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中文路上的灯?还是坑?
海外中文学习,到底是先识字还是先学拼音,经常引发热烈的讨论。最近我们公众号交流群里也掀起了一波探讨。今天我就把拼音这事儿好好说一说,也算对群里的讨论作个总结。
说拼音前,咱们先一起了解下它的前世今生。
01 没有拼音的年代,古人怎么学的汉字?
我们平时说的汉语拼音,其实在1958年才被正式用作标注汉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时至今日,不过短短六十几年历史。
那么之前几千年的光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拼音可用,那他们又是怎么学汉字、记读音的呢?
这要从古人怎么上学说起。
古代有条件的家庭会送娃去私塾。娃五六岁入私塾,先跟着先生诵读一年古书经典。这一年里,私塾的教书先生主要采用自己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的方式,并通过逐字教学和让学生背诵的方法,帮新生打下最初的识字基础。古人汉字启蒙靠的就是口口相传,大量诵读,逐字记忆。
第二年开始,对于那些记忆力不错、领悟力较强的学生,先生除了要求诵读之外,也会酌情加入讲解,并逐步引导这部分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认新字、读新书。
这里说的以旧带新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所谓直音法。就是用已学汉字为新出现的汉字注音,比如学生已经认识了“直”,那么在遇到“植、值、执”的时候,就在旁边写上“直”字,为这些初次谋面的同音字标注读音。
但是如果遇到读音较特别的字,从已学汉字里找不到相同的读音,也就没法用直音法注音了。
此时可使用第二种方法,即:反切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新字注音。两个注音汉字中与新字声母相同的那个被称为“反切上字”,另一个与新字韵母相同,称“反切下字”。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虽然汉语拼音是近代的产物,但是为汉字注音的思路却是古已有之。无论是直音法,还是反切法,基本原则都是用基础汉字为新字注音。使用时要求学生先掌握一定量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音法学生可以自己拼读新字。
既然这种方式源远流长,为何在近代被拉丁化的拼音所取代?
原来,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方便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父辈初学英语时用汉字注音那样。这种方式再自然不过,毕竟,用自己的母语注音顺手无比。
到了清朝末年,一批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之后20年间各种拼音字母方案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然而(幸好),他们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我们暂且不探讨政治原因,单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汉字里大量存在的同音字如果完全用拼音代替,会产生多少歧义,造成怎样的沟通障碍,其实是不难想象的。
之后大约40年时间里,汉语拼音方案经多方研讨和修改,最终成为官方的汉字注音工具。也就是我们目前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
那么,除了为汉字注音,汉语拼音还有哪些作用呢?
02 汉语拼音主要作用有哪些?
1 汉语拼音方案为普通话的发音制定了统一的标准
汉语拼音作为官方的汉字注音工具,为普通话的读音确立了统一的标准。这与以往古人以各地方言读音为准的注音法大相径庭。使用统一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一步。
2 拼音用于语文工具书字词注音和排序,以及书刊的索引
通过按字母顺序将汉字排列,我们只要知道汉字的读音,查字典和词典,或是在查询书刊时使用拼音检索都相当便捷。拼音检索法为汉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带来了便利。
3 拼音输入法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汉字工具
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手机上、电脑上输入汉字几乎是大部分人每天都会做的事。基于笔画拆分的汉字输入法,比如五笔字型,在上世纪90年代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学习门槛相对过高,如今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中,已让位于高度智能化的拼音输入法。
我们的娃在中文之路上总有一天也会需要学会查字典,会像你我一样在手机上与伙伴们打字聊天,也许也会时常敲击键盘往电脑里输入汉字、写成文章。
拼音的这些几乎无可替代的功能,让娃没有不学的理由。
但是海外娃什么时候学拼音最合适呢?
有人认为:识字阅读启蒙初级阶段就应该教娃拼音,因为“娃学了拼音就能自己阅读了”。情况果真如此吗?
03 初学汉语的娃,学了拼音就真能自己阅读吗?
我们认为,拼音作为注音工具,对汉字发音的标准化功不可没。这让各地的人们碰到一起,只要使用普通话,即使口音千差万别,交流也不会受到阻碍。
但是汉字和其它文字一样,都包括读音和意义两方面。拼音只是对读音做出了标记,却无法对汉字的意义做出解释。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教会一个不懂德语的人德语拼读规则,此人虽然能读出几乎任何德语词句,但完全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同样,如果认为学完拼音,娃就能阅读了,也是夸大了拼音作为注音工具的作用。
可能会有朋友心存疑惑,觉得自家娃明明是学完拼音之后,阅读起来势如破竹,这该如何解释?
我想提的问题是:娃是不是读出拼音来就发觉自己能懂?如果是,说明娃的脑袋里已经有相应的听力词汇储备,拼读拼音无非是将对这些词汇本来就具备的理解调取出来,所以娃能懂。
这样看来就很清楚了,娃能阅读并不是拼音的直接作用,换作是老母亲告诉娃字词的读音,效果也一样。
要让娃自己阅读,第一步不是学习拼音,而是锻炼听力理解力。而听力理解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中方方面面与语言相辅相成的认知发展,以及亲子共读中听力词汇量的积累。
在具备了一定听力理解力的基础上,再结合阅读进行识字练习,娃就走在通往自己阅读的康庄大道上了。
不过,又有人说:先教拼音,是因为拼音能帮助识字。
04 读拼音真能帮助认字吗?
如果要开车去一个陌生的地址,大家一般都会直接在手机或车载导航里输入目的地,只要连着网,修路、堵车等各种路况导航都会综合考虑,我们只要依照导航指令,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体验良好。
不过,用导航会上瘾。每次我要去同一个地方,都会不由自主地用导航。直到某一次,遇到紧急封路,我不得不拐入另一条新路,导航因为还来不及更新路况,不停地让我掉头。而我在新路上再遇到路口时,已经彻底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对顺利驶过无数次的城区道路,我其实没有一点基本方位概念。
之后,对于周边一些常去的地方,我会通过地图,先对路线走向有个整体的把握,接着查看主要路口和方向,记住一些能帮助辨识的关键路段。然后,我试着不看导航提示,凭对地图的记忆走上一两次。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去这些地方不仅不再需要导航,而且因为建立了对城区的整体方位概念,即使遇到特殊路况,随机应变调整路线也不再困难。
拼音和识字就分别好比用导航和看地图。
就像研究地图比用导航要辛苦一样,记忆字形也比读拼音需要娃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不是刻意地去记路(认字),那么即使100次靠导航找到了目的地(用拼音读出了字音),离了导航(拼音)还是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字的读音)。
此外,导航毕竟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我们可能去的地方,但是带注音的书籍却只是茫茫书海中的几座小岛,靠拼音阅读能走多远,不言而喻。
拼音作为注音工具并无法帮助娃记忆汉字的字形。既然娃迟早要脱离拼音这个拐杖,经历一个纯文字阅读的适应过程,我们的看法是,迟适应不如早适应。
有人又提出,可是我们当年小学语文课也是先从汉语拼音开始学的啊!
谈到国内语文教育,我觉得它与海外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国内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如果孩子不会拼音,老师不可能一个班上所有学生挨个去告诉他们阅读中生字的发音;而海外中文之路成功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中教学形式主要是一对一,提示读音并非无法操作的事情。
2)国内孩子因为在中文大环境中,没有其他语言的强势竞争,一般也没有必要追求及早认识3000常用字,在国内,语文课从拼音还是从识字开始,无关大局。即便如此,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将拼音的教学往后挪了。一年级上册开篇即让学生先识字,品味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魅力。
相比之下,在海外,为了让娃尽早攻克阅读关(怎样算是攻克阅读关了,点这里阅读),初期阶段需要集中一切优势资源聚焦识字和阅读本身,凡是对实现这个目标没有直接帮助,会分散精力,甚至可能会起干扰作用的环节都应该往后放。在我们看来这里面包括学拼音,也包括学写字(写字很重要,但在攻克阅读关之前并非重点,也要往后放)。
还有一种常见的观点:“学拼音可以正音。四声不全的娃,学拼音之后,发音会有很大的改观。”
05 学拼音真的可以起到正音的效果吗?
咱们先来看两个现象:
现象一: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六十多年的全国推广,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见面基本能自如地用普通话沟通。不过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方口音判断出其家乡的大致方位。
现象二:
对外汉语几乎都是从教拼音开始的,但是真正仅靠学拼音就把四声说得完全没有洋腔洋调的外国朋友,肯定不是大多数。
问题来了:
如果学拼音真的能正音,那大家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拼音,怎么还会有口音一说呢?
如果学拼音真的能正音,那外国朋友在掌握拼音之后,应该早晚会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是?
学语言说到底,还是模仿和不断重复。
那些说自己家孩子学了拼音,汉语发音就有改善的父母,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而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语音模仿对象呢?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把字词读音分解成音节音调多个部分,然后让孩子不断重复的成果呢?
怎么看,其实和拼音本身的关系都不大。
既然初学汉语的娃,没有听力理解力的支撑,学了拼音也不代表就能自己阅读;既然读拼音既不帮助识字,也无益于正音,为什么海外很多中文教育主体还是会先教拼音呢?
06 为什么“先教拼音”那么有市场?
长期以来,海外中文教学主要采用“拼音先行”等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海外能把中文学成母语的娃却凤毛麟角。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同“先教拼音”呢?
这涉及海外华人父母对待娃学中文这件事的短期和长期态度。
我们认为,学成母语需要做长远打算,海外娃真正学好中文的第一个里程碑,既不是掌握好拼音,也不是能认或者能写多少个汉字,而是攻克阅读关(怎样算是攻克阅读关了,点这里阅读)。
娃四五岁前学中文基本以输入为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难以量化娃的进步,这让一部分父母觉得心里没底。
而娃会不会拼音,这很好判断;识字量多少了,能写几个汉字了,也都不难计算。《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大人们喜欢数字。”的确如此。
我们成年人在潜意识里倾向于关注短期内便于达成的量化指标,以拼音、识字量和写字量作为衡量标准,才方便看到娃的进步,觉得娃学到了真本领,才能心安。相比之下,那些其实更重要但却需要相当长时间才会逐渐显现出来的能力却往往容易被忽略。这些能力包括阅读、思辨和表达(这三个能力和学中文的长期目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点这里阅读)。
正因为此,“先教拼音”才那么有市场。理解这一点,你才能把带娃登顶“汉语峰”的路径看得更清楚。
我们认为,先集中优势力量带娃攻克阅读关,学拼音和练写字都可以往后放。娃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阅读基础,接近或已经攻克阅读关之时,再学习拼音,更为合适。
这也是为什么6岁5个月大的小小鸟虽然识字量已近3000、即将学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已经自己阅读了薄薄厚厚几百册课外读物和纯文字书籍,却还没开始学拼音的原因。
我们目前计划,待小小鸟今年9月上小学后,在学校学习了德语字母和拼读规则,再来学习拼音。
看到这里,已带娃学了拼音的小伙伴,你们也大可不必着急。
毕竟将来,孩子也会需要用拼音查字典、在电脑和手机上输入汉字。拼音绝不会白学。
只要现在开始,将学习目标重新定位为攻克阅读关,是否已经学过拼音对进一步“登山”的进展并无本质上的影响。
你可以和娃说清楚为什么现在不能继续依赖拼音了,和娃一起制定阅读练习计划,试着给娃多多提供不带注音的读物,多给娃一些鼓励,让他们走出读拼音的舒适区。相信很快娃就会适应新的识字阅读方式和节奏,即:记忆汉字字形、并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巩固强化。
结语
没有拼音的年代,古人先识字,后学习注音法。
汉语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统一发音,方便查字词典和检索书刊,以及帮助人们在手机电脑等数字产品中输入汉字。
初学汉语的娃,学完拼音只是掌握了拼读汉字的工具,如果没有听力理解力支撑,依然无法理解汉字的含义,也就无从实现真正的阅读目标。
读拼音如用导航,如果不是刻意地去记路(认字),那么即使100次靠导航找到了目的地(用拼音读出了字音),离了导航(拼音)还是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字的读音)。读拼音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对汉字字形的记忆。
正音并非拼音的功劳。学语言说到底,离不开模仿和不断重复。海外娃学中文,只要母语为中文的父母从小为娃提供不断模仿和反复练习的机会,娃一般都能获得不亚于父母的中文语音。
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对短期效果的追求上,而应把带娃学中文的眼光放长远。先集中优势力量带娃攻克阅读关,学拼音和练写字都可以往后放。
我们计划娃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阅读基础,接近或已经攻克阅读关之时,再学习拼音。
已经学了拼音的小伙伴,拼音不会白学,将目标调整为攻克阅读关,前景依然光明美好。
不少关于拼音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着无数海外华人父母。过高地估计拼音的作用,可能会让人错过最佳的登顶“汉语峰”时机和路径。
从开公号至今,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世界范围内期望带娃登顶“汉语峰”的华人父母,避开艰险路段,绕过掩藏得很好的深坑。
越来越多的伙伴正在加入我们,一起带娃攀登“汉语峰”。如果你认同我们的观点,请转发我们的文章,让更多海外华人父母有机会听到一种不一样但充满自信的声音,从此内心也多一份坚定和希望。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