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中文母语集体建设经验分享交流会总结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35篇原创分享,于2020年8月29日首次发布,全文约5100字。
2020年7月25日与8月8日,我们举办了两场线上经验分享交流会。主题为:如何为我们的孩子建设线下中文母语集体和平台,让他们定期见面、一起“攀登汉语峰”。
为什么要建设纯中文的集体?之前的文章已多次提到,此处不多说了(点这里阅读)。
这个集体该是什么样?到底做些什么?我也应大家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我们“贯渊学堂”这个集体(点这里阅读)。
这篇主要和大家说说,这样的集体怎么建?
01 找到目标一致的“登山”伙伴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找到目标一致的“登山”伙伴。关于目标的描述,点这里阅读。经验证明,“目标一致”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为什么呢?
看过“海外带娃学中文的11种态度”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说,中文教育不是孤立的,它是家庭教育的缩影。而对待家庭教育,包括中文教育的态度实际上也综合体现了每个人对自己、周围和世界的看法。
对娃学中文根本目标定位不同,往往是多方面人生态度不同的一个具体表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谁都没必要,也没可能通过“劝说”让他人真正改变带娃学中文的态度。
因此,将同频家庭找出来才是对大家都最合适且有效的做法。
那么怎样才知道对方与自己目标是否一致呢?
如果对方的目标也是希望娃把中文学成母语(请注意:这个目标应当完全是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人“劝说”后一时心动所致),也认可用文言文和现代文两条腿走路,则很有可能是同路人。
从目前海外中文教育现状看,对于海外娃学中文的主流声音依然是中文很难学成母语。也就是说,在中文教育方面有过较深入思考并且对娃中文有母语期望的家庭还不多,我们之前估计,这样的家庭大约百中有一。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大局势小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个比例正在提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正逐渐意识到海外娃中文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对待中文教育的态度也因此明晰起来。
我们相信,在未来,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不断证实我们一直以来的预见,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我们的登山队伍中来。
那么,在现状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前,怎样才能把为数不多散落在人海中的同频家庭找出来呢?
我试着分两种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
1)人口有一定规模、华人有一定基数的地区,怎么找伙伴?
我们所在的斯图加特大区,人口约270万,目前学堂有20多个孩子。按概率来说,与斯图大区同等级别的城市和地区,应该也会有不少于20个潜力家庭。
要找到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最便捷的方式仍然是转发我们『愿者闻之』公众号文章。真心认可我们理念的家庭,看到文章产生共鸣后,很多都会加入我们的交流群。可以说,群里的朋友们在很多基本面上是很一致的。从我们交流群的群友中找当地伙伴组织线下共学集体,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把周围潜在的共学伙伴找出来,并组建成线下中文学习平台,受益最大的,将是身处其中的每个孩子、每个家庭。
至今,『愿者闻之』交流群里已经汇聚了900多位世界各地的用心家长,我们欢迎群友自告奋勇牵头组建当地同城群。具体的操作为:
1. 牵头的群友在电报(telegram)里建立当地共学群,
2. 牵头群友将电报群链接在电报平台中发给小助手(小助手的电报账号为:yzwz_admin),
3. 我们在『愿者闻之』电报主群中会把所有同城共学群的链接置顶,
4. 电报主群中的同城家庭点击置顶消息里的链接即可加入当地群。
关于为什么这些操作安排在电报群而不是微信群,有两个主要原因:
电报群人数几无上限(单群最多20万人),我们将逐步把『愿者闻之』电报群打造成各微信主群群友的跨群交流平台。
电报群群链接为文本方式(非二维码,且永不过期),适合通过置顶让未来所有新群友都能迅速找到。
有同学反映:“我们住的地方人口本来就不多,华人更是稀少。找不到合适的共学家庭怎么办?“
2)人口较少、华人居住不集中的地区,怎么找伙伴?
转发公号文章,依然是把整个大区里潜在家庭找出来的方法。虽然限于距离,组建每周见面的中文学习平台确实不太现实,但是一个替代方案是:大家平时各自在家学习,周末线上会面共学,一年几次公共假日期间,可以组织当日往返或时间更长的同行共学活动。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虽然无法做到每周线下见面,但也大大好过没有。
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把我们的线上少儿会友平台好好用起来,积极参与聊天,与世界各地以中文母语为目标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练习中文表达。
目前我们共有5个少儿会友微信群,分别为:
11’向前群(面向2011年底之前出生的孩子)
12’13’级(面向2012-2013年出生的孩子)
14’15’级(面向2014-2015年出生的孩子)
16’17’级(面向2016-2017年出生的孩子)
18’19’级(面向2018-2019年出生的孩子)
其中,前四个群都完全由孩子们自己通过语音消息交流。18’19’级暂时还主要是父母交流。
在孩子们通过群里聊天熟络起来之后,我们未来也会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布置任务,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先各自在家读同一本书,之后组织孩子们围绕这本书做主题讨论。对于更大的孩子,我们也会逐步引入项目制中文学习。
疫情期间,我们学堂活动暂时从线下转为线上,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整个学期的线上教学经验。将来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把主题式或项目制中文学习和线上共学结合起来,让更大范围内的孩子参与和受益。有关这方面的规划和实践,我以后会写文章详细介绍。
02 有两三家,即可开始定期会面共学
有人说,疫情前,我们组织了故事会,家长轮流给孩子们讲故事,这样的定期见面算不算共学集体?
故事会是我们看到的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一般由当地热心家庭发起,参与家庭轮流提供场地或是在当地图书馆进行。活动内容基本为家长轮流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候也会有家长准备些材料,带小朋友们做做有中国元素的手工劳动等。
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数故事会形式相对松散,只能算是有中文元素的见面,共学是谈不上的。
我们认为,共学的基础首先是聚起目标一致的家庭。而听故事的门槛很低,绝大部分孩子都爱听故事,绝大部分家长也乐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听故事。愿意参与故事会的家庭,不见得对孩子的中文有高要求。听说过的很多故事会,刚开始不少家庭积极参与,一年半载之后,少数对孩子中文有要求的家庭,每日在家投入时间精力,孩子中文水平提高很快;多数没要求的家庭,故事会几乎是孩子唯一的中文阵地,孩子慢慢连开口说中文都成问题。随着他们中文理解力的差距越拉越大,再也没有故事适合所有在场听众,故事会难以为继。
共学的第二个要素,是要有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和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各家根据自己的偏好轮流讲故事,肯定是不具备系统性的。没有系统教学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进度无从规划,进步也无法量化,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既然长期目标是希望孩子将中文作为母语掌握,对应的短期目标可以细分到每个学期。孩子的成长很快,以半年为一个小阶段,学期开始时根据阶段目标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学期结束时各家回顾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并对新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必要的调整。
这两个要素,故事会都不具备。因此,故事会并不是理想的定期见面共学平台。
我们这里所说的约定周末见面带孩子学中文,远不止读故事。
具体来说,组织会面前,大家需综合考虑并明确以下三方面内容。
1)周末共学内容
如何发挥共学的优势,安排平时自己在家学中文没法做的事,具体内容可参考我们学堂的周末课程设置(点这里阅读)
在内容安排时,要兼顾文言文和现代文。为什么海外娃也要学文言文?请点这里阅读。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文言文和现代文学习都认可,才是一同登顶“汉语峰”的同路人。
2)谁负责哪部分
上面提到共学需要有系统性,不能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不建议按家庭轮流、每家负责一个周末的方式授课。
可是,让一个家庭负责所有的课堂内容,时间精力上都很难。尤其是共学初期大多是公益形式,大家共同出力才是最现实合理的方式。那怎么办呢?
根据我们学堂的实践,对于4岁以上的娃,共学内容主要分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此外还有讲故事环节。4岁以下的小娃,还没开始识字阅读,那么共学内容主要为文言文熏陶,此外也会由父母讲故事。
讲故事比较容易安排,每家轮流就好。
需要参与家庭共同分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
如果把文言文按内容细分,如:《论语》、《诗经》、其他精选古诗词三大块(为什么是这些,点这里阅读)
现代文按照孩子们所处阶段细分为识字阅读拓展环节和表达环节。
大家讨论决定每部分内容的具体教学任务,之后由每个参与家庭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认领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并负责相应的教学工作。
这样在每块内容上,都能较好地确保一致性和连贯性。
3)平时在家做什么
周末共学是为孩子们提供用中文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最基本和持续的中文输入还是依靠每日在家学习。
为了确保周末共学的效果,参与家庭还有必要就平时在家做什么进行探讨,达成一致。由于年龄、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进度不太可能完全一样。基于共同制定的总体规划,各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循序渐进。
为了解彼此进度,相互鼓励和促进,大家也可以在周末见面时加入一个交流环节,或者使用线上打卡等方式。总之,只有确保平时各自在家用功,周末共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03 有四五家,即可成立公益协会
为什么至少要四个家庭?
以德国为例(其他国家和地区需具体了解当地相关法律条款),公益协会要求至少有7个会员。考虑到一个家庭能有1-2个成员投入协会主要教学事务(中文为母语的家长可参与教学事务,但是无论中文是不是母语,都可以成为协会会员)。所以4个家庭就可确保有7个协会成员,满足成立公益协会最低协会成员人数要求。一般来说,每家出一人担任协会理事。
成立公益协会有哪些优势?
1)促进核心家庭的紧密联系,为共学活动提供稳固基础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中文教育方面能达成一致的家庭,必定也会有很多其他相似的地方。
当几个家庭因为孩子的中文教育走到一起,随着一次次的共学活动,家庭间的相互了解逐步加深,确认彼此同频后真正成为了朋友,这是大家一起运营公益协会的前提。
而通过一起运营公益协会,核心参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会愈加紧密,这将为接下来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稳固的基础。
2)成立协会的过程也是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在成立协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家讨论决定协会章程,其中涉及协会成立目的、组织架构、决策流程、人员分工等等。通过整个过程,大家明确了各人责任与义务,这是未来长期密切合作的重要保障。按法律和协会章程要求定期召开的理事会和全员大会,也是大家回顾和展望协会发展的正式平台。
3)运营正规化带来若干便利
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各家轮流提供客厅或地下室不是长久之计。大部分正规的学校或场地提供方,都只愿意将教室租赁给法律实体。此外,相比商业机构,公益协会一般也能享受更为优惠的租金。
除了教学内容要与孩子们的成长相适应,教学团队也要能顺应共学平台的规模同步发展。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持续高质量和用心的投入。出于教学正规化考虑,对教师发放津贴也需要在合适阶段提上日程。在协会框架下,学费收入和各项支出的完整记录,有利于平台长期稳定地发展。
此外,协会的法律实体也能为将来组织各种与中文教育相关的活动提供种种便利。
孩子的中文母语教育,并非朝夕之功,规划不应短于十年。从长远来看,我们鼓励各地的同城共学小组,在聚起了四五个同频家庭并磨合一段时间之后,考虑成立公益协会。
04 我们可以提供的协助
我会继续分享我们这个集体在伴娃攀登“汉语峰”途中的实践和经验,为各位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父母提供可以方便转发的系统“登山”方法,协助各位把周边散布在人海中的同频家庭找出来。
对于和我们有着共同“登山”目标并已入『愿者闻之』交流群的家庭,我们欢迎大家牵头组建当地同城共学群。再贴一遍具体操作:
1. 牵头的群友在电报(telegram)里建立当地共学群,
2. 牵头群友将电报群链接在电报平台中发给小助手(小助手的电报账号为:yzwz_admin),
3. 我们在『愿者闻之』电报主群中会把所有同城共学群的链接置顶,
4. 电报主群中的同城家庭点击置顶消息里的链接即可加入当地群。
对于已经组建起当地线下共学群体的同学们,我们很乐意组织线上交流会,与你们进一步分享教学相关细节。
对于已经共学一段时间且已聚集起足够多的家庭、准备成立公益协会的同学,我们很乐意为各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最后,不管有没有线下平台,都欢迎你的孩子参与到我们的少儿会友群里来。这里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是双语或多语娃,而中文是这个平台中所有孩子唯一的共同语言。未来,我们也会为这批同龄高水平的中文母语娃们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线上学习和交流活动。
“登山”是项集体运动,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