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带娃学习时,娃总是拖延走神不配合?这三个方法容易操作,而且有效


不仅知其然,还知所以然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92篇原创分享,全文约4800字。


时间管理一直是咱们群里的热门讨论话题。

一天就这么点时间,除去吃饭睡觉和上学,再刨掉课后作业和固定的兴趣班时间,以及维持兴趣爱好每天所需投入的练习时间,孩子还有见朋友和自由玩耍的需求,把这些都算上,能安排给中文的时间真心不多。

在这仅有的时间里,孩子还不配合,结果是,宝贵的中文时间大部分用来拖延和拉锯,最后大人小孩各自揣着坏心情,看着未完成的任务和一去不返的时间,一肚子窝火。但是第二天一切依旧。


怎样才能有改观?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在实践中的切实体会。欢迎思考和尝试!


01 列任务表的关键是什么?


在时间管理的老文章里,我和大家分享过几个实用的方法,具体内容点这里阅读,此处不赘述。

不过,用这些方法和孩子们打交道,不是照着说明书操作机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活的,是有情绪、感知和想法的,而且情绪感知想法会随着自身的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而不断地变化。

所以再好的方法,都得活着用。

这就需要透过方法表面,看到里头更深的地方。它的核心在哪里,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拿捏住,而其余形式上的东西其实可以随时变换。

这里要说列任务表这件事。

如果已经看过时间管理这篇文章点这里阅读),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不用画饼图的方式,也不用列时间表的方式来管理时间,而是列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

有群友尝试了,但很快遇到问题:

  1. 我列了任务表,也跟娃讲了,但他根本不理会,该拖还拖,该闹还闹,完全不配合。

  2. 我们用了列任务的方法,一开始有效果,但很快就没什么用了,好像每个方法都有有效期。


在我们家,列任务的方式一直在用。有时候是在本子上写下来,有时候只是口头列任务,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已经深入娃心。

我最近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刚过去的周日,一早起来,

娃问我:“妈妈,今天我们有哪些安排?”

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列任务”的方式在我们家早已不限于中文学习,而是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说:“今天没什么特别的安排。最近安排都太多了,今天就想悠闲点。”

娃说:“那等下你先陪我拉琴,然后我就自己看书和听书,今天什么时候可以和爷爷奶奶视频?还有,我想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学校的果园试验田。”

我说:“可以呀,我也陪你学一份中文,还有,别忘了完成学堂科学课讲义和写日记。有时间的话咱们就去散步吧!”

接下来娃很自觉地每用15分钟眼睛就听1集钱儿爸讲的《超级三国》,把该做的事都做了,除了写日记,因为娃喜欢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写日记,她说这样才能挑出一天中最想记录的事情。

下午我们就出门散步去了,往对面山里小小鸟学校的果园试验田方向……


这些年的磨合下来,我们每天列任务已经有了默契。这份默契的形成,离不开长此以往做到三个关键点:

  • 一是参与的人一起列

  • 二是任务的难度要合理

  • 三是每天的任务都是根据当天情况而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点,参与者一起列。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想要孩子完成的事一股脑儿说出来,却没有给孩子机会让他们也来说说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听听孩子怎么说。

比如,我们安排15分钟学语文书,孩子希望能有15分钟看漫画,那就把两件事都写下来。让孩子知道,我们不反对他们看闲书,只是不能只看闲书。当任务表上有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那些不那么容易但却是必要的事情。


第二点,任务要合理。

很多时候孩子畏难抗拒,是因为能力还没到。但是能力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过于期待短期效果。

遇到阻力,放缓速度,增加复习老内容的比例,适当减少新内容,并且注意任务之间的平衡。

比如识字难,那么不仅是在字词复习软件上添加词语、上下文用来提醒,降低难度。而且也要安排陪伴孩子课外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多接触已学字词并从我们这里得到必要的支持。

再比如语文书有些内容不理解,那不仅是语文书放慢速度,而且亲子共读要跟上,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内容,咱们要有意识地找资料来为孩子补充。


第三点,每天的任务每天写。

有些父母把任务表打印出来,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是一样的中文任务,但是每天的兴趣班安排不一样,学校作业的多少也不同,作业不能不做,兴趣班不能不去,于是很快就发现中文学习计划难以落到实处。一来二去,任务表就成了摆设,无法起到督促和提醒的作用。

应对方法就是别怕麻烦,每天和娃一起列当天的任务。我有一个用来随意涂写和记录的本子,娃每天的中文学习任务我就直接往这个本子里写。当养成习惯后,其实每天写任务也就是两分钟的事。

遇到兴趣班多的日子,就和娃商量减少任务,只写当天最需要完成的部分,第二天做其余部分。或者是每个任务仍然都过一遍,但每个任务都减少时间。

如果孩子每天做作业要花很久,课后的安排满到一周下来,几乎每天都无法把最基础的中文学习任务安插进去,那就要静下心来全面考虑,孩子课业方面是不是需要支持?兴趣班是不是太多了?必要时刻,该支持的要支持,该减得减。我们得问问自己和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一周中有意识地留白1-2天,供充电和自由安排用,而不是每天都塞得满满的。如果什么都想要,最终只会样样都做不好。

如果觉得难以取舍,可以参考老文章“中文和兴趣爱好,如何取舍?”点这里阅读)。


02 读书注意事项,为什么要在每次学习前朗读?

老文章“一到中文学习娃就各种拖拉,怎么办?”点这里阅读)里说到:和孩子准备一份《读书注意事项》。

里面言简意赅地写清楚孩子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如:上好厕所,喝好水,拿好书。

还要写上学习时最需要注意的那些事,如:椅子坐半张,背挺直,头摆正,人不扭;手放在桌上,脚踩在地上;读书专心,认真听,用心记,不懂就问;朗读的时候,声音饱满。

注意:内容要简短清晰,使用正面措辞。

每次学习前,都让孩子朗读一遍这份注意事项。


为什么这样做?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行为经济学领域有趣的实验吧!

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

下面是一个关于“诚实”的实验。

在洛杉矶大学分校的一个实验室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做20道很容易的试题。每道题都给了一组数字,要求参与者从中找出相加等于10的两个数(例题如下)。


测试时间为5分钟,答对越多越好,然后抽签,中签的人每答对一题领10美元。

考试结束后一组人把答卷直接交给考官,这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组,平均答对了3.1题。另外一组人则被要求把自己答对了多少题写下来交给考官,把答题纸撕掉——很明显,这一组人有作弊的机会。有了机会,这些参与者会作弊吗?

的确,他们作弊了(不过并不严重)。

重点看下面这两组。

这一回,参与者到达实验室后,一部分人被要求写出高中时读过的10本书的书名,另一部分人被要求写出《圣经》十诫的内容,记得多少写多少。在做完实验的“回忆”部分后再开始做数学题。

实验的这种设置,让一部分人回忆高中时代读过的10本书,然后引诱他们作弊;对另一部分人,则是在回忆《圣经》十诫以后引诱他们作弊。哪些人的作弊行为更多一些?

实验结果如下:

没有作弊机会的参与者,平均答对了3.1题。可见,回忆《圣经》十诫不能提高成绩。

但是在有作弊机会的那两组中,回忆高中时代10本书的参与者平均答对了4.1题。而回忆《圣经》十诫的那一组参与者,答题后撕掉试卷,再告诉监考官他们大队的题数,竟然是3.1题。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也就是说,回忆过《圣经》十诫的学生,完全没有作弊!尽管没有几个人能把十条完全写下来,但仅仅是要求他们每个人回想一下,这个练习在他们心中就唤起了诚实的意识。

以上数据来源于:《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丹 艾瑞里著(Predictably irrational, Dan Ariely)

当然,研究者并不是要强调十诫条文本身的作用,而是说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唤醒了人们按这种道德准则行事的意识。


说了这么多,和我们带孩子学中文有什么关系呢?


以前,我在带小小鸟学中文前先让她朗读《读书注意事项》,或是在学堂给孩子们正式上课前先用一页幻灯片的篇幅和孩子们重温一遍课堂纪律,纯粹是在实践中发现事前提醒对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行为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实践经验同时也告诉我,这种作用并不持久,不是说朗读一次管一辈子,而是每次学习前都要温习一遍,这样效果最好。

直到我偶然读到上文书中所说的实验,才发现原来事前暗示行为准则的做法会对接下来的行为有积极影响这件事,并非偶然,而是有研究结果支持的普遍现象,而且无关年龄,大人小孩都适用。

所以下次带孩子学中文开始,可以试试让孩子先朗读一遍《读书注意事项》,再进入正式学习。

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确保只写最需注意的事项,保证篇幅短小。



03 一句话,让孩子不走神

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力时间短,这应该说是孩子的共性,程度不同而已。

有些父母为此担心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有问题。

一个简单的判断是:只要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能专注投入,就说明不是器质性问题,咱们父母就不必担心。

之所以一学习就分心,主要还是因为学习要花力气,特别耗神,因此像用软件复习字词卡这种学习任务,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因为被逼着时刻处于“开机”状态,要看要想,要不停地处理信息,还得反馈出来,很累。

同样,听讲的时候也要顺着老师或父母的思路,边接收信息边理解,也不是轻松的事儿,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听讲的时候,听就是了,不会需要经常给出反馈,这就给了“走神”可乘之机。一不留神,孩子的心思已经溜远了。

等父母事后发现孩子一问三不知,再生气为时已晚。时间已经流走,再发火也追不回来。不如想想办法怎样让孩子不走神,或者说,少走神。

当然,前提肯定是在孩子精神好、在状态的时候学习。

大家可能都有过一听报告就犯困的体验,时间一长还容易睡着;但如果参加小组讨论就不容易觉得困;如果是要自己上台主持,那更是精神百倍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有参与。参与度越高,越容易打起精神。

同样,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避免孩子走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和孩子互动。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这句话我每次一说完,孩子们就来精神。无论是一对一教小小鸟的时候,还是在学堂一对多的课堂上,这句话都屡试不爽。

那就是,每次我看到孩子有走神的趋势,就会停下来说:“我接下来说的话,要仔细听哦,我等一下会提问(会问你)。”

当然,说一阵儿之后,我真的会停下来提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答上来了,就给予最真诚的肯定:“好棒!你(们)刚才听得很仔细!”

说这句话,用不了几秒钟,但好处却很多。

第一个好处,就像按下了“开启”键,孩子脸上忽然亮了起来。精神打起来了,至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会努力仔细听讲。

第二个好处,即使一段时间过后,我们提问,孩子答不上来,也能及时发现孩子没有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解释,如果解释之后孩子依然不明白,则可能是所说的东西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那就可以告诉孩子,没问题,先有个印象,不懂没关系,下次遇到了咱们再讲,而不是问题叠问题,等到发现孩子没听懂的时候,已经过去太久,都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听不懂就糊弄过去的坏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个好处,也有助于我们自己思考,我这段话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最希望孩子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信息。于是接下来这段话就会突出重点,把想传达的信息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传递出去。



04 结语


当孩子在学中文时不配合,永无止尽地拖拉和拉锯,想一想:以下三点我们都做到了吗?

第一,和孩子一起列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合理,而且每天的任务结合每天的实际情况现写。

第二,把最需要孩子做到的“读书注意事项”言简意赅地用正面的措辞写或者打印出来,每次学习前让孩子认真地朗读一遍。

第三,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有走神的趋势,即停下来,告诉孩子“我接下来说的话,要仔细听哦,我等一下会问你。”而且说到做到,讲完一段后即停下来提问。孩子能答上来,给予最真诚的肯定,答不上来,再根据具体情况找解决办法。

上面三个方法都是我在实践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分享给你,欢迎尝试,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20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