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文路上怎样和娃斗智斗勇?这3+1本书分享给同行的你

其中第四本,你的书架上大概还没有。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41篇原创分享,于2020年10月17日首次发布,全文约7600字。

关于海外带娃学中文,2019年5月到2020年10月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不知不觉已经写了40篇文章,共计20多万字。文章内容虽已包括中文教育整体思路,以及每个年龄段的规划与具体实操,但后台还是经常收到关于我家带娃读书细节的询问。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看文章感觉到你家小小鸟挺难对付的,我家也有同款娃,所以特别想知道你们每天怎么带娃学中文的。”

提出这类问题的家长,一般也会接着详细描述自家娃每天如何不配合、耍赖、和发脾气,尤其在有一大堆重要安排等着完成的节骨眼儿上。

在忙碌了一整天已疲惫得无法承受更多负面情绪的父母看来,娃那些恼人的样子,个个都是火药仓库里的火星子!

我明白了,同学们是想知道娃坚决不配合、强烈抵制时,如果一不能吊打(动用暴力),二不忍放弃(动用冷暴力),还能怎么办?



01 冲突是必然会产生的


坦白说,我并不觉得这只是所谓“难对付的娃”身上的特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自需求不可能完全重合,即便是最为紧密的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也是如此。

如果一件事情同时符合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或者既不符合父母也不符合孩子的需求,面对这些事情,父母和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成一致。

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想做但父母不希望如此的事情,或者那些父母觉得有必要而孩子却难有主动意愿去做的事情,如果双方都坚持己见,冲突就难免产生

中文学习就是一件典型的从娃角度看没有任何短期回报,只有眼下痛苦的事情。而如果父母出于长远考虑,以母语水平为目标坚持督促娃每天学中文,可以说,与娃的性格无关,这一路注定不会只有和风细雨和欢歌笑语。甚至在头几年里,这都不会是常态。

既然冲突无法避免,那我们怎么应对呢?

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把冲突视作机遇,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将它们一一化解,一次次地“赢得”孩子。在建设长期健康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样的努力非常有意义。(有关中文教育和亲子关系点这里阅读更多



02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主要指事前花点力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果你仔细读过公众号里的内容,也许还记得我的实操文章里有不少针对这一方面的具体做法。下面列举几例:


1)

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前,先和娃好好谈谈,让娃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谈谈”指的不是说教,因为面对说教,孩子的脑袋通常会条件反射性地关闭,接下来任由父母说上一百遍也毫无效用。

我们可以做的是,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娃自己一步步推导出:新任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它只是父母用来帮助自己进步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

一般来讲,4岁的娃已经可以进行这样的谈话

更小些的娃,由父母简单明了地说明为什么要做这项任务即可。

切记:谈话过程不要操之过急,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多次这样的谈话,才会从心理上卸下防御,愿意了解和尝试。


2)

和娃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关键词:“一起”、“合理”。

再好的计划,孩子如果没能参与制定,也会觉得事不关己,在执行计划时会有种“帮父母完成任务”的心态,完成任务也就成了父母的而不是自己的责任

孩子参与制定的计划,虽然父母还是不应指望孩子能完全照做,但他们执行的意愿比起前一种情况,明显会更强。因为一起制定计划的过程,已经告诉了孩子,你是计划的主人,自然要肩负起完成计划的责任。

计划要合理,就是说计划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如:年龄、认知能力、专注力程度、兴趣点等),且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接受

制定计划时,父母要给予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选项,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选择。比如父母确定主要学习内容,孩子可以决定孰先孰后。


3)

具体执行计划前还需注意一点,父母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发号施令,而是真诚地向娃传达到一个重要信息:父母只是来协助他们的,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03 直面不可避免的冲突,找出娃言行背后的真实原因


尽管有了上述这些铺垫,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能遇到各种问题

由于娃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很有限,有时候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就像是密码。如果我们仅看表面,制止不良言行,而不是找出背后真正的原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他们很可能继续输出更为强烈的编码信息,再次惹恼父母。

遗憾的是,解码孩子言行并非当了父母就自动配置的能力,父母需要通过专门的练习,才能掌握这项重要“技能”。只有正确解读出孩子言行背后真正的目的,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个例子:孩子抗议说“我讨厌读书”,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一天学,已经很疲劳了,真的难以集中起注意力了,本来知道的内容此刻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他们对此感到懊恼,便下意识把这种情绪转嫁给父母。

同样这句话的背后,也有可能是任务比制定计划时想象的要难,超越孩子能力范围太多,孩子感到受挫想放弃,于是用“我讨厌读书”来发泄负面情绪。

上面两种原因也可能都不对,而是孩子发现一整天都要遵守大人们制定的各种规则,感觉自己很渺小,此刻不假思索地说不,也许只是想要显示自己的力量

如果父母没有真正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原因,而是单纯就孩子的言行做出回应,“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然后再次教育孩子读书有多重要……这样的说教对解决问题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从上面的例子,你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可能表现出一样的行为,但背后的真实原因却不一定相同。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针对某个现象的具体操作,照搬到自己家却完全无效。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父母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是,既然孩子发出的信号像密码,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解码呢?



04 了解真实原因,需要一些技巧


1)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的说法来自《正面管教》一书。有关该书信息,后面会有正式介绍。

书中说: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最惹人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出惹人厌的行为。

牢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看到孩子不配合、发脾气、惹人厌时,不是急于责备他们,而是立刻提醒自己:孩子发送了一串密码,他们需要帮助。

能够重新看待不良行为,我们就跨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可能的三种原因

《正面管教》一书中总结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可能的几类“错误目的”,中文学习中比较常见的是下面这三种:

寻求权力——孩子的内心:我不要你对我发号施令,我要自己说了算。

报复——孩子的内心:我不开心,我也让你不开心。

自暴自弃——孩子的内心:我做不到,我放弃。


3)借助有效沟通,找出真正的原因

了解背后的原因,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从情绪管理和语言运用两方面来说。

父母大都希望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既然这样,怎能允许自己任由坏脾气肆意摆布呢?

所以首先是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主要原则是:不威胁、不辱骂、不挖苦、不贬低,不给孩子贴标签

不过管理情绪不等于忍耐,如果我们明明生气却还假装平静,言行不一致,隐藏我们真实的感受,这样的忍耐并不会换来孩子行为上的改进,忍得太久,还会以完全失控的形式爆发出来,杀伤力反而更大。

情绪宜疏不宜堵。应该承认,我们有权生气,并且有权表达愤怒。当孩子的行为使我们产生强烈情绪时,在符合上面几项原则的前提下,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感受如实说出来。

怎么说?

这方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正面管教》给了我很多启发。


1)

说教和批评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是毫无效果的对话。

可以表达“我”的感受,从“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对孩子加以评判。比如:“我非常生气!”而不是“看你干的蠢事!”

有个小窍门,使用“我”开头的句子,而不是“你”开头的句子,会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对方做出评判。比如:“我花了这么多时间陪你学习,结果进展却很慢,我很失望!”而不是:“你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故意拖延时间,还有完没完了!”后者仿佛导火索,容易引发孩子针锋相对的辩解,对解决问题其实毫无帮助。


2)

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回应,而不是针对行为。”

“试着说出孩子的感觉,会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句“你看上去不开心”意味着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感受,这远比“你摆张臭脸给谁看”能拉近心理距离。

前者有可能会打开一段积极有益的谈话,后者却容易在责备间让双方陷入对立的境地。

当孩子接了话茬,愿意说更多,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他们之前言行背后的真实原因。

面对具体情形,谈话有多种可能性。如有必要,我以后也会考虑专门写写中文教育情境下的案例分析。此处限于篇幅,先和诸位分享和孩子谈话的基本原则,即:关心和尊重,理解和共鸣,反射式倾听或“积极倾听”(什么是反射式倾听,后面会解释)孩子愤怒外表下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

与孩子之间有效地沟通,既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又能让我们了解“惹人厌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并基于此引导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05 解决问题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同情(是“同情”不是“宽恕”),告诉孩子我们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愿意听和进一步合作了,就进入下一步:解决问题

可以先问孩子对于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1)基本原则了然于心

上面说到中文学习中不配合、拖延、对抗、发脾气等行为背后常见的三类原因是:

  • 寻求权力,想自己做主;

  • 反击报复,把不开心抛回给父母;

  • 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针对这三种原因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以下三类原则(参考《正面管教》)

对于为自己争取权力,想要获得力量感的孩子来说,允许他们主导或决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让他们重新鼓起干劲,比如可以在某些学习内容上互换角色,让孩子当小老师“指导”父母。也可以请孩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起改进学习安排。

如果发现孩子在中文学习中做出“惹人厌行为”,原来是为了把负面情绪以牙还牙地扔给父母,解决方案已经不是针对中文学习本身了,更多的是处理孩子受伤的感觉:“你觉得很受伤,能和我谈谈吗?”这种情况下,平缓了情绪,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反击和报复变得没有必要,那些“惹人厌行为”也会随之消散

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爆发,或者是消极对抗、毫无响应,源于信心的丧失,觉得自己怎么也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打算放弃,此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关注孩子的优点,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成功机会,和孩子一起做。鼓励,鼓励,再鼓励。


2)有话好好说

打从心底里关心孩子,做好提供帮助的准备;

尊重孩子,杜绝恐吓、辱骂、挖苦和贬低;

言语和心情相符,以“我”开头的句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伤心、害怕、失望、生气;

理解和共情,说出孩子的感受;

启发式问题,不要预设答案;

反射式倾听(概念来自《正面管教》)的方法与孩子聊聊,顾名思义,反射式倾听指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将听到的感受反射回去。这个概念强调让孩子感觉到情感联结和被理解(理解不等于赞同)。咨询师和心理治疗人员也常用“积极倾听”表达同样的意思。通过对孩子话语的简单释义和概括,鼓励孩子说出更多。


还用上面的例子:

娃:“我讨厌读书!”

父母:“我听到了,你不喜欢读书。”(此处即为对孩子话语的简单释义)

娃:“其实也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不喜欢读书,只是现在我好烦,今天小甲给小乙分享了她的饼干,但是没有给我,她说我不再是她的好朋友了。”

父母:“因为小甲的话,你伤心了,所以没心思读书。”(此处即为对孩子话语的概括)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

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和孩子一起找弥补和改进的方法,提供会让局势得到改善的建设性意见,而不是批评和责备。


3)借助游戏力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未经社会规则约束成形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注定会与生命力状态处于不同阶段的父母,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

面对摩擦,除了用上面正统的方式好好说话之外,还有一项技能也相当好用,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润滑效果,它就是“游戏力”。

简单说,就是父母把身心皆调整到与孩子同频,用孩子喜爱的方式做游戏,在游戏中重建断裂的联结;培育亲密,远离孤独感;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以下几点引自《游戏力》一书,各位同学可以大概体会下。

学会打闹、一起大笑,加入孩子的世界,跟随孩子,让孩子主导游戏。只在必要时,轻推一把,引入重要的主题。

相互倾听、相互倾诉,是游戏力所强调的重要环节。


有时,我们可以把不喜欢的行为,把平时不能忍受的事转变为游戏。比如在孩子还在为即将开始中文学习而打不起精神时,提议必须用奇怪的腔调朗读课文,而且越奇怪越好,相信很少会有孩子拒绝这样的游戏。

事实上,只要留心,动点脑筋,几乎每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都可以转变成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由孩子们编剧,这对恢复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有效,能帮助他们摆脱无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惧等被压抑的情绪。


“在我们能够真正应用有效的养育原则和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为自己充电,蓄满我们自己的空杯。”

有时,我们因劳累而感到疲倦,有时我们觉得情绪低落,身陷孤独与无力。必要的休息、与家人和朋友彼此倾听,都是为空杯子蓄水的好办法。

只有当我们自己的爱之杯、生命之杯足够充盈时,才可能将能量倾注到孩子的杯子里。



06 分享四本书


我们常说,中文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存在,而是海外华裔家庭教育的缩影。解决中文教育中产生的冲突,本质上是解决亲子关系间的冲突。

人们常会有这样的误解:觉得没有冲突的关系才是最完美的。

如果面临冲突,为了尽快恢复“和平”局面而使用强权压制或隐忍纵容,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一段关系长期健康地发展

亲子关系的前半段,在孩子的大部分需求还只能依靠父母来满足的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中,父母理所当然地凭借权威,使用奖励和惩罚,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和惩罚不再有效,权威也终于耗尽,我们看到孩子开始对父母早期权威的强烈反叛。青春期叛逆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新时代的父母意识到了这种亲子相处的弊端,矫枉过正,放下权威,在大事小事上都由孩子说了算,甚至必要的原则性问题上也没能及时有效地树立边界。当在家里无所不能的孩子加入一个个集体,由于同理心缺失、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可避免地遭遇孤立和敌对,屡受挫折时,他们对父母当年给与的“民主”与“自由”也许会有另一番感悟。

一般来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有责任感,养成自律的习惯;既善于合作,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掌握使他们受益终生的各种软硬技能。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帮助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在权威和纵容之间,长期有效且能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其实是尊重与合作,和善与坚定并行,先“赢得”孩子,而后实现共赢。


上文中已提及的三本书,在经营亲子关系方面给了我很大启发,也为我们包括中文教育在内的家庭教育提供了诸多有实践价值的建议。如果你还没有了解过,现在,我将把它们正式推荐给你。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Jane Nelsen)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此书建立了一套体系,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为什么要使用正面管教,以及具体怎么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海姆·G·吉诺特(Haim G. Ginott)

即使是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和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怎样的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能管束孩子又不让他们觉得丢脸;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海姆·吉诺特博士在这本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游戏力》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

与父母或其他成人建立良好的联结,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书中提倡的游戏力方式,在重新建立联结、给孩子力量感方面既有效,实操性也强,几乎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真正想要开始,那么书中学到的游戏技巧立马就可以用起来。

一通打闹,一起大笑,一个拥抱,彼此间的联结因此而更加紧密。


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遇到冲突也知道如何去应对,这是中文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开展的先决条件。而随着中文教育持续健康开展,孩子对父母母语的掌握逐渐加深,亲子交流愈发密切,我们和孩子间的联结也自然日益深化。


要分享给诸位的,这四本书中的最后一本,是我自己的书作:

《我们的海外中文母语之路(一)》


此书为『愿者闻之』微信公众号前22篇原创文章的集结。之所以将公号文章整理成书,主要是因为有不少公号读者朋友们反馈“信息量非常大,屏幕阅读不利于做标记和反复查阅”。看到交流群里有朋友将公号文章打印出来自己装订成册晒出来,我非常感动。

于是,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了细致而繁琐的书稿整理、再创作和校对工作,希望为习惯阅读纸质书籍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些便利。当然,所有后续的原创文章我们仍会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发表。

为更好地适应纸质阅读习惯,我们对原始文章从版式到内容上都进行了不少改动。工作量比初始预期大出很多。历时大半年,这本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全书围绕海外中文母语教育,也涉及中文与当地语言协调发展的相关话题。基于已有科学研究成果和作者积累的实践经验,既有战略层面的分析,如:“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学好中文?”“怎样才算是学好了中文?”“为培养20年后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人才需要做什么?”“0-12岁三阶段核心能力养成计划如何部署?”

又从战术实操层面回应了读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如:“什么时候做母语以及第二语言的启蒙?具体怎么做?”“磨耳朵音频要不要听?教育类视频要不要看?”“什么时候开始读文言文?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候开始识字?怎么识?”“怎样才能帮孩子过渡到自己阅读?”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海外中文母语之路(一)》是每一位希望孩子将中文作为母语掌握的海外华人父母不能错过的心血之作

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本书虽用中文撰写,但由于出版和印刷均在欧洲进行,因此以欧元定价。

全球唯一购买地址和更多相关信息位于本博客:『愿者闻之』一个专注海外中文母语教育的博客。购书点这里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38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