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愿闻

中中家庭第二语言的启蒙谁来做?怎么做?

Updated: Mar 28, 2023

第二语言也要抓住黄金启蒙期吗?孩子上幼儿园适应期长,是不是应该在家教她/他点德语(或其他大环境语言)?




这篇我先来写写中中家庭的第二语言,也就是当地语言的启蒙怎么做吧。本文主要结合前面几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分享我们家的做法和我的心得,文中第二语言以德语为例。


先看三个常见问题,都是好问题!


1、既然母语语音的获得存在黄金时期(0-2岁婴儿期),那第二语言的母语语音习得是不是也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呢?


2、中中家庭父母都只和孩子说中文,那谁来给小娃做第二语言的启蒙?


3、我的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以前一直在家说中文,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难适应,我是不是应该在家和她/他说点德语比较好?


现在咱们就一起来梳理下。




1



上一篇文章“怎样才能把握第一母语的黄金启蒙期”里已经说了为什么0-2岁是母语启蒙的黄金时期,本文就不赘述了,详细分析点这里。既然如此,那对于希望孩子把德语也学成母语的家庭来说,是不是也要把握住这个黄金时期呢?


简单粗暴的回答是:把握住黄金时期当然对第二语言的启蒙有益。




2



那么,既然0-2岁是母语语音获得的黄金时期,中中家庭父母双方都和孩子只说自己的母语——中文,第二语言德语怎么办?


其实解决方法不难,既不用父母勉为其难和孩子说德语,也不剥夺孩子获得纯正德语语音的机会。


具体做法如下:


一、中中家庭父母双方坚持和孩子说中文


关于这一点,上文也说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孩子中文母语语音输入,二是不用自己的外语口音干扰孩子获得纯正的德语语音


二、让德语母语人士和孩子说德语


对于双职工家庭,孩子1岁左右就上托儿所的,孩子在托儿所就能听到老师说德语。

这里主要说说那些3岁直接上幼儿园、之前一直在家里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纯正的德语输入。



1)以游戏为主的相关课程和活动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家庭服务机构,当孩子出生时,医院给的一大包材料里往往就会有这些服务机构的手册。(如:Familienbildung,Familienzentrum等,供有需要的朋友搜索用)。这些机构提供的课程种类很全,从妈妈产后恢复、新生婴儿抚触,到按月龄分的游戏课程(最小从2个月就开始了)。


规律地带孩子参加这些课程,比如一星期两三次,小婴儿就能从小接触德语环境。她/他听到妈妈和其他人说德语的同时,也听到了母语人士说德语。


对于妈妈来说,能和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学习,也是让自己身心恢复的一个好方法。


从这类课上,在和其他妈妈的交谈中,往往能了解到更多当地专业人士开办的婴儿课程,这类课程,让孩子在得到更多探索世界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最初的德语小环境。


此外,还有一些当地民间组织比如教会或协会提供场地、热心妈妈组织的爬爬组(Krabbelgruppe),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些地方,会有机会遇到对彼此文化感兴趣,愿意进一步相互了解的新朋友。



2)约上有同龄娃的德国朋友


比起在以往的熟人里,或是在大街上偶遇,从上述课程和组织中,更有可能遇到家附近、有同龄娃、谈得来且彼此间想进一步了解的德国朋友。那么,约上这些朋友去散步吧。


分享一下我们家的做法:娃1岁以内,还只会咿咿呀呀,在家里除了大眼瞪小眼,就是不停哭闹,还不如多带她出门转转看看。所以当时我们一周五天,四个上午有不同的游戏或音乐熏陶课。交了好几个德国妈妈朋友,彼此很聊得来,孩子又一般大,而且能上这些课程的,一般住的也不会太远。所以基本是下午娃睡醒了,我们就一起散步,遇到下雨天,就轮流到各家玩。

后来娃大些了,除了散步,能安排的活动也更多了。基本上幼儿园前都这么度过。


除上述两个可能性外,也有可能会遇到年迈且对孩子很友善的邻居,退休在家没事做,自己的儿孙又住的远,没法天天见面。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带孩子和这些老人坐坐聊聊,这也是很好的德语小环境。总之,开动脑筋,大环境是德语,小环境不会难找。


小结:中中家庭父母双方坚持和孩子说中文,上幼儿园前创造机会让孩子持续接触德语环境,接受德语母语语音的熏陶。



3



“孩子在家一直说中文,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难适应,我是不是应该在家和她/他说点德语比较好?”


这个问题分四方面说



1)入园适应问题≠语言问题


孩子刚上幼儿园需要适应时间是个普遍现象,如果仅仅是语言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幼儿园,那本地德国孩子上幼儿园,以及在中国上幼儿园的中文母语孩子应该都不会有难以适应的问题了。可事实是,幼儿园适应问题照样存在。


因此,我们不要过于夸大了语言对孩子入园适应的影响。影响入园适应期长短的很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比如:孩子的性格、与父母之间的联结等等。



2)更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入园是自出生以来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入园意味着孩子从家庭走向集体,开始学习独自和其他小朋友、老师打交道,入园适应也因此需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情感支持。孩子觉得心里有底了,对父母有底(爸爸妈妈肯定会来接我,我们只是短暂分开),对新环境有底(我在这里是安全的,老师会照顾我、帮助我,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就是说孩子有信心面对新环境了,她/他的心灵才会是一种“打开”的状态,才会准备好接收新东西。


我们要做的,不是教几个德语词,好让孩子去和其他人沟通。而是从情感上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从保护性地“关闭”自己到逐步“打开”。有些孩子的性格让他们更容易对新环境产生信任,他们“打开”的速度也更快。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谨慎,要让他们百分之一百放心地过渡到“打开”状态,需要很多耐心,以及家长持续的支持。


据观察以及从和幼儿教育专业人士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很擅长使用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肢体语言,他们会用手来指自己想要的东西,让老师说出那个符合他们期望的表达,重复几次后,孩子就摸索出实物与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由于3岁多的孩子,语言沟通的内容大多依附于实物,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是相对具体的,很容易与实物对应上。不像大人之间,谈论的很多东西是抽象的。


因此,孩子只要是“打开”的状态,她/他很快就能把日常所需的词句学到,而且很地道。这有别于成年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门语言的情况,因为成年人之间交谈的内容往往涉及不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较多抽象概念,这些无法通过直接一一对应的方式理解。正因为孩子学语言和成人学语言不同,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别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学语言的过程。


上文说到,孩子在“打开”的状态下,在幼儿园里获得基本日常会话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更多书面语以及丰富的词汇量又从哪里来呢?如何帮助孩子在第二语言上做好幼小衔接呢?如果大家有兴趣,后续文章里我们可以专门来聊聊这个话题。



3)5岁前,第二母语语音仍能刻到记忆深处


尽管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主张:0-2岁婴儿期是母语语音获得的关键期。但是还有一个概念也值得一提,就是内隐记忆


我在“帮助孩子在0-12岁获得三大核心能力”这篇文章的理论部分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来说第二语言的关键期,详细分析点这里


其中就说到了内隐记忆,即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内隐记忆一旦内化,可以非常持久。有研究表明,这个能力一般在5岁之后呈下降趋势。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3岁入园之后,还有两年时间可以继续将母语人士的语音存储到内隐记忆里。



4)我们对孩子双语发展的预期:先后起步、持续进步、最终持平在第一母语的高度


第一母语和第二母语之间的发展关系有先后。


第一母语中文先起步,8岁前一直上升且领先于第二语言德语。没有大环境的中文在先,大环境语言德语在后,为什么得是这个顺序,如果先后顺序反过来会如何?我在第一篇文章里已经写过,想看详细分析点这里


第二语言紧随其后,在婴儿期起步,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快速发展,在小学二年级即8岁左右,两种语言都发展到能自主阅读的水平,即:到达双母语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


到底怎样才算达到了自主阅读?为什么是小学二年级8岁左右?如果在那之前中文没能达到自主阅读,中文水平还能继续上升或者保持吗?后续文章里我也想和大家聊一聊。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


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不等于语言有问题。


从情感上支持孩子,让孩子与幼儿园老师建立起信任感,帮助孩子尽快过渡到“打开”的状态,那么,处于语言快速发展期的孩子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与外界沟通,由于此阶段沟通内容以具体概念为主,“打开”状态下的孩子很快就能学到日常所需的词句。


理解双语启蒙有先后,没有大环境的中文母语在先,有大环境的当地语言在后。中文母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领先,并率先突破自主阅读;当地语言保持持续输入和发展,略晚于中文实现自主阅读。大约8岁左右,到达双母语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


回到第三个问题,在家里是不是要教孩子一点德语日常用语,这不是关键所在,我感觉不必一刀切。最重要的是父母从情感上支持孩子,让孩子一步步走进新的集体。这需要父母的细心、用心和多一点耐心。如何从情感上支持孩子,与本文关系不大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咱们以后再聊。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16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