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构类过渡到非虚构类的几个点子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96篇原创分享,全文约5000字。
常有群友说,孩子就爱看虚构类作品,看起来可以废寝忘食;对科普、历史这些非虚构类的书籍就是没兴趣,最多应付父母翻几页就放下了。
有此类困扰的群友往往很纠结:是该引导(强逼)孩子看非虚构书籍呢?还是说只要孩子愿意看书就是好的,看什么书由孩子自己决定?
对此,有群友回复:
“不读非虚构类书不影响语言水平,最多就是科普词汇量少些。”
“家长强逼永远比不上孩子的兴趣导向,被逼着读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咱们大人也不是都有毅力读专业书或者有营养的书,很多知识大人也没掌握。将心比心,肯定是按兴趣读书,最多引导一下,孩子只要爱读书就是好的。”
还有群友直截了当:“孩子读什么都行,不能强迫。”
类似的话题我以前写过一篇:我们带孩子学中文的边界和深度在哪里?(点这里阅读)
今天这篇打算更有针对性地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孩子只爱看虚构类作品,咱们怎样看待?以及,该不该有所行动?
上面群友的回复很有代表性,咱们就先一起聊聊:
1,不读非虚构类书,不会影响语言水平?
非虚构类书包含很多,这里暂且只说科普类和人文历史类书籍。
对一门语言的掌握程度,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生活在海外的孩子,当地语言的发展,即便孩子在课余时间只爱读小说,但只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孩子在学校有机会充分接触各门学科,因此总能积累起必要的词汇。但中文的境况大不相同,在绝大多数海外国家,大环境鲜有中文,中文环境仅限于家中。
在家中非常有限的中文输入时间里,孩子如果也只用来看剧情类虚构书籍,那么与国内同龄中文母语孩子相比,科普、人文历史这些领域的词汇是缺失的。而这些词汇又难以从平时家中日常起居的会话中系统地获得,久而久之,孩子的中文词汇量将与认知严重脱节,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中文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最终,孩子能用中文与人交流的内容只能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由此可见,这远不是像有些朋友认为的那样:“不读非虚构类书不影响语言水平,最多就是科普词汇量少些。”
如果孩子平时不是有意识地阅读科普、人文历史等书籍,不去刻意地学习绝大多数母语者都了解的基本科学和文化常识,积累相应的词汇量,从长远看,必然影响中文水平。
2,除了阅读量,还有哪个重要因素不该被忽略?
有一种常见的担心是:“家长强逼永远比不上孩子的兴趣导向,被逼着读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的确,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沉浸其中,忘却时间,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阅读量可以很可观。
但是在关注阅读量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忘记为孩子们阅读的“质”把关。
这里说的“质”,不仅指书本身的品质,是否有养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多样性,说白了就是各种常见类型、题材和领域的书,我们是不是都照顾到了,孩子们深度接触的书,涵盖的内容是否够均衡?
在国内中文大环境下生活和上学的孩子,他们有各种用中文学习的大小环境和机会,因此课外阅读时间,就算父母不管,一个爱阅读的孩子,语文一般不会差。
但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不是在国内中文大环境下成长。平时一走出家门就是当地语言,孩子们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环境中,都少有用中文系统学习和接受全方位信息的渠道。这就特别需要咱们中方父母,有意识地为孩子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能用中文均衡地学习各领域基本常识,积累必要且足够宽广的基本词汇量。
综上,孩子有感兴趣的书,愿意读这些书固然好,但同时咱们也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读那些与虚构类书籍相比,入门时会更枯燥、更难懂的非虚构类书籍。
3,我们是要让孩子读专业书吗?这个误会很常见。
有些父母有误解,一说到科普人文历史这些书,就想到专业书籍。
其实两者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普及,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常识。而专业书,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受众上,与科普书都不同,专业书一般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体,为那些从事专业学习、研究、工作的人群提供专业指导。
所以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不是要孩子们在这些领域学成专家,而是要了解常识性知识的中文表达,积累各类基础词汇。
人文历史类书籍也如此,引用《孙权劝学》篇中孙权对大将军吕蒙说的一段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意思是:“我哪里是要你研究经典著作到成为博士的级别啊!只是应当广泛阅读,知道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你说你事情多,哪有我(一国国君)事情多?我都经常(挤时间)读书,觉得受益匪浅哪!”
4,想读什么读什么,兴趣导向的重要前提往往被忽略
有群友说:咱们大人也不是都有毅力读专业书或者有营养的书,推己及人,对孩子肯定是按兴趣读书,孩子只要爱读书就是好的。
这个说法很容易赢得广大父母的赞同。休闲时间里,谁不想刷点轻松愉快的内容呢,那些虽有营养但难啃的书,很难成为我们下意识中的首选。
但是这个说法是有前提的,而这个前提却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那就是,按兴趣读书,是在正式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里。这时候休闲娱乐为主,当然是想读什么读什么。
而在此之外,绝大部分中文母语者该掌握的常识,该具备的词汇量,咱们大人可是都具备的。而这些,是在一路走来的求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而来,并非由兴趣决定。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孩子身处海外非中文的大环境中,这部分非兴趣决定的必要常识性积累,大环境不能提供。而是只能由咱们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水长流式地,每天帮他们积累一点。
而这,离不开非虚构类书的深度阅读。
5,看清问题的源头,才好对症下药
有群友说:“孩子读什么都行,不能强迫。”
果真如此的话,学校课上要求读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是不是就可以不读?如果孩子对这门课压根儿就不感兴趣,是不是就可以不修?亦或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就是想看漫画,老师是不是也不该阻止,否则就是强迫?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恐怕都会很一致:接受基础教育是义务,因此学校作业得完成,必修课要认真对待,上课也不该看漫画,这都是规则,孩子应当遵守。
之所以一到中文学习上就变成“读什么都行”,一旦要求孩子读他们不那么感兴趣的书,就担心成了“强迫”,根本上,还是没把中文教育当作一件必须的事情来对待,而是把它看作一门兴趣课。兴趣课上没兴趣,的确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要求孩子对没兴趣的爱好产生兴趣,的确是强人所难了。
在此需要明确,我们一直以来探讨的是海外中文母语教育,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期望孩子把中文作为母语掌握,所有的讨论也都是围绕这个前提展开。
我相信,遇到本文开头所说的问题,来群里求助的父母,对孩子的中文还是有期待的。既如此,就不应当把中文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兴趣爱好来对待。
既然如此,就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具备中文母语能力,包括引导孩子阅读非虚构类书籍。
对孩子中文有期待的父母,欢迎继续往下看,下文我将和大家分享,孩子只爱看虚构类书,我们可以怎么做?
6,设定边界,明确哪一部分必须完成,哪一部分完全由孩子做主
第一步,就是把正式的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分开。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据我观察,很多家长把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混为一谈,中文学习的时候讲兴趣,而在课外阅读时又总想着让孩子学点有营养的东西。这样含混不清,结果只会是,中文学习的时候,孩子讨价还价,让父母为难;课外阅读的时候,父母的过度关注,又让孩子不胜其扰。
能够真正做到把正式的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分开,就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正式中文学习的时候学什么?每部分学多久?点这里阅读。时间不够的,每部分按比例缩短,但所有这些内容,都要做到,当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时间一长,坚持这样做的好处就会尽显。
有些父母看到我们学堂的孩子中文很棒,不住感慨的时候,请记得提醒自己,我们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最初都会有艰难的时候,但是坚持下来了,就海阔天空。
在正式学中文的时候,和孩子交代清楚要学什么,孩子可以做符合他们年龄心智的决定。比如,四五岁的孩子可以决定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及一篇两天要学完的课文,今天学多少,明天学多少;六七岁的孩子已经上学,中文学习时间往往被切分成两三块,可以由孩子决定每块时间学哪些内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专心程度来面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咱们把握原则,确保要学的内容都被覆盖到。同时也有灵活性,邀请孩子参与,让孩子们领取适合他们做决定的部分。
正式学习完毕,不管孩子多么在状态,花了比预计短得多的时间完成,还是当天的确内容比较简单,孩子明显驾轻就熟,无论哪种情况,都绝不临时加任务!切记,切记!
约定好的正式学习一旦结束,进入课外阅读时间,就完全由孩子主导。
也就是说,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别说是虚构类小说了,就算是大孩子只想看绘本或是漫画,或者是反反复复只看一套口水书,咱们都不要去管。
如果有哪本或者哪套咱们觉得十分有必要读的好书,就大大方方安排到正式的中文学习中。
顺便说一句,对待自由玩耍的态度也应当如此,既然是自由玩耍,就由孩子自由决定。
用不了多久,当孩子确认课外阅读和自由玩耍时间真的完全由自己主导,会更有动力抓紧完成包括中文学习在内的正式学习任务,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可以由自己决定和安排的时间。
7,正式中文学习里如何引入科普和人文历史内容?
按照我们的规划(0-12岁三阶段能力养成计划点这里阅读;4-8岁攻克中文阅读关模型点这里阅读),7岁前,在孩子学到小学语文书五年级之前,我们基本只会在语文书涉及科普或人文历史类单元的时候,才会在拓展时补充相应的内容,因为拓展的目的是带孩子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点,而非锻炼阅读能力,因此拓展时主要由父母读给孩子听,并且在读之前就提醒孩子“听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如果你不问我,等我问你的时候答不上来,那就要减少你自由玩耍的时间来补课,知道了吗?”得到孩子明确的答复后才开始。这样能确保孩子认真听。
过程当中,不要等到全部读完了才来提问,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每读完一段或者一个知识点,就停下来提问,这样即便孩子真的短暂走神,也能及时被发现和揪回来。等孩子习惯了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停下来的频率。
7岁前,拓展不另外安排时间,而是算在语文书学习时间里,也就是说,如果花两天学完一篇科普或人文历史类课文,可以花1~2天来拓展。
7岁开始,进入小学五年级学习,我们当时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尝试新增每日一份拓展时间,科普和人文历史两部分内容隔天交替进行,就是一天科普,一天人文历史。
按我们的规划,大约8岁左右,孩子学完小学六年级课本,中文已达到稳定的水平,进入从学习中文过渡到用中文学习的阶段(具体分析点这里阅读)。
在这个阶段,语文课本的学习不再那么紧迫,再加上孩子升入三年级后,学校课业负担明显比之前更重,因此,从8岁开始,我们基本是语文课本、科普、人文历史三项轮流进行,没有特殊情况的日子,每天保证1份的基本量。
科普拓展的适用内容,我详细写过一篇,点这里阅读。
历史类拓展,陈卫平《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就是不错的选择,更具体的书单,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也可以找时间专门总结一篇。
总之,把科普和人文历史类书看作正式中文学习的一部分,就不用再纠结是否以及可以怎样引导孩子接触这些题材。
此外,集体的力量在这时候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的“海外娃学好中文三要素”之一。当孩子能拥有一个中文母语集体,对于用中文学习各科知识这件事,既不会感到困惑和怀疑,也有了用武之地,学到什么都可以和小伙伴们交流。这样的动力是在家单打独斗所得不到的。
8,结语
从“孩子只爱读虚构类书”这句话中,我们首先应当看到:孩子有自己喜爱的书,并且很爱读这些书,这是好事。
其次,孩子在课外阅读时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没问题。
不过,因为咱们的孩子成长在海外非中文母语大环境中,大环境无法提供孩子用中文学习与其年龄认知相匹配的各科基本常识性知识的机会,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在家里通过正式的中文学习系统地为孩子输入这部分内容。
操作时,将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分开,设定边界,我们只对中文学习的内容提要求,课外阅读则完全由孩子决定读什么。
如果你正好在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愿大家都能帮助孩子学好中文,让孩子们从咱们源远流长又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和自信。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