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uyt992323

“边玩边学”到底是玩还是学?真正的“玩中学”关键在哪?

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带娃真正“玩中学”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88篇原创分享,于2023年1月17日首次发布,全文约4600字。


“玩中学”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受欢迎,因为它一头符合孩子的天性,另一头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有的玩,父母看见孩子学到了东西。“玩中学”两头讨巧,让两边都更愿意接受。

不过,好的概念有时候会被误解,甚至是被偷换,慢慢地就偏离了它最初的样子。

哪些是包装了一层“学习”外皮的“玩”,哪些才是真正的玩与学结合,真正的寓教于乐,你仔细想过吗?



01 是“玩中学”?还是“边玩边学”?


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是看:剥离了“学”的部分,还能否玩得下去?

如果发现,离开了“学”,照样能玩下去,那这只能算是“边玩边学”。


举个小娃识字的例子。

游戏1:把字卡当乘客装在小火车上,乘客上下车,娃得喊出字卡上的字。

游戏2:把字卡当牌打,轮到的玩家,手里的卡片和公共区已经翻开的卡片能组成有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就可以拥有这些组成词语或短语的卡片,谁最后拥有卡片(组词)最多,谁胜。


同样都是字卡游戏,“游戏2”里组不了词,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而“游戏1”里娃不让字卡乘客上下车,照样可以玩火车。

仔细体会,不难发现,“游戏1”里的认字部分是后加上去的,替换成小人儿、玻璃球、积木等等都可以,认字和游戏本身并没有内在的关联。

“游戏2”组词打牌则不同,游戏得以进行下去的根本在于孩子了解手中的汉字,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不停地检索和调取大脑中以往学到的词汇,不停地拿手中的字卡和公共区的字卡进行搭配,看怎样可以组出有意义的词语,甚至是短语,以期获得更多的卡牌。在这里,识字组词和游戏本身有着紧密联系。


再举一个学龄娃做作业的例子。

例1:孩子在作业本上写几笔,玩几下乐高消遣消遣,两者交替进行。

例2:孩子空间想象力还不太够用,初次接触立体几何题时空想无果,这时候借用乐高积木搭出作业里的立体几何图形,从各个角度观察它,动手拆解拼搭它,借此完成作业里的问题。


很明显,例1的情况属于边玩边学,大部分父母应该都不会允许孩子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状态。而例2中的情况,对有些孩子来说,在刚开始接触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知识时,可以拿着模型直观地在手里把玩琢磨,的确能有帮助。这就是“玩中学”,“在玩当中”作为修饰语,最终还是以“学”为目的,为“学”服务。


归根到底,玩中学,玩和学是有着紧密联系的。用玩的方式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现象背后的奥秘,而不是在玩当中夹带着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本身,却和玩没有内在关联。


下面列一些较为典型的“玩中学”吧!为大家提供思路。

1)字词卡游戏:

上面提到的打牌组词配对游戏来自点子多多的WA妈(WA妈怎么带姐弟俩学中文?在访谈专栏第一篇,点这里阅读)。

同样来自WA妈的游戏还有“我说你猜”。游戏开始前须准备一叠写有词语的卡片,轮到的玩家抽取卡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卡片上的词语,描述时不能用到词语里的任何一个字,让对方猜词语。如果违规,这一轮就输了,轮到对方抽卡片。

这个游戏不仅需要娃能识字理解,还得能清楚地表达,而且要能够接收和理解其他玩家传递过来的信息,分析思考并调取自己的储备。看似简单到随时随地可以玩的小游戏,既有趣,又可以锻炼孩子的综合语言能力。


2)知识类游戏:

小小鸟的大爱《山河之旅》就属于这类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FF0C小小鸟了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城市,它们的地理位置以及代表性的美食、美景、名人、地标性建筑和其他特色。


这是德国版《山河之旅》


其他国家的版本,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此外,科技馆里那些创意十足的小游戏、小实验,玩过开心过,再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娃也能学到知识。

不过这些游戏包含的知识有局限性,如果没能在游戏基础上继续拓宽加深,学到的东西将十分有限。后文第三部分会详细说。


3)能力锻炼类游戏:

有些游戏会锻炼专注力和记忆力,比如小小鸟小时候的大爱《拔鸡毛》


以及新近获得小小鸟亲睐的《女巫跳舞》,适合大一些的娃,全家一起玩,全程专注力和记忆力在线的话,更容易获胜。


上文WA妈“我说你猜”游戏,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前几天我和小小鸟玩的“你说我画”游戏,也异曲同工。

游戏中,一方详细介绍一件物品,另一方则完全按照描述而不是根据已有认知来画出这件物品。这个游戏尤其能锻炼孩子有条理、准确且完备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思维类游戏:

像德国拉文斯堡出版社(Ravensburger Buchverlag)出品的迷宫游戏,每年有不同主题,但基本玩法相似。

小小鸟大爱的这款哈利波特主题迷宫游戏,迷宫由小方块组成,带箭头的行和列可以被推动。玩家通过推动这些行或列,形成通路,让自己的棋子走到任务卡上的目的地。每个玩家有若干张任务卡,率先完成所有任务并回到起点者获胜。


还有象棋围棋等传统棋类,也都是可以深度锻炼思维的游戏。



02 如何看待小娃的“边玩边学”?


看完上文第一部分,便不难判断周围哪些情况其实算不上“玩中学”,充其量属于“边玩边学”。

比如绝大部分识字游戏软件和动画片,还有很多教学类视频,如果吸引娃的主要是精美动画、幻灯片和漂亮老师,那其实也属于“边玩边学”的范畴。


我倾向于把“边玩边学”看作“玩”。

有些小娃性格比较温和,对玩的时候夹带学习任务并不抗拒,甚至对于玩的时候顺便学习还挺配合,像上文第一部分玩小火车的时候认字那样。小朋友愿意用这种方式认一些字,没问题。再比如有些娃愿意在玩耍的时候听听书,也挺好。

有些小娃则比较有个性,拒不接受父母在自己玩耍的时候“夹带私货”,同样是玩小火车,个性娃觉得应当由自己决定让哪些乘客上下车,因为不想费劲叫字卡的名字而根本不让火车载字卡。同样是听书,个性娃觉得被打扰而强烈要求把音频关掉。不过,既然把“边玩边学”看作“玩”,玩的时候由孩子主导,那么娃想纯粹地玩,没问题。


但是假如把“边玩边学”看作“学”,问题就来了。

个性娃根本就不会按我们希望的方式来“玩”,自然无视“玩”中夹带的学习任务。

举个例子,小小鸟小时候,我也曾经准备过很多字卡(关于字卡识字,详情点这里阅读)。小小鸟也会拿着字卡玩,但完全是把卡片当成道具来玩想象类情景游戏。有一次,我拿着“串”说:你看,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口,像两块肉被中间一根竹签子穿在一起,成了一“串”烤肉。小小鸟觉得很有趣,随机拿两张字卡,上下各一张摆在地上说:上面一张字卡,下面一张字卡,像两块肉,这是一串烤肉。然后就无休止地开始用卡片玩烤肉游戏,再没有认字什么事了。我试着引导她边做游戏边识字,她上一秒钟还在拿着字卡自编自玩自嗨,一发现是要识字,下一秒就跑开了。

对于小小鸟来讲,边玩边学不成,那就换条思路:玩的时候由娃主导,她决定玩什么以及怎么玩;学习的时候由我主导,我决定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学什么?怎么学?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按孩子的年龄和认知阶段因材施教。这就需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哪些规律?大脑又是怎样学习语言的?(总结点这里阅读


4岁前主要发展认知,我们可以带娃多走多看多共读。(小娃共读书单点这里阅读

文言文则主要是熏陶,怎么熏《诗经》?看这里;怎么熏《论语》?看这里;怎么读古诗?看这里

大约4岁之后开始系统识字(系统识字实操,点这里阅读),根据小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得快忘得也快等特点,尊重娃的发展规律,有目标有意识地,稳扎稳打地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优势长处各异,但是对于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家还是有一般共识的。

基本上孩子能做到按自己的节奏,从无到有地,能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稳步增加;对外界各种干扰的抵御能力在逐步增强;对安排学习和玩耍时间,以及在具体执行时能克制先玩后学冲动的能力在逐渐提升……那就是已经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路上了。


回到前面,假如把“边玩边学”看成“学”,不仅在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时会遇到阻力,很难在“玩”中插入预想的学习任务;即便是面对个性温和的孩子,也会有潜在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往往是眼下不容易发现,但从长远看,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当娃一直处于“玩”和“学”相伴相生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对“非玩不学”产生依赖。他们在各路游戏和声光电等刺激中被提高的兴奋阈值无法回落,这使得相对那些强刺激来讲更为平实的传统学习方式显得枯燥乏味而难以让孩子们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

从这个角度看,把“边玩边学”当作“学习”来对待,时间越久,再想让孩子转到“不心浮气躁地专注于学习”上来,会面临越大的挑战。


综上,对待小娃阶段性的“边玩边学”,应当看作“玩”而不是“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性格随和的娃,在玩的时候愿意学一点,还是个性鲜明的娃,只想纯粹地玩,都由孩子主导,娃们玩得开心就好。咱们只负责学习的部分。



03 如何看待“玩中学”?


辨别出什么是“边玩边学”(说白了就是“玩”),什么是真正的“玩中学”,再来说我对“玩中学”的态度。

我对“玩中学”的看法是积极的。

事实上,我自己也常常在教学中采用“玩中学”的方式,不限于中文教育。

娃小时候想画鱼,让我画给她看,我不想用自己单一的画法限制了娃的想象,当下驱车带她去水族馆看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跟她说:把看到的画下来就好。

在书中读到史前发生的那些事时,我们约上一群小伙伴,驱车前往位于霍尔茨马登的豪夫史前博物馆,那里陈列着很多史前的生物化石。除了参观别人挖出来的成果,我们还自己到博物馆附近的化石开采场租了锤子和凿子,凿了几小时,收获几枚两亿多年前的菊石化石。


在语文书中学到《游金华双龙洞》时,我们和小伙伴同游位于南德的溶洞,一探究竟。

科技馆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和制作各种有趣的小玩意儿。上篇文章里在学堂科学课上用来展示磁铁实验的小车,就是我在科技馆里做的。(我们贯渊学堂课上学什么?点这里阅读

在正式学习之外,通过陪娃一起有针对性地看视频和节目,玩游戏和自己动手尝试,适时地补充和拓展,让“玩中学”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相得益彰。


要特别注意的是:可以用“玩中学”引入门,但真正的深入学习不能止于此。“玩中学”不应当也无法成为学习的全部。


还拿识字举例,通过玩游戏能积累的终归有限,系统识字还是要通过识字结合阅读的方式。


任何事情要做好,“玩”过之后,都有一个沉下心来,苦心钻研和不断练习、精益求精的过程。“玩”带来的乐趣和兴奋劲儿,和兴趣的保质期差不多,来得迅猛,去也无踪,如果止步于此,将留不下什么。“玩中学”开完场,接下来如何接得住,继续将场子热下去,才是关键所在。

这就又回到怎样激发孩子持续进步的动力上来了。以前专门分析过,点这里阅读


至于“玩中学”和“正式学习”各应该花多久,具体时间肯定是因娃而异,因阶段而异。我以前写过一篇“海外娃要把中文学成母语,每天究竟得花多少时间”,按年龄把每个阶段学什么,学多久做了一个总结和分享,点这里阅读。欢迎阅读和参考!



04 结语


  • 真正的“玩中学”,玩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 生活中很多时候,其实是在“玩”当中夹带“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本身,和玩并没有内在的关联。这种情况只能算是“边玩边学”。

  • 对待小娃阶段性的“边玩边学”,应当看作“玩”而不是“学”的一部分。

  • 我对“玩中学”的看法是积极的。事实上,我自己也常常在教学中采用“玩中学”的方式,不限于中文教育。

  •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可以用“玩中学”引入门,但真正的深入学习不能止于此。“玩中学”不应当也无法成为学习的全部。

  • 真正能够让娃做啥像啥的法宝:一是有好习惯,二是能力够用,三是有内驱力。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80 views0 comments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