以辞职跳槽,娃是亲生的,一辈子都是父母的骨肉这样的话。娃不满意了走极端的例子也不是没见过,前不久就有一位小学生“不干了”!那是得多伤心多绝望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

总之,一旦发现负激励的苗头,要赶紧提醒自己:这是一条背离光明、走向深渊的路。止步啊!同学。

4 光明大道究竟在哪里?

这奖也不行,罚也不能,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回到前面说的激励闭环,健康的循环是由需求导向行动,因努力付出而收获满意,满意之后,有动力和信心为新的需求开始新一轮的努力

举个简单例子,饥饿的人,需要吃东西,吃了之后就不饿了。这里,饥饿的状态产生了对食物的需求,吃东西这个行为能让人不再饥饿,感到满意。

在这个例子里,吃东西是为了消除饥饿感。

那么,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般来讲,学习的目的:

一是锻炼能力,这些能力会增加娃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中得到正反馈的几率。并可能带来物质收益。

二是增强信心,让娃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时,能有勇气接受新的挑战。

三是找到一条自我实现的通路。

既然学习的真正目的与一件乐高玩具、一次旅行和零花钱无关,也就是说,此类物质奖赏与学习行为既不具备相伴相生的内在逻辑,也不会产生相互促进的原生动力。那么,将它们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只会让娃错误地以为学习是用来和父母谈判眼前利益的筹码,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长期的东西。

要让娃的激励闭环能够可持续地循环下去唯有帮助他们获得内驱力:总有新的需求、为之付出努力、得到正反馈,建立信心,并有勇气为实现下一个需求而继续努力


5 怎么帮娃获得内驱力呢?

我拿学中文举例来讲。当然了,这些要点也适用于其他学习。

一、起步阶段,把学中文当作习惯来培养

做任何一件事,能真正将它一直做下去,要么靠习惯的力量,要么靠内在动力,要么二者兼备

对于中文学习来说,既然内在动力的形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初始阶段不妨把学中文当作习惯来养成,就像洗脸刷牙一样。我们会告诉娃:“如果不刷牙,哈克迪克(牙齿绘本中两个牙细菌的名字)就要在牙齿里开公司、挖游泳池啦,那会很痛!”

小小鸟还小的时候,关于学中文,我是这么和她说的:只有学好中文,你才能一直都听懂妈妈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如果连话都没法说,这怎么行呢?如果不学中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说给妈妈,妈妈听不懂。妈妈有什么想法和你说,你也听不懂。所以,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爸爸妈妈说的语言。

正因为如此,小小鸟从来没有质疑过为什么自己要学中文,而她的很多朋友、幼儿园的同学却不用学中文,因为她从小就明白,每个人都要学会爸爸妈妈的母语。而那些孩子的爸爸妈妈母语不是中文,就这么简单。

二、为每天的学习任务设置一个娃够一下就能实现的小目标,并确保娃在付出努力后及时收到正反馈。

设置目标的原则

一是在学习任务量的安排上要符合娃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起步阶段,步子不宜迈得太大。比如小小鸟刚开始读《论语》的时候,目标是一天跟我读一句。

二是在学习的有效时间上加以管理和引导,从小培养孩子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的习惯,赢得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好处多多。

在目标时间的设置上,既要符合娃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宜过高;又要让娃付出努力才能达到,因为过分地调低预期,让目标太容易实现,不利于促进内驱力的形成。

我们根据亲身经验,总结出“计时阅读法”。以小小鸟阅读部编版语文课本为例,初始目标为:用我富有感情朗读一遍所需时间的三倍完成。

有关“计时阅读法”,我之前已经在“6岁不到的娃,从畏难抗拒到享受中文阅读乐趣,怎么做到的?(下) ”这篇文章里介绍过(详情点这里阅读)

三、正反馈不是物质奖赏,而是给娃力量感和成就感

学习就是学习,不是为了得到一件奖赏而学习,也不是为了避免受惩罚而学习

鸟妈我小的时候,鸟外婆向来是:玩具糖果该买就买,出门旅行该走就走,动画片该看就看,零花钱该给就给,就事论事,绝不与学习挂钩。现在我也是这么对待小小鸟的。

尽管没有物质奖赏,但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言语肯定和真诚的精神鼓励却非常重要。恰到好处的鼓励,能让娃在实现小目标时,对自己的能力更加确信。

怎么给娃正反馈?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述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仔细观察,一定能找到好的一面。

鼓励要具体

笼统的一句“你真棒”,既会让娃觉得敷衍,又会让娃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所以棒。具体的鼓励却有助于娃总结经验,让他们在今后遇到相同情况时能复制经验、发挥主动性,再次获得积极体验

肯定娃的行为和付出的努力,而非贴标签

夸娃聪明,强调了不可改变的天资,否认了后天付出的努力。这样的夸奖,会让一些娃觉得,既然自己天资聪明,那还要努力干嘛?有些娃则会因为被夸聪明而感受到压力,担心下一次万一做得不好而证明自己没那么聪明,转而不愿意尝试。还有一些娃则会找机会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来为自己卸掉压力,“看,我并没有你说的那样聪明。”

父母在每天学习结束时都记得给予娃真诚且恰如其分的鼓励,肯定娃的行为和付出的努力,这有助于树立娃的自信心。

四、当娃遇到困难和挫折,别忘了牵娃的手,伴娃左右

学习的过程不会每一次都一帆风顺,娃觉得困难和受挫时,正是一次成长的好机会。

此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把娃觉得畏难的地方具体描述出来,比如:“你觉得要在6分钟内读完这篇文章太难了。你担心自己没法在要求的时间内读完。”

设身处地,对娃的畏难情绪表示理解,比如:“我很理解你的感受,我第一次读这样的文章,也和你一样担心

再适时地鼓励娃,给娃提供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娃,比如:“你只管专心去读,别的都不用想。就算没能在6分钟之内读完,也没关系。只要每天练习,就算一天只读一遍,过段时间,你一定会在6分钟之内读完的。”

恰到好处的鼓励,能在娃踌躇不前时,唤醒他们的潜能;在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给予他们尝试的勇气

切记: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否认孩子的情绪,只会让娃觉得无助。把我们自己放到娃的位置思考,体会他们的难处,才能更好地理解娃为什么会担心、害怕、受挫、没信心、不合作和抗拒。

一位心理学家说:和娃分享自己小时候读书时感到畏难和受挫的经历,是相当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经历说得越惨,就越能拉近与娃的心理距离。

你觉得自己是为了娃好,那不算。得娃觉得爹妈是来帮他们的,这才最重要。赢得了娃的信任,你的话才能真正说到他们心里去。

五、怎样指出娃的不足?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并不代表对娃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都视而不见。

怎样指出不足才能让娃更能接受,这里有个很好用的三段式,欢迎各位同学试用:

先肯定,找出娃在学习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是态度方面的,也可以是相比之前的进步,不管多细微的进步,都值得找出来真诚地肯定一下,比如“我看到你刚才读得很专心,虽然是第一次读这篇课文,但是都读下来了,遇到不认识的字也没有发脾气,有进步”;

而后中肯客观就事论事地指出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有些句子在不该断的地方断了,就不好理解意思了。如果你不确定,可以稍微停顿下,多看几个字,尽量把一个词语一个词语连起来读。”

最后再次认可,让孩子感受到爹妈的信任。比如“这很不容易的,需要很多练习。但我看到,你每练习一次,就进步一点。”

当娃们一天天积累起来的信心和成就感终将大于接受新挑战的阻力,可以说,离获得持久内在动力已经万事俱备了,只欠那股:

6 来自集体的力量

按照上文的激励闭环,要想循环生生不息,就需要有持续的动力,持续的动力来自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人具有社会性,马斯洛需求模型中高阶部分的精神类需求,无论是社交和归属需求,还是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都需要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被满足

继续拿学中文举例,我们以娃最终能自如且有深度地表达为中文学习的目标(为什么?具体点这里阅读

娃们需要这样一个中文社区: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和同龄孩子以及自家之外的中文母语成年人对话,而且有机会用中文获取用其他语言无法触及的知识和信息,探索各科各领域的奥秘,围绕各种主题展开调研、交流和讨论,并分享和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论据

在这里,大家一起攀登“汉语高峰”,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娃们在努力的基础上,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得到来自群体的正反馈:伙伴们肯定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每一次自我展现后油然而生的荣誉感,都将激励娃继续努力,以期再次获得如此美好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的积极体验,将树立起坚实的自信力,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助娃们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总结:

“物质奖赏”的激励手段是不可持续的

惩罚这样的负激励手段实则互相伤害,易导致两败俱伤

摒弃奖与罚,光明大道实则“帮娃获得内驱力”。

初始阶段,将学习当作习惯养成

设置每天的小目标,确保娃付出努力后及时收到正反馈。

正反馈不是物质奖赏,而是给娃力量感和成就感。

当娃遇到困难和挫折,要牵娃的手,伴娃左右。

用上文所述三段法指出娃的不足之处:先肯定,再中肯客观地指出不足、提建设性意见,最后再次认可,赢得信任。

除了每天来自父母的精神鼓励之外,还有一种成就感来自集体。更高阶的精神需求只有在集体中、在与他人互动中才能被满足

一次次的积极体验,将树立起自信力,并内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娃走上自我实现的通途。



结束语:

在中文母语学习方面,我们志于将对娃中文水平有同样期待的家庭汇聚起来,通过为娃们打造中文社区,让娃获得终身学习中文的内在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海外华人华侨总人数虽然已经超过5000万,除去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国家轻松拥有中文社区的华人,剩下的大约200万在欧洲,500万在北美。

这700万欧美华人中,100万左右处于30岁到40岁之间,也就是最有可能有适龄娃因而关注海外中文教育的人生阶段。

按照目前经验,我们粗略地估计,对娃中文高要求且能日复一日坚持者基本百中有一,所以我们应该先把这1万左右的家庭汇聚起来。

结合文末附上的目前交流群朋友的地域分布图,以及排行靠前的国家区域分布图,各位同学可以看到,咱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你能做些什么呢?

除了每天带自家娃学中文之外,为了能给娃找到适龄的“登山”伙伴,也要努力将周围有共同志向的家庭找出来,实现定期(例如每周末)线下见面(让娃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成长有什么好处?点这篇文章阅读)。这么做,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每一位拥有这样集体的娃

而此阶段,转发“愿者闻之”的文章,是便捷又有效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花大量时间,全原创、纯公益、无广告地分享海外中文母语教育心得经验的原因。希望能以文会友,将更多同道人汇聚起来。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